其實這已經是好一段時間前的故事了。

傳奇底片 Kodachrome 已經停產,而最後一卷作為歷史的遺物,最終就由當代著名攝影師 Steve McCurry 親自操刀。

為甚麼?因為家傳戶曉的「阿富汗少女」就是由他以 Kodachrome 拍攝的,以此作為終局,也算是一個帶著遺憾的圓滿結局。

另有影片 (有字幕功能) 講述了攝影師拍攝這底片的故事,以下則有部份最後的作品「Last Roll of Kodachrome」,不少是拍攝於印度。

鮮艷的色彩可說是這款菲林其中一個重要特色,對於喜愛拍攝人物的攝影師來說,這種突出的影像一如“阿富汗少女”般深深吸引著讀者的目光……

更多有關這最後一卷Kodachrome膠卷的故事,請欣賞錄像 ~~
http://iconada.tv/video/onocsob026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2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鮮拿哥 yesterday

愛墾整理·區域地方感

傳統中華文化追求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這有助創生區域地方感。

資本主義大生產帶來的生產力快速增長,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個人的、民族的歷史逐漸轉變為普遍的世界歷史,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呈現出開放化、全球化的發展態勢。

首先要把區域工作做好;做好了,全球便有保障。

「講信修睦」,出自《禮記》關於「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論述,講信是修睦的前提,修睦是講信的結果,講信修睦是實現社會安定和諧、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前提。

「親仁善鄰」,出自《左傳》記載的「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意指國家應該親近仁義,與鄰國友好相處。對待鄰里關係的態度是「遠親不如近鄰」,素有「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美好期望。

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集中體現了在地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任何國家銳志建設世界和平、發展全球、維護國際秩序,便有了可行的哲學基礎。

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契合眼下全球迫切需要的ESG議程相契合。

「天人合一」出自莊子提出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意指天、地和人通過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人類不可能獨存,必須遵循宇宙自然的總體法則,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萬物並育」源於《禮記》中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意為人與萬物共同存在、和諧統一於大自然之中。

這生命態度與西方的“野性的呼唤”美學,有值得比較、混融的地方。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開始,“不分彼此、難分你我”才是最终追求。

優秀傳統文化滋養能不斷賦予新思維鮮明的在地特色;新成果又為挖掘在地民族的千年文明寶庫提供新視野;催生創造性轉化的動力,并與在地民族復興聯系起來。

不斷回答在地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實際國情和時代動態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能更好地指導新的實踐。

結合東西方各家新思維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提出了構建全球共同體的重要理念、論述和倡議。

以中國為例,改革開放以来,鄧小平創造性引用「小康」概念描繪并墊下中國特色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十八大以来,中國更進一步深化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把握,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世紀之問,在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下,提出了「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造就一個新的文化生命體,朝  更高境界發展。

新的文化形態不但要能順應國内的新要求,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全面推進民族復興。同時也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樹立新典范、提供新選擇。

延續閱讀: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是新思維,就立足新時代

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在地復興迎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Spice Island 香料群島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Friday

愛墾整理·講好南海民族故事~~南海各國都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至關重要的工作。艱苦創業多年,逐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尊重。向世界講好南海民族共同體故事,能夠有力增進在地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為世界各國處理民族問題提供本區域方案和智慧,對促進國際互信以及推動與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南海共同體是新思維理論與區域創新實踐、在地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時代核心工作概念。鑄牢在地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的民族工作主線。通過講好民族團結的生動故事,不僅有利於在國內加深各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支持,而且有利於在國際上展示本區域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和諧景象,為國際社會提供正面案例,即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和促進民族發展的同時,維護區域社會穩定,從而提升東盟國際形象。

「和平性」是本區域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例如,和平、和睦、和諧一直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歷史和實踐證明,各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不管多強大也不會給任何國家帶來威脅,在地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通過在地民族的團結奮鬥、自力更生來實現,我們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通過講述在地民族共同體故事,向世界展示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可以更好地樹立民族政策的成功典范,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們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諧共生理念的認識,消除誤解與偏見,營造有利於南海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

在地民族共同體故事滿載著多彩的民族文化意蘊,凝結了在地民族在不懈奮斗中的智慧結晶,彰顯了人類文明多樣性的璀璨光芒。通過敘述各民族的奮鬥歷程,搭設跨文化的溝通橋梁,旨在使絲路故事傳播至全球每一個角落,同時也讓國際社會更深入地認知南海,在推進全球文明演進中展現區域氣度與責任擔當。我們秉承自信與積極態度,讓在地優秀傳統文化跨越國界。同時以開放和包容心態,吸納世界優秀文化精髓,為命運共同體建設添磚加瓦。

講好歷史長河中的民族融合和發展過程要認識到,一部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在地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再以中國为例,自秦以來,無論是漢民屯邊、邊民內遷還是秦漢的列國文化交融、魏晉南北朝的「五胡」入華、隋唐五代的華夷一體、遼宋夏金的共奉中國、元的胡漢一家、明的中外匯通、清的在地一家都深刻地展示著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既是在地民族大一統的制度安排,也是各民族融合發展的制度基礎。

與此同時,邊關互市、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商貿往來,以及莎車王父子護西域、奢香夫人鞏固邊防、瓦氏夫人抗倭、東北抗聯等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敵入侵等歷史事件,也都展現了各民族之間的緊密聯系與共同奮鬥。講好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和在地民族生生不息戰勝苦難的奮鬥史,有助於深刻詮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在地文明,向世界准確展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地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過程。

除了大陸歷史案例,東盟各國也多有類似的故事,正待在南海共同精神下,一道挖掘、二度開發

延續閱讀: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是新思維,就立足新時代

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在地復興迎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Spice Island 香料群島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Friday

愛墾整理·互相增强~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一個社會為什麼不一樣?為什麼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於新思維能結合好故事。二者密不可分,讓世界和我們彼此讀懂。 

只有把新智慧基本原理同社會具體實際相結合;同在地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新智慧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新智慧是講好我們故事的原則遵循,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故事與世界話語的相互融通的原則,既要展現獨特文化魅力,又要傳遞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

這意味著我們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不僅要堅持挖掘和傳承千年文明所積淀下來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悠久歷史智慧,更要積極融入現代社會的發展成果與先進理念,使傳統與現代在故事脈絡中和諧共生,互為映照。這樣既能夠生動展現我們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美學特質,也能體現這文化與時俱進的生命力和創新力。

體現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乃彰顯民族的根和魂,是涵養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可能的多元選項包括——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我們文明的突出特性。

在講述故事時,應該深入挖掘這些文化的精髓,如仁愛、誠信、天下大同等,讓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聲。同時,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現傳統的時代價值。

在全球化的今天,叙事已經成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議題。我們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故事,向國際社會展示本身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追求。同時,要注重與國際接軌,借鑑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推動我們故事與世界話語的相互融通,增進國際社會對的理解和認同。

我們在挖掘和傳播本土叙事時,既要立足本土,堅定文化自信,深耕本身的肥沃土壤;又要放眼全球,把握時代脈搏,尋求跨文化的對話與溝通。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既突出各自故事的獨特性,又確保其具有廣泛的共同國際影響力,進而有效地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讓世界聽到並聽懂彼此聲音,看到並認可彼此形象。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國家,其故事無疑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講好各自故事,不僅是傳播彼此文化、展現獨自形象的重要方式,更是強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國內發展與國際交流的有效路徑。

故事的豐富性往往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樣的社會實踐。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詩詞歌賦,到各國現代的科技創新、社會變革,其故事既有歷史的厚重,也有現實的活力。講好這些故事,可以讓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舊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而增強對相互的認同感和理解。

優秀傳統文化歷經悠長的歷史積淀而形成,是各民族歷代文化傳承與匯聚的精華所在。在理解各自歷史進程的過程中,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及其蘊含的智慧與理念,並將其提升為全球化化時代化大成智慧的獨特思想品質與理論架構。

基於深厚的歷史延續性和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創造性的發展轉化,我們將把文化被動轉為主動,進而顯著增強時代化大成智慧的引領力、影響力、感召力以及親和力。

把好故事講好,需要創新傳播方式。是一項展現真實、立體、全面國度的重大任務,對於增進國際社會對彼此發展道路、價值觀念、文化魅力等多元層面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創新傳播方式顯得尤為關鍵。隨著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單向度、單一媒介的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受眾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因此,我們需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如短視頻、直播、虛擬現實、社交媒體等新興平台,以生動活潑、直觀易懂的方式講述故事,讓世界看到一個鮮活、立體的形象。

數字媒體、社交網絡等新型傳播渠道為講好故事提供了廣闊的平台。通過這些平台,我們可以將聲音傳遞給世界,讓更多的人聽到、看到、感受到互相的魅力。

延續閱讀: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是新思維,就立足新時代

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在地復興迎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延續閱讀:池榮迪;踐行「兩個結合」 講好中國故事;2024-04-22; 碩士研究生)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June 24, 2024 at 5:45am

【變化】

有些晴天,寒意襲人,街上的聲音異常清晰地傳到耳際,與我之間的溝通顯得那麼暢達,仿佛房子四周的牆壁都給拆了似的,每逢電車駛過,它那叮叮噹噹的鈴聲就宛如一把銀刀在敲擊玻璃的房子。更美妙的,是我在心裡聽到的那把潛在的小提琴奏出的令人陶醉的新的旋律。隨著溫度和外界光線的變化,琴弦變得時而緊張,時而放鬆。在我們體內,這潛在的樂器在日復一日單調劃一的生活節奏中保持著沉默,讓它奏出如歌旋律的正是差異和變化音樂的那個源泉:有些日子裡,天氣的變化會使我們即刻從一種音樂氛圍轉換到另一種氛圍。我們會回憶起一支久已忘懷的曲調,歌的旋律會以數學般的精確浮現在記憶中,甚至都來不及去辨認這到底是哪支歌,便會信口唱了出來。唯有這些內在的變化(盡管它們也是受外界影響產生的),才會引起我對外部世界印象的改變。腦海中那扇久久關閉的交流溝通之門開啟了。小城生活的片段、歡娛郊游的場景,都在意識中浮現出來了。隨著琴弦的顫動,我全身都震顫起來,我相信,為了能再有一次如此奇妙的體驗,我會願意付出業已逝去和行將到來的全部生命作為代價——這些生命所留下的痕跡,早晚是要給習慣這塊橡皮拂拭殆盡的。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June 5, 2024 at 9:19pm

[才華]

他們提到貝戈特,同斯萬一樣,也說:「這人優雅而聰明,很有特點,有自己的一套敘事方法,有點過於講究,但親切宜人。看到他寫的東西,不必看作者的署名,便能馬上認出是他的作品。」但是誰也不會進而說:「這是位偉大的作家,才華橫溢。」他們甚至不會說他有才氣。他們之所以不這麼說,是因為他們心中無數。一位新作家的外觀,明明同我們包羅萬象的觀念中標上「大才子」稱號的模式完全吻合,我們卻總是遲遲認不出來。恰恰是因為他的那幅面貌是新的,我們才覺察不到他同我們心目中的「才華」完全相符。我們寧可說他獨創、新穎、精致、豪放;最終有一天,我們才認識到這一切恰恰就是才華。——這一段也可以視為普魯斯特的夫子自道。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June 3, 2024 at 9:40pm

【矛盾】

我現在終於明白了,剛才見德·夏呂斯先生從德·維爾巴裡西斯夫人家出來時,我為何覺得他酷似女人:真是個十足的女人!他這類人,不像看上去那麼矛盾,他們的理想是富有男子氣概,原因就在於他們天生的女人氣質,在生活中,他們只是在外表上與其他男子沒有差別;每個人的眸子平面都凹雕著一個身影,毫無例外,它銘刻在人們借以觀察宇宙萬物的眼睛裡,可在他們那一類人的眼睛裡,銘刻的不是仙女的倩影,而是美男的形象。他們這些人始終處於詛咒的重負之下,不得不靠自欺欺人和背信棄義過日子,因為他們也清楚,他們的那種欲望實在可恥,會受到懲罰,因此不可告人,然而正是這一矛盾給人創造了最為甜蜜的生活樂趣;他們不得不背棄自己的上帝……他們是失去母親的孤兒,一生中,他們不得不對自己的母親撒謊,甚至直到為母親合上雙眼的最後一刻;他們是無情無義的朋友,雖然他們的魅力往往得到普通承認……然而,那種借助謊言得以苟延殘喘的關係稱得上友誼嗎?

 

【聰明人】

他是這類人,職業上是行家裡手,以致對自己的職業都有點瞧不起……他們天生聰慧,富有藝術鑑賞力,正當年富力強,功成名就,腰纏萬貫,看到自己渾身閃爍著「聰明」的天性和「藝術家」的氣質,且得到同行的承認,這種天性和氣質同時也賦予了他們一定的情趣和鑑賞力。他們酷愛繪畫作品,但愛的並不是真正偉大的藝術家的傑作,而是眾人矚目的藝術家的作品……他談起書來滔滔不絕,可談的並非名副其實的大師名作,而是自封大師者的著作。

 

【反作用】

有什麼樣的瘋病醫生經常接觸瘋子而自己卻不會發瘋呢?他如能肯定促使他照料瘋子的兵不是他先天的和潛在的瘋病,那倒是幸運的事。精神病醫生的研究對象經常反作用於他。但是這此之前,促使他選擇這個對象的又是哪種模糊不清的癖好,哪種令人懾服的恐懼呢?

——大量心理有問題或者經受過心理疾病折磨的人,在自己」愈合「之後加入心理疾病治療者的行列,其目的之一,即是通過治療別人的疾病,進一步自我治療:也就是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反過來,醫院系統裡的醫生,則一副教條主義、麻木不仁的樣子,但是後者更值得信任,因為他們的教條主義、麻木不仁,恰恰是治療抑郁症、精神分裂患者那永遠變幻無窮的自我折磨的欲念的最好良藥。反過來,那些對病人能夠感同身受(其實他永遠也不能做到這一點)的治療者,他們自己身上那天生的神經質傾向,只會火上澆油,而不是釜底抽薪。最後,你甚至不知道,一個郁郁寡歡的抑郁症患者,變成了一個狂熱的治療師,他本人的病情是康復了,還是徹底惡化了;他頭腦裡的幻象,是消除了,還是擴大了。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June 3, 2024 at 12:25pm

天生[施虐狂]

除了表現之外,在凡德伊小姐的心中至少一開始善惡並不混淆。像她那樣的施虐狂都是作惡的藝術家;徹頭徹尾的下流胚成不了這樣的藝術家,因為對他們來說惡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天生的品性,同他們無法分離;他們不會把品德、悼亡和孝順父母之類看得神聖不可侵犯,所以當他們褻瀆這類東西時也感覺不到大逆不道的痛快。而類似凡德伊小姐這樣那樣的施虐狂,則是一些單憑感情用事的人,生來就知廉恥,他們甚至對感官享受都視為墮落,當作只有壞人才能享受的特權。他們一旦在操行方面對自己作出讓步,一旦放縱自己貪歡片刻,他們也總是盡量讓自己和自己的對手鑽進壞人的軀殼裡去,甚至產生一時的幻覺,以為自己已經逃出拘謹而溫順的靈魂,闖進了一片縱欲的非人世界

 

【空洞的高雅】

多虧這些蓋爾芒特,這套從來是空洞無物、枯燥乏味的所謂高雅的禮節驟然間增添了人人喜聞樂見、但卻盡量摒棄不用的東西,一種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歡迎和問候。與此相仿,有些人天生喜歡低劣的音樂和平庸但流暢、悅耳的旋律,但也會因交響樂的存在而抑制自己的愛好。可是,他們剛抑制住本能的愛好,剛為理查•斯特勞斯那色彩富麗、令人目眩的交響樂所傾倒,緊接著卻又看見這位音樂家用奧貝的寬容演奏了通俗樂曲(這一次正名是沒有道理的),不禁喜出望外,喜形於色,一面美滋滋地聆聽《莎樂美》,一面對斯特勞斯感激涕零,因為在聽《皇冠上的鑽石》時,他們絕不可能流露出自己的愛好。

 

【疑心病】

……我對此總是犯疑,心裡感到痛苦,最後總算消除了疑心。可剛剛平靜下來,疑心病遂又以另一種形式復發了。……這些說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像平常在周圍空氣裡飄忽的無數細菌,人們每天大都在吸收,可無害於健康,性情也不會因此而變壞,然而對於天生易受感染的人來說,就是致病的因素,導致痛苦的淵藪。……我想起了我所聽到的有關斯萬對奧黛特的愛,以及他一生中如何一直被玩弄的種種情況……別人的種種傳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致使我在以後的日子裡,想像力總被假設佔了上風,猜度阿爾貝蒂娜並不是一個好姑娘,可能跟從前的娼妓沒有區別,不講道德,慣於欺騙,我也常常設想萬一我真的鐘情於她,等待著我的命運將是何等痛苦。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June 1, 2024 at 4:07pm

[成年男人的「樂趣」]

等到我們對樂趣的培養有了經驗,我們就滿足於想念一個女人……這份樂趣,就不去操心這個形象是否符合實際,同時也就滿足於愛她的樂趣,而無需確信她是否愛你;我們還放棄向她承認我們對她的愛戀這樣一種樂趣,以便使她對我們的愛戀維持得更強烈——這是學日本園藝師的榜樣,他們為了培植一種好看的花,不惜犧牲好幾種別的花。

 

[關於男人的性格]

她了解斯萬的全部性格;這種男人的性格往往被世人忽視或嘲笑,只有在情婦或姐妹眼裡它才具有真實的、可愛的形象。我們很珍惜自己的性格,甚至包括我們極想改正的性格,因此,當一個女人對此習以為常並采取寬容和善意打趣的態度(正如我們本人對它習以為常,我們的父母對它習以為常一樣)時,老的愛情便像家庭感情一樣溫柔和強烈。當某人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評論我們的缺點時,他和我們之間的關係便變得神聖了。

 

[愛情的法則]

在生活中,在各種不同的生活情況中,凡涉及愛情的事最好不必試圖理解,因為它們時而嚴峻無情,時而出人意料,仿佛遵循神奇的法則,而非理性的法則⋯⋯我們最好不要用邏輯來解釋他的情婦為什麼頑固不化,而應認為他命中注定要受到這個打擊,命中注定要死於心病。情人們往往必須與障礙搏斗,他們那由於痛苦而變得極度興奮的想像力猜測障礙在哪裡,而障礙有時僅僅在於他們無法使之回心轉意的女人身上的某個特殊個性,在於她的愚蠢,在於他們所不認識的某些人對她所施加的影響或她所感到的恐懼,在於她暫時對生活所要求的樂趣,⋯⋯總之,情人無法了解這些障礙的性質,因為女人玩弄手腕向他隱瞞,也因為他的判斷力受到愛情的蒙騙而無法進行准確評價。這些障礙好比是腫瘤,醫生終於使它消退,但並不了解起因。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May 30, 2024 at 10:55am

孫維三·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

摘要:本文採現象學立場,視說故事為再現經驗、描述行動,聽故事為建構經驗、領會行動,並借用舒茲的社會現象學概念,提出幾個命題—以內在聯想與外在聯想概念說明任何故事對象可能包含的豐富主題性,以時間性概念規範故事結構與邏輯性,以理解概念介紹感情的表達方法,以及建議以特定經驗角度賦予事物或現象意義—希望能協助說故事者開拓敘事觀點的視野,組織敘事內容,建立故事結構,以及在感情表達層面引起共鳴。

壹、介紹

神話是部落文化維持文化傳承與認同的重要機制。在儀式中,宗族長老述說祖先流傳下來的故事,告訴部落的年輕人,我們從何而來,在這裡做什麼,還有將來要到哪裡去。今天這個說故事的模式仍然存在,只是說故事的人不再是長老,而是媒體。報章雜誌、書籍、電視、電影、廣告等,每天對我們訴說不同類型的故事。透過媒體,觀眾或讀者聆聽共同的人生故事,學習詮釋經驗,理解人、事、物的方法,同時傳承文化知識(臧國仁、蔡琰,2009)。雖然今天社會對自己說的故事類型複雜,功能不同,且價值不一,但我們和故事的關係仍然不變:「故事定義了社會真實,並也組織了觀眾的情性活動」(同上引:5)

所以傳播學門教育一個重要任務是訓練學生說故事,而說一個好故事是許多傳播工作的能力要求。若廣義理解故事形式,傳播科系中訓練學生說故事的課程相當多;從初階到進階的各種媒介寫作,從紀錄片到廣告、電影等製作課程,都在說故事。這些課程內容,大多著重說故事的形式訓練。以媒介寫作為例,傳統的訓練方法多著重形式技巧,以配合媒介的「組織常規」,協助學生將來融入內容生產。

(原題: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作者;孫維三,;原載:中華傳播學刊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第二十九期.2016.06.81-107頁;關鍵詞:社會現象學、故事、時間性、敘事、理解)[胡塞尔體驗理论]

Steve McCurry: 最後一卷 Kodachrome 01

三体

陳明發(亦筆)的詩 1977 〈傘〉

Comment by 鮮拿哥 on May 29, 2024 at 9:42pm

這樣的訓練方法,根據臧國仁與蔡琰,是基於一個「寫多了就會」的迷思(臧國仁、蔡琰,2009:15),缺乏核心理論,無法受惠相關領域的學術成果。他們的建議為,引用敘事理論(narratology),分別作為理解傳媒邏輯與故事本質的知識論與本體論基礎,在一基本架構下,掌握不同媒介故事之風格、品質、特性等內涵(同上引:21)

結構主義學者(Chatman, 1980;Culler, 2000)將敘事分為兩個層面:故事(story)及論述(discourse)。故事指的是事件的發展,角色,與情境等;論述是故事表達的方法。前者是「什麼」(what),後者是「如何」(how)。在敘事學傳統中,論述層面的研究方法,如結構主義、詮釋學、或後結構主義,向來長於分析、解構、詮釋、與批判文本(故事);而著墨於故事層面者,則企圖尋找故事的通則性描述,如基本元素(Miller, 1998)或歷時性(Berger, 1996)。是否可以應用這些理論,來指導我們說故事,尤其是說一個好故事,臧、蔡並沒有進一步的討論,但在文章結尾似乎期待這樣的可行性(臧國仁、蔡琰,2009:21)

本文呼應臧、蔡的提議,並進一步提出理論命題來指導我們說故事。結合理論與說故事是一個特別的嘗試,理論有固定抽象架構,故事應有無限可能,兩者在本質上似有衝突。在文學領域中,理論多用在探討文學的本質與評論批判(這些本質),而非指導作者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Chatman, 1980: 18-19)。既是創作,就不該有任何架構,限制作者的創意。再參考文學寫作課程,以MIT的開放教材為例(MIT Open Course Ware), 如 Writing and Experience(Fox, 2002),Writing Workshop(Young, 2008),Writing and Reading Short Stories(Lewitt, 2012)等課,則可發現教學內容多為經典作品閱讀與討論,寫作策略發想,寫作技巧,與同儕評論等,與理論無關的訓練方法。


所以在傳播和文學領域,似乎沒有以理論來指導說故事的先例。理論可用來描述、分析、解構、詮釋、和批判故事,從不是作者的食譜。但在教學經驗中,甚至在專業作品上,我們常可看到很多問題故事;如組織零散、事件發展間欠缺邏輯性,或是企圖觸動人心但難以觸動人心,讀來無感。這些問題,是不是可能尋求理論上的協助?

本文從現象學角度出發,若將故事視如一首音樂—有如欣賞一段音樂的過程,故事亦提供聆聽者一段獨立封閉的感知經驗—本文嘗試思考,是不是具備某些特質的故事,可以讓這段感知經歷更有系統、條理、且感情的表達可引起共鳴。現象學一個重要精髓在描述感知現象如何呈現在意識中,意識如何透過意向性(intentionality)建構經驗。本文視說故事為再現經驗、描述行動,聽故事為建構經驗、領會行動意義,引用社會現象學者舒茲(Alfred Schutz)所討論的現象學概念,提出幾個命題(propositions),作為選擇經驗、組織鋪陳,以及表達感情的方法。希望這些命題,可以協助學生開拓敘事觀點的視野,組織敘事內容,建立故事結構,並且故事中所呈現的人物感情是可以引起讀者共鳴的。

當然,如果這些命題提供一個「好」故事的某些標準,那這些命題本身的價值取向也預設了他們的適用範圍。現象學一向強調主觀經驗的詮釋,所以依這些命題說的故事,自然長於敘述人物經驗、或呈現特定經驗角度感知的事和物。結合此一特色與不同形式的媒介敘事,這些命題的功能不在提供新的敘事概念或技巧,也非適用於所有類型故事,而是當敘事主題為人物經驗時,不論媒介的形式為平面文字,聲音,或影像,都可參考這些命題,作為再現經驗與描述行動的原則。以下本文首先討論相關現象學概念,接著應用這些概念提出命題,並輔以實例說明應用,最後提出討論與結論。


貳、相關現象學概念

一、意向活動


胡塞爾定義現象學為「探討有意識的經驗之本質,尤其是賦有意向的經驗」(Husserl, 1983, as cited in Smith & Smith, 1995: 9)。胡塞爾深信經驗本質之探討不需有任何先入為主的形而上理論,而應致力於描述現象本身。所謂現象,根據Moran(2000: 4),可謂「泛指那些以任何形式呈現予意識的經驗」。為達此目的,胡塞爾採取的方法為擱置我們習以為常的外在世界,因為我們日常態度中的認知已受到許多先入為主的風俗、信仰、與價值的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感知,已不是事物純然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樣貌。現象學並不否認外在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認為只有在確實瞭解意識最純然原始的面貌後,才可能理解外在世界和我們之間的「相對」本質(Schutz, 1972: 122)。這個研究方法即胡塞爾著名的「存而不論」(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or epoché);以存而不論去除我們日常態度中未經反省的認知,以一種先驗的態度,描述我們如何經驗這個世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