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1)

摘 要 

二○○四年印尼發生海嘯以來,重大天災在台灣及世界各地接二連三發生,頻率之高與災情之慘重都超乎過往的想像。眾人咸認這是大自然對現代社會的工業文明物節制破壞環境的反撲,療癒受摧殘的自然環境,並阻止事態更加惡化,便成為許多關心環保人士的著力點除了較屬實務層陎的介入之外,相關人士更注意到建立新環境論述以開拓新行動空間的必要性。如果人類濫用科技過度開發是造成環境崩毀的主因,檢討並重整人與自然環境的相對關係似乎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因應而生的相關論述不約而同指出, 生態危機最根本的病灶在於人類自外於自然,將之區隔為工業及科技作用的對象,因此如何重新將人納入自然環境的生態系,甚至是否應該徹底拋棄自然的觀念,便成為思考的重心。本文將從檢視現今生態論述對於修正自然觀念及人類如何重回生態共群的辯證出發,並藉由對德國小說家薛慶的科幻作品《群》的閱讀,說明其如何標示了一條以德勒茲-柏格森式生命哲學中所談的生命概念來鬆動甚至取代自然觀念的路徑,由是超越與工具理性息息相關的人類經驗,並展演人與孙宙整體的關係必須透過在時間中的存在,亦即綿延,才能真正被了解,並從而展現其生態學上的意義。


二○○四年印尼發生海嘯以來,重大天災在台灣及世界各地接二連三發生,頻率之高與災情之慘重都超乎過往的想像,今年三月十一日甫發生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及隨後而來的海嘯即是最新例證。陎對這些日趨頻繁且規模動輒如同毀天滅地般的新型災難,人類社會的理解力、想像力及動員力都被逼至極限,除各種關於如何防災及救災的實用性討論隨著災難畫陎的強力放送繁衍增生外,更多人探問的是:地球到底怎麼了? 一個通俗易懂且頗具真實性的答案自然是,人類挾工業及科技之力君臨自然環境,對其遂行破壞與汙染,多年下來生態環境已達某種極限,大自然因而開始展開反撲。環保團體對或由政府或由財團主導之開發計畫的批判論述,例如近年來跨界凝聚了台灣島內環保能量的反國光石化運動,可說即是脫胎於「不知節制的工業文明對自然環境造成無可逆轉的傷害」的基調 1;而佛教團體的共業說,其出發點亦是人類物質欲望過剩導致天地乾坤生病(〈綿密不斷的覺悟〉)。


1 吳明益在《溼地 石化  島嶼想像》一書的編者序中即一言以蔽之:「所謂經濟起飛的時代,不如說是以自然資本為燃料的結果。而更可悲的是,島嶼終於形成一個對自然環境缺乏敬意的社會文化體,並將負債留給未來。而石化產業,正是臺灣此類剝削、宰制型產業的象徵與縮影」(3)。

* 本文發表時依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寶貴意見進行修改,特此致謝。

* 本文 2011年 4 月 10 日收件;100 年 8 月 10 日審查通過。林宛瑄,元培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

E-mail: jasmine-lin@yahoo.com.tw

(原載: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四卷.第二期.2011 年 6 月.頁 59-89。)

Views: 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