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錢學森的藝術與科技結合思想及當代啟示 4

是否抽象思維對應科學技術,形象思維、靈感思維對應文藝創造? 錢學森反對這種機械劃分。他認為搞科學研究不可能只用抽象思維,人的每一次思維活動過程都不會是單純的一種思維方式在起作用,往往是兩種甚至三種先後或者交錯在起作用。「這個愛因斯坦講得很清楚,他說,科學發展不能盡靠推理,還有直感。那直感就是形象思維。」

他常常以自己的體驗為例: 「在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當我碰到疑難問題時,苦思不得其解,總是靠形象(直感)思維,甚至是靈感(頓悟)思維解決問題,這是說我頭腦中框框太多,不能從理論上觸類旁通,得靠形象,甚至靠夢境。這種困境,後來逐漸緩解,不用做夢了,推敲一陣子就能看出問題所在。」當然,科學畢竟與藝術不同,科學研究最後還要回到推理、證明。在錢學森的研究中,他也很重視靈感思維。他認為靈感的孕育不在人的意識心理范疇,而是在潛意識,醞釀完成後突然與意識溝通。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維在科學工作和文藝工作中都會發生。

錢學森反對三種思維類型有高下之分,他認為這些都屬於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人的大腦是一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有很強的可塑性,不論是科學研究還是藝術創作,都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需要多種思維方式的參與。不同的思維方式在科學與藝術活動中各有所長,相互交織。錢學森從中國文化的對聯獲得啟發,試圖從中找到思維的規律: 「從思維學角度看,對聯的過程是,出聯的上聯是繪出一個結構,請應聯的下聯人按此給定結構去找零件,字、詞填入這個結構。思維就在於搜索思想庫找材料。這就是對聯答對聯的思維學——搜索入結構。」後來,在他的啟發和鼓勵下,戴汝為完成了論文《對聯理解與生產系統——計算機詩詞初探》,二人共同拓展了思維學研究方法。

(二)「大成智慧」與 「量智」「性智」

「集大成,得智慧」是錢學森多年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思考的結晶,論證後他將這思考命名為「大成智慧」(wisdom in cyberspace)。錢學森重視對年輕一代的教育,他一貫堅持人的全面發展與培養,他認為聰明來自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晚年,他將多年思索的理想的教育命名為「大成智慧教育」。他總結西方教育的變遷: 文藝復興時期是全才教育,19世紀中葉開啟了專家式教育,理、工、文、藝分流,應對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需求,20世紀40年代是理工和文藝分別結合,當代又走向理、工、文的綜合培養,但具體執行並不完善。錢學森認為21世紀的「大成智慧教育」將又是全才教育,但不同於文藝復興時期,因為「21世紀的全才並不否定專家,只是他,這位全才,大約只需一個星期的學習和鍛煉,就可以從一個專業轉入另一個不同的專業。這是全與專的辯證統一」 。

錢學森為「大成智慧教育」設計了幾個階段:

1) 8年一貫制的初級教育,4歲到12歲,是打基礎。

2) 接著的5年(高中加大學)12歲到17歲,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學習。

3) 後1年是「實習」,學成一個行業專家,完成畢業論文。

按照錢學森的教育設計,「大成智慧」培養以全才為基礎的專家。如果能實施,哪怕是部分地實施,那將會極大地縮短教育培養周期,激發人才的創造力,提高教育效能。「量智」與「性智」是哲學家熊十力最早提出的,錢學森采納了這一觀點,並指出: 量智和性智是人的智慧的兩大部分,缺一不可。「量智」主要是指科學知識,運用邏輯思維,通過分析、推理來把握事物,常用微觀的方法:「性智」主要指文藝素養,運用形象思維,通過直觀感受、靈感等,形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常用宏觀的方法。「量智」與「性智」的結合產生創新思維。

(文章原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關鍵詞:錢學森; 藝術與科技; 思維科學; 系統論;作者簡介:馮亞, 音樂學博士,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孟雲飛, 藝術學博士,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