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錢學森的藝術與科技結合思想及當代啟示 3

錢學森最早定名「靈境技術」(virtual reality 虛擬現實),精准地預測: 在人類的第五次產業革命———信息革命中,靈境技術是一項關鍵性的技術突破。下圖是錢學森繪制的靈境技術將給人類社會帶來震撼的科學和文化變革設計圖。今天,人工智能已成為全球各國爭先發展的頂尖科技。

20世紀60年代,錢學森以「激光」翻譯英文「laser」,他始終關注這一科技前沿,並提出激光束可參與廣場焰火展演,激光器不但光的強度大,而且可以有各種色彩,如果應用於焰火禮花,那將是一個壯麗的場面。他自信地預測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未來: 「激光焰火、電子計算機為制作工具的音樂和電影,這不過是舉幾個例子說明現代科學技術的確能提供文藝表達的新形式,還有許許多多其他可能形式等待我們去探討。前景是十分吸引人的。」

(三)展開藝術與科學結合的頂層思考

錢學森直言中國文學藝術研究的領域缺少頂層理論構架,為此,他呼籲並親歷討論一些頂層理論、概念。他堅信「文化應是哲學為統帥的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結合」。很多時候,他提倡「離經不叛道」的精神,在尊重藝術創作規律的基礎上破舊立新。比如關於美術: 「美術應該是表現那些正在思考做的、准備去做的、正在進行的、計劃中能夠實現的、照相機照不下來的、未來的那部分,也就是電子計算機不能做到的那部分。無論電子計算機如何神通,它是不能代替美術家的創作活動的。」

對於新科學技術對藝術可能產生的雙刃劍作用,錢學森並不回避。他批評藝術創作中的片面追求高科技,尤其是電影制作與舞台美術中的「大手筆」炫技,但思想內涵不深刻的現象,指出這是走入了另一個極端。關於電視文藝,他強調: 不能把現代科學技術強加給電視文藝。他反對「泛技術藝術論」,認為不是每一件事都有一樣的文藝與科技內涵,技術藝術理論(比如: 園林設計、工業產品設計等)同科學技術的關係最為深刻,而戲劇、影視等藝術理論次之,相較而言文學理論與科技的關係會遠一些。在他設計的11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部類中,他認為建築是藝術與科技結合最為緊密的一類。

二、獨辟蹊徑: 從思維科學角度分析藝術與科技的結合

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從領導崗位退休以後,致力於構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他設計的體系是不斷完善的,從開始的6個門類,逐漸地擴充到11門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軍事科學、文藝理論、行為科學、地理科學、建築科學),思維科學(Noetic Science)是其中的一個門類。

錢學森認為思維科學不等同於腦科學,也不是認知心理學,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揭示人類是如何認識客觀世界的?有什麼規律?思維科學研究的目的不僅僅是探究人的思維規律,而且要利用對這些規律的掌握,創造出有創新能力的科學技術,比如模塊識別、數據庫、人工智能。錢學森在《我國智能機的發展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 「思維科學要走人工智能和智能機這樣一條道路,也就是用機器模擬的方式,如果模擬出來了,即人的思維可能就是這麼回事。所以,人工智能、 智能機的理論是思維科學,而思維科學的發展也恰恰要靠智能機、人工智能的工作。」

(一)科技和藝術都是思維活動的反映

錢學森認為思維科學作為重要的基礎科學,任務是研究抽象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的形成及其規律。他善於總結實踐規律,並且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 把抽象思維比作「線型」,一步一步推論:形象思維是「面型」,多路網絡加工:「線型」和「面型」是顯性的意識。而靈感思維是「體型」,隱性的。

(文章原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關鍵詞:錢學森; 藝術與科技; 思維科學; 系統論;作者簡介:馮亞, 音樂學博士,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孟雲飛, 藝術學博士,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

Views: 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