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惠敏·生命與意義:論狄爾泰的「體驗」概念與間在解釋學 10

狄爾泰不乏這樣的思想,他並不比這些極端論者溫和,除上文引述之外,他甚至宣稱過在精神科學中只能是「生命在此把握生命」(Leben erfaßt hier Leben),把「概念演繹」棄置一邊而拾取「內知」(Innewerden),似乎唯此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生命或感知才能言說文學和歷史的本真存在。但需要強調的是,狄爾泰的觀點同時接納了文本的不可闡釋性與可闡釋性,他雖然並未超越二者,卻一並涵括了二者。進而言之,即便有人因此批評他沒有將二者完美地協調、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嚴密的體系,而是讓二者的矛盾醒目地留存在那兒,對於本文擬論證的意義與生命的聯系,他也已經說得足夠多了。某種程度上,恰恰是由於他揭示了文本的不可闡釋性與可闡釋性之間不可須臾調和的矛盾,我們才能發現生命乃意義之永不枯竭的源泉。
結語

稱「生命乃意義之永不枯竭的源泉」,這絕非說生命本身即是意義。生命之初是沒有意義的(假定生命有「初」的話),意義不在於生命,而在於生命的表現或客體化,在於其與世界和他者的關系,在於它們之間所建立起來的關聯體。在我與他之間,在諸個體之間,雖然有存在性的和行動性的共在與互動關系,但人不是純粹生物性的或動物性的,因此,這種關系總是被意識、概念聯結起來。人們接觸他人,意識到他人,實踐著與他人的關系。在這一意義上說,正是作為「外在」的概念賦予了「內在」的生命以意義,為生命代言。然而,概念對於生命來說又總是處在表達和扭曲之間:當生命被扭曲時,它就會向概念提出修正的請求,甚至是抗議和抗爭,迫使概念調適與它的關系,從而嘗試建立新的意義聯結,而當此新的意義不能以最大限度的充分性和完滿性來代表生命的需求時,下一輪意義的革命便又發生了。意義與生命的關系處於一個不斷修訂的過程之中,永無終點,永不固定。這也就是說,生命流動不已,意義更新不止。

當然,單純的概念亦非意義之源,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解釋學認為意義來源於符號之間的差異,但其問題正如哈貝馬斯所批評的那樣,一旦符號空無所指,與現實失掉本真的聯系,一切闡釋,無論是多麼邏輯自洽和形式美觀,都難逃土崩瓦解的終局。符號必須是包含實際所指的符號。或者說,符號可以指示一種概念,但這種概念終究是屬於人的,屬於人的生命。

總而言之,意義既不單獨地在於生命,亦非純然存在於概念的差異化運動,而在於生命與它經由概念的表達之間永遠無法彌合卻又一直試圖彌合的努力和掙扎。生命是意義的主體和動力,概念是意義實現的途徑和工具,那麼,所謂「意義」便是生命個體將其自身與外在的他者(乃至整個世界)所進行的概念性的或想象性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意義上)聯結。由此說來,考慮到狄爾泰解釋學兼有生命與生命的意義即生命向世界生長和延伸之雙重維度,若我們僅僅稱其為「生命解釋學」,則顯然漏掉了它另一維度的重要內容。一個完全的稱謂當是「間在解釋學」:進入意義場的各方,無論闡釋者抑或被闡釋者(文本和文本的作者),都是作為生命的血肉存在而處於話語的、理性的和公共性的闡釋中。解釋學乃是既「間」且「在」的解釋學

延續閱讀:

奇思妙想視界·狄爾泰《體驗與詩》體驗的個體性(內在性)

伽達默爾:「體驗」一詞的歷史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