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象征型文化出現之後,不能再把青年否定現在和過去的現象看作是青少年反抗的一種極端形式,不能重複把重點放在成年人身上的後象征文化中的看法,而應當創造把重點放在未來的開放系統,應當看到青少年提供了一個重新形成思想的方法。“過去,在互象征文化中,長者是逐漸失去對子女的未來進行限制的權力的。據我看,現在的前象征文化的發展要靠一種不斷的對話。在這種對話中,年輕人按照自己的首創精神自由行動,他們能在未知的方向中爲長者引路。

這樣,老一代人將接近最新的經驗知識,沒有這種知識便無法制定有意義的規劃。只有依靠具備這種知識的青年人的直接參與,我們才能建成一個有生命力的未來。”[7]歸根結底,在前象征文化的社會中,青年站在沒有楷模和先例可援的世界里,他們的探索,無論從成人來看是抵抗還是反叛,都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們以全新的眼光對他們的所見所聞進行思考和判斷,去審視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這是一個全體青年人同時踏入的世界,不管他們的國家如何古老,如何不發達。”[8]

青年文化與主流文化或成人文化之間的差異客觀存在,對抗和衝突也是時時發生,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這種差異、對抗和衝突。米德的觀點,具有啓發意義的在于她看到了青年文化的未來性,更在于她使人反省是站在什麽樣的立場上看待青年文化與成人文化之間的差異、對抗和衝突。站在主流文化或成人文化的立場上,站在維護現存秩序的立場上,站在未來是確定性的、重複過去的立場上,青年文化是給社會制造麻煩和問題的,是需要嚴厲禁止乃至進行意識形態圍剿的,而站在青年的立場上,站在變革的立場上,站在未來不確定性的立場上,青年文化是提供了新的經驗、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是新型文化的動力和策源地。從青年文化的社會影響史來看,青年文化在質疑既有社會文化秩序、制造各種問題的同時,新的經驗、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漸向社會各個方面滲透和擴散,推動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變革。

注釋:

[1] 卡米洛·蘇亞雷斯:《青年、過渡以及確定性的喪失》。

[2] 安吉拉·麥克羅比:《後現代主義與大衆文化》,田曉菲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頁。

[3] 勞倫斯·斯滕伯格:《青春期》,戴俊毅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355頁。

[4] Dick Hebdige,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p.17.

[5] Dick Hebdige,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pp.81-84.

[6] Michael Brake, Comparative Youth Culture: the sociology of youth cultures and youth sub cultures in America, Britain, and Canad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K. Paul, 1985, p.21-23.

[7] 瑪格麗特·米德:《代溝》,曾胡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頁。

[8] 瑪格麗特·米德:《代溝》,第8頁。

注:摘編自《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研究》,陸玉林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摘編、責編:楊長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供稿)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