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空間同樣形成於自己特有的國情和城市發展歷程。在中國,從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改革開放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空間生產都是服從於工業化戰略的。那時,以工廠為核心,以提供無所不包的社會職能的單位聚合而成的單位空間,成為當時中國城市主導性的景觀。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方向和機制開始有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文化和藝術逐步成為城市最重要的中心地帶的核心功能;以空間效益本身為目標的空間戰略,成為各大城市謀求更新與發展的主導模式。在此模式下,有利於發展商業、大都市景觀和中心城市功能的空間,被快速地開發並成片地興起了;同時走向衰敗和消失的,則有舊式弄堂等。

在如今的城市里,地鐵站、辦公樓、購物中心的選址基本上取決於它離住宅中心有多遠。空間的設計已經不再圍繞工廠,而是圍繞著生活區域。在這樣一個空間模式下,人們就會把家作為自己生命或是生活的主軸。人們關心的是經營這個家,接受了以家為中心的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也將把更多精力放在對家庭生活的經營中。但「以家為中心」無疑會產生對公共空間和集體活動空間的某種疏遠,這也是當下的城市空間實踐帶來的新問題。而當城市開始走上追求空間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人文空間的理想也會漸行漸遠。

 

空間如何以人為本

隨著城市改造,街道在舊貌變新顏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奪去了街道的豐富性、人文性,模糊了保持在親切記憶中的街道印象。

伴隨著多年來的城市更新與改造,我們告別了里弄,告別了小巷,住進了公寓,有了汽車,進入公寓加汽車的時代。我們住的空間增大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生活的空間品質全面提高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的人文空間正面臨受損甚或消失的威脅。

 

1、孩子到哪里去玩

雅各布斯認為街道就是孩子玩的地方,豐富多樣而富有活力的街道有助於孩子的人性成長與人格發展。孩子們會使用各種方式玩耍,而他們那種玩耍方式的魅力正在於那種隨處都在的自由自在的感覺,那份可以在人行道上跑來跑去的自由,這與把他們限制在一個圈起來的地方完全是兩碼事。

雅各布斯還提到街道生活的教化作用:在實際生活中,只有從城市人行道上的那些普普通通、形形色色的成人身上,孩子們才能學到成功的城市生活所需的那些最基本的東西。比如,即使人們互相間沒有任何關係也必須存有的、哪怕是一點點的對彼此的公共責任感。當大人對著孩子大聲嚷嚷,告訴他不要跑到馬路上去,或不要往地上扔果皮時,這個孩子不僅僅在注意安全和環境衛生方面得到了一種公開的教益,更多的是,他還非直接地得到了一種體驗,即這位與他非親非故的街坊認為自己對他承擔著某種責任。

 

今天,弄堂正在消失,人行道變窄了,馬路也變得更危險了。在這些地方也不見了孩子們的蹤跡了。那麽,他們去哪里玩?也許去了遊樂園,去了主題公園,但這些地方正是被大人刻意圈起來的,連玩的方式也多半是被遊樂設備固定的。很少再有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更少有與同伴一起玩耍和遊戲的機會。哪里是孩子可以真正遊戲的空間?哪里還能成為孩子習得社會化經驗的場所?(2009年08月16日 來源:解放日報;原題〈城市呼喚人文空間 孩子到哪里去玩?〉于海教授在浙江紹興文理學院的演講)

Views: 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