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的終結:VR藝術的遊戲性體驗(8)

依據邏輯上的必然性,這種賦形勢必對人類自身造成無所不在的控制,進而導致價值和意義的缺省,甚至使之在某些潛在層面陷入不可逆轉的境地,在更深的知覺層次上,甚至帶來一系列身心問題,因為人幾乎變成了自己所創造的生物,以往作為人而存在的「人類的原始形式」正在變得過時,人類主體不再被傳統生存世界所控制,而是正在進入一種「後人類的生活模式」,正如有些學者指出的那樣:新的技術科學正在幫助我們重新創造自身,這時,甚至不能把我們劃分為人類,「這是一種人已經變成雜種的、可滲透的、混合的與複雜的實體,在其中身體顯示為性、物種與機器不確定的、雜種的混合……」(阿斯科特《變化的建構》),格雷(Matthew Cray)也認為:我們正處在哲學與人類生理學的末日,由於哲學本質上基於生理學,這個過程將決定我們建立什麽樣的後人文主義價值觀。

從自然世界必然因果秩序的角度看,無論是科學探索,還是藝術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所引發的問題,都是與提供意義參數的內在制約因素一同起作用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有效調控技術介入所產生的後果,畢竟,當我們浸薀於VR世界這個自位一體的感知框架中的時候,無疑將獲得更為遠見卓識的洞察力,它觸及了我們的深層心理,並進一步影響著我們的知覺模式以及內在的精神訴求,甚至影響了我們有關形而上思維的總路線,它使我們能夠進一步洞觀人類知性的未來並擴展其疆界,從而去理解逐漸消失的真實和表層之下不可見事物的重要性。然而,當我們有限的理解力面對無限的虛擬世界時,勢必我們的介入是不成熟的,抑或我們對該世界的定義尚待未來,但是,作為一種後人文主義的表現形式和未來人類知性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世界並非永遠是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存在,而是至少能夠喚起我們的各種原始動力,或者幫助我們重新尋找新的價值尺度,以此引導未來社會發展的積極方面。VR藝術也畢竟不是純然的遊戲或永遠的非知覺領域,也不僅僅是一種觀念形式、一個批評概念或美學概念,而是可以作為社會的異在力量發揮作用,從而使我們能夠藉此走向更深層次的文化探問和文化價值的表達。

邁克爾·海姆(Heim Michael)在其引人注目的《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中闡明了一個重要論點,即最終的虛擬技術是一種哲學體驗:「未來世界也許不得不再次發掘一下非常古老的形而上學領域,但所用的開掘工具卻是計算機模擬的虛擬實在機——出類拔萃的形而上學機……虛擬實在的本質最終也許不在技術而在藝術,也許是最高層次的藝術,它的最終承諾不是去控制、逃避或娛樂,而是去改變、去贖救我們對實在的知性。」

參考文獻

[1] 瓦爾德·本雅明:《機器復制時代的藝術》,胡不適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

[2] 邁克爾·海姆:《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金吾倫,劉鋼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3]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周憲,許均譯,商務印書館,2000

[4] 德·穆爾:《賽博空間中的奧德賽》,麥永雄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5] 翟振明:《有無之間——虛擬實在的哲學探險》,孔紅艷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 黃鳴奮:《新媒體與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學林出版社,2009

[7] 格雷:《後人類的可能性》,曹建波譯,三聯書店,2004

[8] 波斯特:《信息方式——後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範靜樺譯,商務印書館,2000

Views: 3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