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上續)「地方」無論是作為一個概念,還是一種研究視角,於人文地理學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然而,對於初涉此領域的學人來說,很難找到一本系統介紹此概念的書籍,若想對相關理論進行學習,只能從眾多論著中零星尋找,很難獲得系統性和連貫性,筆者便曾遭遇此困境。
這種情況與「地方」在人文地理學中的重要地位是極不相稱的。因此當蒂姆•克雷斯韋爾(Tim Cresswell)的著作「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走入筆者視野時,猶如暗夜裏的一束光,照亮了學習的方向。鑒於此,以下將對《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一書做簡要的評述,以示分享與推薦之意。
2《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概述威學者之一,現為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研究歷史和國際事務的教授,之前曾分別就職於皇家霍洛威學院的地理系、倫敦大學和威爾士大學,是《文化地理》(Cultural Geographies)雜誌的主編。他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古今西方社會文化生活體系中地理思維的作用。目前有多本著作面世,最近的一本是《地理思想:關鍵導論》(Geographic Though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2013),此外,他還參與合編了其他一些有關地方和移動性的書籍。克雷斯韋爾也是一位詩人,有詩歌集《土壤》出版,表現的也是上述主題。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一書的英文版名為「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於2004 年6 月由Blackwell出版社出版,兩年之後,臺灣學者徐苔玲、王志弘將此書翻譯成中文,由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中譯名為《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如今,距英文初版發行已十年之久,然而由於空間等因素的阻隔,該書中譯本在大陸的知名度和普及程度並不高。
對比中英文版,書名的差異顯而易見,亦非常關鍵。英文版名為「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直譯便是《地方:概論》,正契合英文版168 頁短小精悍的篇幅,也折射出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而中文版譯者將書名定為《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顯然有再創造的苦心。
譯者用地方、記憶、想像和認同四個關鍵詞作為書名,用冒號突顯「地方」的主體作用,提綱挈領,主次分明,相較英文版,少了概括性,卻多了豐富性。總體而言,「地方」是一個充滿人類經驗和意義的場所,人們生活在地方,地方承載了人類對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想像,同時讓人類對自身和地方產生認同。
地方既是主體,也是載體,它為記憶、想像和認同提供了場所,而記憶、想像和認同則共同塑造了地方。它們的關系好比一張網上的各個結點,彼此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地方概念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產生了地方感、地方依戀、地方認同、地方意象、地方記憶等一系列子概念,為人文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甚至其他學科提供了研究的視角和方法。這些概念之間是有機的整體,譯者將這四個關鍵詞作為本書的標題,顯然是建立在對地方概念的學術地位和當時研究狀況的高度把握之基礎上的。
2.2. 章節與內容
全書共五章,第一章——導論:定義地方,作者擬通過本章引領讀者進入地方的錯綜概念叢中並對全書有宏觀性把握,本章是「地方之旅」的起點;第二章,地方的系譜,以時間為軸,結合20 世紀50年代以來地理學的發展史,細數地方的發展歷程和各個學派對地方的認識和理解,呈現地方的發展脈絡和不同內涵;第三章,解讀全球地方感,正如作者所說:「這一章的目標是透過這門學科的幾篇關鍵文本,來深入考察過去如何思考地方」(p. 87) [8]。本章通過對瑪西(Doreen Massey)的論文《全球地方感》(A Global Sense Of Place, 1997)、哈維(David Harvey)《正義、自然與差異地理》(Justice, Nature And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1996)一書中《從空間到地方,然後回頭》(From Space To Place And Back Again)一章以及梅伊(Jon May)的《全球化與地方政治》(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1996)這三個文本來解讀全球化背景下有關地方性質的爭論;第四章,運用地方,作者通過本章來探討運用地方概念的方式以及地理
學者如何將地方作為分析工具來檢視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前半部分探究創造地方意義的研究,後部分則考察與地方期待不一致的實踐,如何被貼上『不得其所』(out-of-place;或譯:格格不入)的標簽,以及地方如何牽連於「道德地理」的建構之中」(p. 132) [8];第五章,地方資源,本章包括:地方的重要專書;地方的重要論文;導論性的地方著述;其他有關地方的專書和論文;地方的其他研究取向:生態學、規劃、建築;重要期刊;網絡資源和學生研究計劃與作業8 個部分來向讀者推介一些與地方相關的文獻資源,至此全書畫上句號。概括性了解了章節安排之後,以下將從結構、內容和翻譯三個方面對該書優越性進行述評。(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