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德勒茲這樣做是對福柯所犯錯誤的翻版,福柯聲稱效忠拉康,因為他聲稱「表明[…]結構、語言本身的整個系統而不是主體是如何通過患者的話語和他的神經症症狀說話的,」因此,通過主體說話的只是一個沒有主體的匿名配置(一個陳述或一個言說的匿名配置):正如伯特蘭·奧格爾維(Bertrand Ogilvie)所指出的,這種解釋歸因於拉康「他所言說的另一處(the opposite of what he says)」,即有效地消除了主體,將其簡化為網絡中的一個導數節點。[25]
例如,德勒茲和拉康各自對受虐狂的主體的理解。拉康將「原始受虐狂」與嬰兒早熟和依賴的原始脆弱性聯系起來;受虐狂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主體在經歷痛苦的最早階段,發現「對死亡的預期」。[26]相反,就德勒茲而言,利奧波德·馮·薩謝爾·馬爾索(Leopold von Sacher-Masoch)的作品的主要興趣在於,它們展示了創作中必要的快樂。「它們證明了「藝術必然是一種解放,它能爆炸一切」(德勒茲,2002,134)。更具體地說,他們從父權主觀性中解放出來。父權制在這里的功能是象征性家庭體系的一種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兒子通過與父親的認同而被迫處於特定的主體地位。兒子服從父親。因此,虐待狂否定或貶低母親,高舉懲罰性或閹割性的父親,而受虐狂則從羞辱父親開始。受虐狂設計了「父親被排斥並完全無效」的情境。[27]與著名的弗洛伊德幻想相反,受虐狂主體中被毆打和嘲笑的不是孩子,而是壓迫孩子的父親的形象。眼前的目標是「抹去父親的角色和肖像,以產生新的人」(德勒茲1967年,99年)。通過排除父親,馬爾索發明了一種挖掘「偉大的原始本性」的方法,這種本性分為冷酷、感性、非個人和感傷的兩部分——這種本性在「草原的救世主理想主義」中表現出來(Deleuze 1967,54-55)。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女人從來沒有比她冷酷或不人道的時候(一尊雕像、一幅畫、一個理想……)更性感、更令人興奮,這是因為她的冷漠會激發一種新的無性性欲,從而從缺乏的欲望中解放出來。馬爾索的新人的新特點是,他擺脫了精神分析學認為是象征性主體性本身的組成部分的維度——菲勒斯的約束。通過將自己從繁衍和身份的需求中解放出來(以及從家庭、財產、工作、祖國等的約束中解放出來),我們的新人獲得了「神秘沈思的狀態」,並獲得了「創造純粹理想現實」所需的力量(德勒茲1967,33). 這一過程的減法邏輯與拉康(Lacan)或斯拉沃伊·齊澤克(Slavoj Zizek)所倡導的那種主觀貧困沒有多大關係。受虐狂並不是一個接受了結構性缺口或缺失的人,而是一個成功地從一個心理領域挖出一個創造性不確定性空間的人,否則這個空間總是太滿、太溫暖、太熟悉。
排除主體也適用於其「他者」。拉康認為,「語言的構成方式使我們在他者的世界中找到了我們,同時從根本上阻止了我們理解他。」[28] 他者的世界正是構成主體或主體間體的所在地(言語或符號);拉普蘭奇激進主義了這一點,使他者的主要誘惑成為無意識本身的組成原則。[29]對於德勒茲來說,他者也是(內在)主體的一個範疇,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它被定位為消解。另一種是在對象和主體的範圍內整合個性化和體驗」(德勒茲1968a,281)。另一個非但沒有擾亂主體,反而鞏固和組織了主體的知覺場和力比多場。「我不想要任何可能的他者看不見、想不到或擁有的東西」(德勒茲,1969,306),並且「他者的基本作用是區分我的意識和它的對象」;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與事物碰撞時,會感覺到對方的缺席,當我們行動的驚人迅速向我們展示時……」[30]
為了把握事物的即時強度,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到達另一個結構不再起作用的區域,遠離它所制約的對象和主體,奇點可以自由地在純思想中部署或分佈,個性化因素可以在純強度中分佈」(德勒茲1968a,282)。在沒有另一個的情況下我們所感知到的整個世界為了其他事物的利益而崩潰」(德勒茲,1969,310),即現實。「在另一者缺席的情況下,意識和它的對象是一體的。不再存在任何錯誤的可能性。「從他者中解放出來,」意識不再是投射在物體上的光,而成為物體本身的純磷光」(德勒茲,1969,311),而物體本身又回到了它們的自然「狀態——所有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的狀態中」元素被釋放和更新,變成了天體,形成了上千個反復無常的元素圖形,「追蹤一個可能讓「整個大地逃逸」的分子變形」(德勒茲,1969,312)。
25 德勒茲1968a,301。「休謨哲學是對再現的尖銳批判」(德勒茲1953年,30);尼采將再現簡化為「奴隸」心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德勒茲1962,10);柏格森在再現中找到了我們對記憶的誤解的根源,如果不是我們所有的形而上學的困惑的話(德勒茲2002,29);斯賓諾莎區分了適當想法的單音表達和模棱兩可的近似表達(德勒茲1968b,56-57)。
26 J. Lacan, 'The Subvers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Dialectic of Desire,' in Lacan 1966, 694.
27 Zupancic 2004, 199.
28 J. Lacan, 「結構是任何主體的他者性先決條件的混合,」 in Lacan 1970, 187; J. Lacan, 'Function and Field of Speech and Language in Psycho-analysis,' in Lacan 1966, 22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