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珮芸·電子書背後的無限商機

沒有人可以預料到,部落格(Blog)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產業」,所有的時尚品牌無所不用其極攏絡明星部落客;連一般人每餐吃飯前,都習慣先上網查查看該餐廳的評價,或是推薦的菜單。網路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速度,甚至是閱讀的動機。目前關於電子書,台灣的發展我們看見:2012年成立的「群傳媒」(Readmoo)標榜:「買書x 看書x分享書」的閱讀基地;2010年博客來創辦人張天立,再度創業網路書店「TAAZE讀冊生活」口號是:新書與二手書的網路書店,希望結和網路2.0的力量,為書本找到第二生命。

「群傳媒」跟上的是智慧型手機、社交網路的順風車,推出閱讀器(read tool)的功能,讓電子書突破傳統單向閱讀方式,更加多元、有趣,可以隨時分享文字段落,也可以寫評稐,用很短的時間透過社交網路分享出去,增加了互動性和蔓延性。「方便」、「順手」吸引了一群年輕的新讀者。這些人可能不常看傳統的紙本印刷書,但因為智慧型手機的便利性,變成大量閱讀的使用者。

另一方面來說,「TAAZE讀冊生活」珍惜的是已經快要消失的紙張魅力。看書的人變少了,書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但因為網路平台讓銷售變容易,書的價值可以活絡、流通,刺激書籍銷售市場。但我們更想知道的是,電子書被稱做是下一代的文化革命,台灣畢竟不同於歐美成熟的出版市場,電子書的可行性及獲利性究竟有多少呢?

根據科技記者Michael Grothaus的觀察,電子書背後的商機不再於銷售的金額,而是它可以計算消費者行為和心理,這背後隱藏的龐大資料庫,將會是出版書商和作者亟欲知道的秘密。電子書可以同時下載多本書籍,所以等人時看書、通勤時看書,任何零碎時間都是閱讀的黃金時間;而電子書閱讀器正符合現代人生活在快節奏、思緒容易被打斷的情境。看到一句打動人心的文字想分享給朋友?和書友討論閱讀進度?送一句勉勵的話給關心的人?這些都在閱讀器的功能選單內。而閱讀器暗自紀錄使用者的反應,例如分享、停頓、快速翻頁(代表無趣)、購買行為、特定讀者群 (focus community)…這些都是出版行銷行銷渴望得到的資訊。

現行的電子書仍然不脫離傳統思維,只是透過網路賣書,對閱讀器來說,寧願免費提供電子書也想要得到消費者的使用行為資料。國外盛行的金讀(KINDLE)、IBOOK為了擔心智慧財產權,所以鎖定電子輸設定,以致於一台載具只能安裝一本書,無法讓書自由流通,閱讀器READMILL創始人Henrik Berggren認為,這些電子書商錯過了很多行銷商機。在社交網路盛興的時代,個人成為品牌,每本書都可以是一個品牌,建立專屬的社交社群(social media commnity)。

作者已死的年代過去了,因為社交網路,讀者可以直接和作者互動,喜歡同一本書的讀者也可能因此成為朋友,之後找到更多同好。而未來在買書時,也不像從前只能經由書評人或是導讀人的單向推薦,反之,可以發揮像是美食部落格的功能,經由熱烈的討論、分享、推薦、批評…找到書的真正價值。

讀者不是被動的閱聽者,相反地他們成為主導市場的推手。長期觀察科技如何改變人類閱讀習慣的Michael Grothaus,一方面對於電子書背後龐大的商機感到驚訝,但同時也暗自憂心,若是書商或是作者拿到了閱讀器的行為資料,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如果因為讀者的喜好而影響了作者的創作,豈不成成為媚俗的流行文學。從手機上閱讀成為勢不可檔的趨勢,如何兼顧閱讀便利性以及數位內容的品質?全球華人藝術網很早以前就發現了這方市場需求,幸運的讀者你發現了嗎? (資料參考來源: E-Books Could Be The Future Of Social Media)

Views: 16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