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Pang·電子書/數位閱讀七問

兩個禮拜前,PChome 創辦人暨董事長詹宏志有個「行動商務七問——我的困惑與想像」演講報導,看著文章時,我心有戚戚地想著,把文內行動商務換成電子書/數位閱讀,不也是我的處境?哈,原來纏繞詹先生的困惑和想像,也和我差不多。那麼,我可以安心一點,不用那麼焦慮了。

以下,就仿以他的演講內容大綱,套寫出我的心情吧。

全新開始,一面說服,一面前進

2012 年 9 月底時,Readmoo 網站第一次公開亮相,首頁上只有 10 本書。夥伴們不斷說服出版社、作者與我們合作,希望能提供電子書給我們販售。我們也嘗試以出版業界不曾想過的創新手法來辦活動,如「Kevin Kelly跨海共讀會」活動:以讀者閱讀《科技想要什麼》電子書,比賽畫線註記回應多寡,選出 50 名讀者到全球最高的 Google 辦公室與作者 Kevin Kelly 以 Hangout 連線,舉辦演講、提問等交流。

由於 2013 年是 Readmoo 推出的完整第一年,閱讀報告顯示新認識我們的讀者以上班時間閱讀為主,下午三點是最高峰。2014 年度閱讀報告則發現,也許是行動裝置已流行,深度閱讀是存在的,讀者的閱讀時間則以睡前為最高峰。

讀者對電子書的價格,非常纖細而敏感。常常接到讀者來信抱怨,說我們價格過高,為什麼比博客來的紙本書還貴幾塊幾塊。讀者也常會寫信來問,xxx 書有沒有電子書?

我們都只能婉轉回覆,電子書的價格由出版社決定,並非我們能擅自作主,至於電子書推出的時間,EP 同步、晚三個月、晚六個月,或根本不推出,都是出版社的決定。以大數據來說,讀者對電子書價格的接受度,以 199 元為最多,149 元以下動得比較快。

我常說一杯文青愛喝的星x克咖啡,文青讀者可以毫不猶豫的買下,若電子書的價格能以咖啡為指標,也許會比較讓人有購買的衝動。

一面思索,一面實驗

儘管 2013 年結束時,我們已有 200 家出版社與我們合作,EPUB 電子書在我們努力幫忙催生下,也有一萬出頭的數量,但我們發現紙本書和電子書也許不見得是取代關係,而是互補,於是成立群星文化,出版電子書和紙本書。

群星文化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在做出版,而是在嘗試電子書和紙本書的各種整合行銷模式,希望透過各種實驗,讓出版社和作者了解,在新的時代裡,如何讓作品走進消費者眼裡和心裡,進而願意掏錢變成讀者。

一連串的實驗,但沒有一定的答案,群星文化副總編輯李清瑞告訴大家,〈不再是假想敵!紙電合體打造閱讀新視野〉,數位閱讀習慣是可以培養的。

電子書/數位閱讀還很新,沒有確切的作法,我們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不論是程式高手還是行銷、編輯,只要對愛看書,歡迎加入我們,甚或可以搞個新創公司來取代我們……。因為新,這是成功、成為典範的最佳時機啊!

何以來?如何來?

紙書為何要變成電子書?什麼情況需要電子書?看書要那麼即時嗎?有那麼緊急嗎?真的很緊急,但頻寬解決了?隨時上網都順暢嗎?等待的時間很多,所以掏出手機就要看書?捷運等通勤時間變長、變多,所以需要看電子書?在醫院和到銀行等待很無聊,所以要電子書?

或者是因為入迷?位置?還是生活方式?看小說很容易入迷,但有時候隨身攜帶厚厚的小說很麻煩,在手機裡有,就很方便。有時和位置很有關,更重要的是,它有時是一種生活方式,出門旅行可以輕鬆很多。

在家也需要電子書嗎?嗯,一年買了一百五十本以上的電子書讀者告訴我們,很感謝有電子書:一,書房的書櫃太滿了,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幸好有電子書,滿溢的書架沒有繼續爆炸;二,電子書都在雲端,老婆並不知道他買了這麼多書在看,少了被唸……。

是 App 還是 Mobile Web?

大家都說是 App。買書的人已是小眾,2012 年時,擔心行動裝置還不夠普遍,用 App 的話,又要再畫一圈,變成有行動裝置的人才能看電子書,那不是更少?一層又一層,於是我們決定走 Web,走當時還很少人運用的回應式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RWD,網頁內容隨著載具瀏覽器大小呈現不同樣式)。PC、筆電、平板或手機,只要有瀏覽器,就可以到我們家看電子書。

當時很流行的 App 是唐茶,如今,還有多少人記得它?

多還是準?

物件很多和服務極快,是 PChome 成功的原因。那我們呢?服務快,我們沒問題,只要購買後,消費者幾乎是即購即得(instantly have)。但購買方法卻是致命傷,信用卡購買、ATM 購買、ibon……都會讓一個有慾望的購買者打退堂鼓。

要有很多書?25 萬種?讀者要找的書、要看的書,都該有?一家實體書店一定有些基本書目,即使是有特色的獨立書店也是。只要紙書還沒絕版,實體書店要上架萬本書是沒問題的,但是電子書就沒那麼容易了。

若是出版社有紙本,但沒有電子書出版發行權,我們就是沒有。出版社若有電子書出版發行權,但不會做,那我們就扛起來做。但出版社有電子書的權利,握在手上就是不想做,那就真的很難了。

多物件如果是必要,那麼該怎麼呈現?行動裝置上看 1500 個書封看得清嗎?書封清楚的責任是在我們?還是在出版社?

和紙書有沒有關係?

紙本書是形式?是習慣?還是真的有必要?抑或,紙本書也只個載具,閱讀才是習慣。有閱讀習慣,用什麼載具都可?

年輕時讀小說,拿著手電筒,躲在被窩裡讀。現在讀小說,半夜拿著手機躺在床上,電子書一本換一本,都不必起身。

紙本書,是有形的好禮物。有些創作者感覺唯有出了紙書,在實體書店陳列了,才覺得自己成為作家。只有出版電子書,好像不是?

讀者怎麼知道有這本紙書?或這本電子書?都說現在是搜尋世代,但連哪一本書有出版、關鍵字都不知道,怎麼搜尋?怎麼知道可以買?想買?

做紙本書很成功的出版社,可以轉型做電子書平台商?或販售紙本書很成功的實體通路商、網路商,可以成功轉型販售電子書嗎?他們會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嗎?

和實體書店的關係?

實體書店也能賣電子書?國外的電子書閱讀器廠商都會和實體店配合,實體書店也會因為販售電子書閱讀器而得到些許分潤。

等同策展人的獨立小書店,一定要進很多實體書嗎,進貨成本會不會很有壓力?可否和我們合作策展書目,有紙書就賣紙書,沒紙書賣電子書?或僅策展電子書呢?

什麼人看什麼書?會到這個地方的人,一定對這類書有興趣,我們可否利用新的科技方式,如 beacon,因時因地推不同的數位內容給讀者呢?

2014年我們和典藏咖啡、淡水幾家實體商店合作 Read&Meet(轉角,在空間裡遇見好書),就是這樣的嘗試。未來我們希望能和更多商業夥伴合作,在不同場域針對不同的活動屬性和閱讀特性,推出不同的數位內容。

平台?還是個店?

Readmoo 是平台?還是個店?我們若是個平台,我們在電子書的數量上、使用機制、功能和多元的工具上,就需更多元,也須中立,讓大家都愛用。我們希望能創造多方共贏互榮的機會,作者、出版社、和讀者都能開心。

我們可以讓獨特的個店和獨立作家、獨立策展人利用我們嗎?可以用什麼方式讓閱讀,變成穩定的行為?從過去兩年閱讀馬拉松的結果看來,我們也發現了讀者的需求,未來將提供讀者管理自我閱讀行為的工具,敬請期待我們新網頁、新功能。

(電子書)轉型?還是重來?

Readmoo 成立以來,一直被業界關注著,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什麼時候 break even(損益兩平)?每次被問到這,我都很想不禮貌地回應:等您也看電子書的那天,就不遠了。

2012 年初成立時,台灣市場上已有很多電子書業者鬧熱滾滾。兩年多來,有業者黯然銷魂離去,也有業者靠著大量 PDF 雜誌以吃到飽模式或圖書館電子書採購案,拿到好幾桶金而成功。想要 break even,我們也要靠著大量 PDF 來衝電子書數量嗎?這有用嗎?也跟著做吃到飽或 B2L(圖書館)?是要用什麼革命的方式,才會成功?

還是,我們需要等待讀者的使用習慣改變?等待出版社逐漸了解數位化後的好處?還是有新的原生的創作內容與我們開始大膽合作?或知名作家合作而火紅?

如同詹先生對電子商務的問題沒有確切答案,我和夥伴們也沒有。說服、展開實驗……,隱隱有些感覺,有點感覺洞口有光,哈!我們就像在廚房裡洗洗又切切的廚師,忙得焦頭爛額,端出來的料理,卻未必可口,抑或即使可口,卻不見得人人喜歡。

不過我們選擇相信,繼續努力,大路直直走,一定會走到的。

Views: 6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