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我希望使歷史寫作不再只是確認國家合法性的手段。原因簡單而深刻——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國家的概念已經成為大部分國家的主要認同方式,它的構建是為了在資本主義競爭中爭奪全球資源的主宰地位。這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還有自人類時代以來對全球環境的破壞。
全球合作的力量以及對人類和自然掠奪性活動的制衡已經顯著減弱,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民族主義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需求,以及由這種需求帶來的利益集團的合法化。民族歷史是塑造想象中的民族團結和命運的主要手段。我試圖在此闡述,歷史並不是一個線性和單一的進程,它必然涉及各個民族的故事。
海洋範式較少關注歷史進程的「起源」(origins)或起因,而更多地關注其不斷延伸的後果。當我們認識到人類歷史與其他社會和自然進程共同構成地球的集體遺產時,我們就能理解科學、技術、文化和文明的歷史所有權(ownership)問題(即主權問題)如何變得複雜困難。如果我們要解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就必須著重考慮後果,尋找解決之道。
當然,歷史中存在著試圖控制或塑造歷史進程的主體,但歷史進程在某一點上逃脫了這些主體的控制。我從啟發式的角度區分了歷史時間和歷史學時間,後者包括目的性反思。雖然一直存在著對時間進行構想和投射的目的性活動,但歷史學時間隨著現代的、祛魅的和因果性的歷史思維的出現而出現。我們可以說,史學時間在本體論上受歷史時間的制約,但當歷史學時間反思自身的可能性條件時,歷史時間也就被把握住了。在實踐中,當代歷史學家可能會通過探索人類活動的非預測性和長期影響來彌合這一差距。
當然,這兩者實際上很難明確區分。然而,這一進程超越了人類初始意圖,因為它融入了歷史時間的循環流動之中。歷史上的「事件」(events)不斷流轉,同時塑造著環境,也被環境塑造。用哲學家懷特海(A.N. Whitehead)的話來說,歷史承載著「無關的宇宙中的眾多元素」,並將這些元素逐一匯集和積累起來。在這個承載的進程中,有些被人類認知並銘記,而其他一些則被視作一種回歸(return),同時也有逆流和反向的趨勢。通過對這兩種時間性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如何以及為何被分隔,也可以理解它們如何以及為何可能會趨於交匯。
歷史時間與自然進程中的時間流動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後者也不可逆轉。可逆進程的時間媒介是絕對時間(absolute time),它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響,以線性方式流逝。歷史時間的流逝表現為例行的重復行為(雖然永遠不會完全相同),以及由全球互動和突發事件(無論是人類活動還是自然現象)引發的事件的聚集或改變。最有助於理解歷史的自然進程模型是海洋環流。與河流不同,海洋環流不是線性的,也沒有明確的邊界,它們的路徑更具互動性、跨尺度性和廣闊性。
洋流由大氣中不斷變化的壓力、熱量和風、地質特征和潮汐活動相互作用而形成。科裡奧利效應(Coriolis Effect)、信風、墨西哥灣流、赤道流和逆流、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印度洋偶極子(Indian Ocean Dipole)、季風、氣旋、海嘯、上升流和溫鹽混合等,都是被廣泛認可的海洋—大氣相互作用進程。
海洋環流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層次和不同影響下展現出不同的特征,這是因為它們在不同的條件下運動。表層洋流流速較快,因為它們攜帶著熱量,並受到風的影響。漩渦的流速仍然較快,而更多時間性的渦旋在較小的空間內攪動著海水。海洋成為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相互作用的進程的領域。
地中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它是一個經過充分研究的水體,相對封閉,是大洋的縮影。與大洋一樣,地中海也有表層水、中層水和深層水,其環流模式相對獨立,但也相互影響,並影響北大西洋環流系統。島嶼及其陸架的地理位置對這些水域的環流影響很大。
流入大西洋的海水被撒丁島和突尼斯島的陸架引導向南,而北部的衰減漩渦則被限制在西科西嘉島附近向北流動。在表層水和深層水之間,黎凡特中層水(Levantine Intermediate Water)在地中海所有深層水的形成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漩渦也將較暖較咸的海水擴散到較大的地中海盆地。
海洋中的深層洋流較重,這是因為海水在兩極變得較冷,受到鹽度和重力的牽引而下沉。但深層洋流也會流經各大洋,大約每千年循環一次。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將這種橫跨各大洋的深層水流理解為一條「傳送帶」,反映了暖流被推向兩極、翻轉並橫跨海洋世界的相對穩定的路徑。最近,科學家們對傳送帶模型進行了「解構」,認為雖然翻轉和流經仍然是事實,但傳送帶的想法過於簡單。相反,在海面渦流和風場的相互作用下,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路徑。
(原題:作為歷史範式的海洋 Oceans as the Paradigm of History;作者: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杜克大學歷史系;譯者:陳榮鋼;引用:Duara, P. (2021). Oceans as the Paradigm of History.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38(7–8), 143–16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