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延續閱讀 》》習近平·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3月28日,首屆“中國文化產業智庫論壇暨中國文化產業智庫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專欄作者、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發起人、首席科學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在會上指出,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提出的,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驗與中國發展的一種全球化共享。一帶一路可以說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之所以會成為今天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戰略架構,我認為最為核心的是,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我們講,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
(Feature Photo:Kyrgyzstan Tash Rabat by PhotoFass,500px.com/PhotoFass)
一、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提出與實施,最大的背景就是全球化。而在全球化背景中,最為重要的是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在當下全球化發展出現的新的趨勢,對這一趨勢的梳理可以簡要的歸納為:從冷戰時期的二極世界到蘇聯解體後的一極世界,再進一步發展到由於經濟、科技全球一體化催生下的全球多極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在這一大趨勢的進程中,亞太地區的發展活力,以及中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被關注,這是全球多極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二是與全球多極化的發展相對應,全球化發展的中心已經在開始出現新的變化,美國、歐洲、亞太以及新的經濟體,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不斷發展演變,舊的格局正在被一點點打破,特別是中國的不斷崛起與亞太整體競爭能力的提升,正在成為全球化發展中的重要一極,並會不斷成長為全球化最富活力的中心。
2.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在中國面對更加復雜的重大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應對挑戰的戰略框架。當下中國發展遇到的重大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問題;二是國際化問題;三是有可能國際化的國內問題。國內問題最為重要的就是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內需的激發與擴大,內陸與沿海經濟的平衡發展及能源、環境等問題,在新常態下,這些問題與挑戰,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中可以尋找更多的機遇、可能與發展的空間;國際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國際綜合競爭能力,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的國際化與提升人民幣在世界貿易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即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都會有更多的發展可能與發展前景。
3.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發展的內在需求,而文化產業則是重要的戰略基礎與融合性戰略產業。一帶一路為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帶來新的戰略機遇與空間。我們知道,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高速增長,我用兩句話來總結,第一句是促成了全球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根本改變,第二句話是取得這樣的成就,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要素投入、成本到資源控制效率這個角度來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等許多方面已經達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極限,到了一個極限狀態。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把文化產業的發展當做一個國家戰略提出來。這其中有兩個大的背景,一個背景就是目前從我國人均GDP來看,已經到了一個消費結構快速轉型的時期,2003年我們的人均GDP到了8700,據估算到2020年,我們的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其中這種消費結構的快速轉型裏面,文化消費的迅速崛起是非常重要的體現,這是一個背景。
第二個背景,我們積極實現新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問題,因為不合理的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已經造成我國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和生產產品的大量剩余,到了今天我們必須要重視並且要盡快加以改變這種狀況,而改變這種狀況無非我們有兩個方面要進行轉型:一個就是發展方式必須要轉變,另一個就是必須要尋找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關於新的發展方式大家討論的比較多,在這裏我重點談一下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的問題。新的發展領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方面,互聯網是重要的發展領域,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的全球化則是更為龐大的領域與空間,文化藝術產業也是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新的發展資源首先就是文化藝術資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帶來的新的資源更加豐富、更加多元、更易進行價值的整合,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講更是如此。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僅從產業發展層面就可見一斑。
4.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國際社會合作協同、和諧發展的共同需求。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崛起需要有兩個大的前提:一是要有強大的國力和不斷創新發展的競爭能力;二是要有和諧、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國際環境。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在當下來看,對我國國力的增強及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更為關鍵的意義,我認為在後者,即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框架,可以與廣泛的國際社會加強互利合作,建構雙邊、多邊或者是國際社會共同發展的框架與平臺。在這一架構與平臺上,可以通過資本的聚合,通過投資大量的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來實現互聯互通,並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東亞與歐洲這兩大經濟發展極間的經濟、文化等的交流、互補與合作。同時,在這種互聯互通的合作中,大量的發展中國家也會不斷受益。在這一戰略架構下,中東、非洲等地區也會不斷地受益。可以這樣說,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架構下,通過資本的聚合與互聯互通的戰略突破口與抓手,中國發展模式也會不斷被國際社會所認可,而這種認可與平臺的建立,很可能在今後不遠的將來,會引發新的一輪多邊、多元化的戰略合作的潮流,從而進一步從縱深加快加深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二、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從目前看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不是一個單向度的功能性戰略,而是一個超級的綜合性的構想,這個構想的落實,關鍵是要變中國的倡議成為國際社會共同的共識,這就需要通過多層面、多渠道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或是交流,取得在發展上的共識,共同打造文化互認、政治互信、經濟互融、產業互容的利益共同體,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文化共識與價值的認同,來建構面向未來的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這既是各相關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落實的需要。而要實現這一點,其中,最為重要的前提是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進一步落實文化共識與價值認同。
2.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基於歷史發展的脈絡,建立在文化共識之上的經濟合作倡議,強調的是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立與建設,突出在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照顧各方面的具體利益及相應的區域發展地位,中國不會把一帶一路格局的建構當做地緣戰略的工具,而是著眼於開放、包容的建設態度。由此可見,文化共識的達成與取得是落實這一合作倡議的基礎,而文化價值的融合與新價值建構的形成是保障,但要落實這一基礎與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主要的一個戰略路徑。
3.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亟需突破口及落實的抓手。現在我們看到的突破口主要是,利用資源優勢,通過一帶一路格局中的互聯互通來實現雙邊或是多邊的國際合作,從而推動地域經濟發展,我們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及建立絲綢之路發展基金就是構築突破口的有力舉措。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主要抓手就是首先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所建立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機制,建立一帶一路的合作平臺,重點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經濟合作發展,如合作建設產業園區,在產業鏈整合中進行產業轉換和產能轉移。其實,在突破口的選擇方面,還有一個更具需求優勢、為具有親和力與認同性極高的產業,那就是文化產業。所以,在資本聚合的過程中,如何根據合作國家的文化資源特性,建構不同價值形態的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平臺,通過產業資本來發展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業態,從而實現保護不同的文化生態,這是極為重要又極具戰略前瞻性的突破口與重要抓手。
以上三個不同層次的文化產業戰略定位,從宏觀、中觀與微觀等方面勾勒了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這為進一步探討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認識,取向及維度打下了基礎。同時,這也從一個方面,探討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
三、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誤區
隨著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不斷展開與深入,人們的認知也出現了多元化及不同層次的取向,特別是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具體來講,對文化產業戰略在一帶一路格局中的認知,有以下幾個誤區需要我們加以關注與重視:
1.強調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格局中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合作的博弈問題,忽視了文化及其產業在其中的歷史與融合的基礎作用。大家都看到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不斷嘗試通過雙邊、多邊等機制與周邊及世界共同尋找依存共贏發展的路子,可以說是中國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走出去的關鍵。與美國先軍事合作再經濟合作的方式不同,中國走的是先文化、再經濟、再安全的基本路徑。在這裏,文化及其產業的戰略基礎與緩沖作用不可忽視。目前,我們看到通過雙邊或多邊機制的合作國家,特別是我們的周邊國家,往往會出現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反復,這種反復除了爭取更大利益之外,對戰略的指向與意圖的不同理解不認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文化共識及其產業的基礎戰略的地位與作用,不失為一個重要的認知向度。
2.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它更是一個建立在歷史文化概念影響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文化影響力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貫穿的空間包括歐亞大陸,東邊連接經濟繁榮並具活力的亞太經濟圈,西邊連接經濟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在這兩大經濟圈之間,涉及中亞、南亞等數十個國家的廣泛地域,而在這些廣泛的區域中,政治勢力與政治格局復雜,美國的影響力大,不少區域可以說是根基深厚,在這種廣度多維的區域空間內,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政治、經濟手段則易形成硬碰撞。所以,如何淡化一帶一路的空間概念,通過文化及其產業先行,通過文化影響力概念來淡化地緣政治效應,逐步形成共識與相互信任,達成諒解,則更易架構一帶一路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同時,這也有利於發揮傳統文化及其資源的巨大優勢。
3.在一帶一路的架構中,過分強調互聯互通過程中的經濟合作關系,特別是把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如鐵路、公路、港口、能源、通訊等項目的合作作為戰略突破口與抓手,而忽視了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過程中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及文化平臺的合作機制建設。事實上,通過雙邊或多邊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在文化共識形成的基礎上,不斷建構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享利益、共識推動的文化平臺,不僅可以整合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長效機制與產業優勢,共築民意基礎。同時,在文化及其利益的共享中也會進一步提升對一帶一路的認同感。
4.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規劃與實施的過程中,文化產業的戰略後置問題比較突出。任何一個戰略都必須要有相應的突破口與抓手,充分發揮我們的資本優勢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後置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的趨勢,應值得警惕。大家都知道,在國際交易與貿易的過程中,文化具有其它無法替代的先天優勢,一帶一路的多元互聯互通,在巨大的要求中,文化的積極介入勢不可擋,以項目為抓手,以資本為紐帶,以平臺建設為根本,充分發揮文化及其產業的先行優勢,有利於形成平等與尊重的氣氛,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實施由獨唱到合唱。
四、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的取向與維度
在一帶一路格局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討論中,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在系統研究與分析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其戰略的取向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是戰略先行;二是建構平臺機制;三是發揮多元效應。也可以將以上這三個方面簡要地概括為:在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及其產業的發展戰略要前置,一方面可以建立共識,清除戰略誤解,減少摩擦或沖突,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業態,也可以豐富與壯大一帶一路的戰略內涵與規模。文化的交流、資源的整合開發、產業的規模發展,一定要建立在平臺機制的形成上,這樣既可以提升有效性,又可以持續並做大規模。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多元效應,不僅僅包括短期與長遠效應、戰略與策略效益、資源與產業的效應、民意與認同的效應,而且最為關鍵的是,文化及其產業戰略的有效架構與落地,對最大程度地發揮一帶一路戰略的長效作用,推動形成中國崛起的戰略局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以上戰略取向的分析研究的支持下,我們認為,文化產業在一帶一路的格局中的戰略維度,重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共識維度。從以上的分析與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總的來講,基本的戰略共識有三個:一是文化產業戰略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一個急需要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前置的一個戰略;二是文化及其產業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格局中的重要突破口與抓手,其意義不低於基礎設施在互聯互通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三是文化及其產業拓展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內涵與視角,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基礎。
2.戰略資源維度。文化資源是一帶一路發展中的極為寶貴的戰略資源。在一帶一路格局中,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生態,它們基於不同的民族與文化特性,培育著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多元、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挖掘、整合,並使之能夠有效地流動與充滿活力,才能有效地激發不同文化背景參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的融合、共同發展。也只有在這些文化資源的流動、融合、共生與競爭中,才能形成共識,達成認同。
3.戰略平臺維度。戰略平臺主要是指在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平臺化機制。而這種平臺化的機制主要包括5個方面:一是文化交流的平臺化機制;二是文化資源流動,包括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的平臺化機制;三是各種戰略力量聚合的平臺化機制,包括政府的支持,企業、社會及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產業市場支撐體系的參與支持等;四是基於不同文化背景及利益訴求而形成的雙邊、多邊或者是區域化的平臺發展機制,這都是文化產業戰略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五是新科技融合,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及信息管理技術融合,以及大數據技術、雲服務平臺及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平臺化戰略維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戰略資本維度。資本及其市場是一帶一路文化產業戰略推動的核心力量,沒有戰略資本及其市場的存在,就難以形成一帶一路格局中的文化產業戰略。所以,戰略資本維度是文化產業戰略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戰略資本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資本市場,在一帶一路架構下不斷發展統一的文化產業資本市場十分重要。為此,應該重點關注:一是充分發揮絲綢之路基金及亞投行機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關注與投資;二是可以設立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三是重點發展一帶一路格局下不同層面的產業投資基金與股權投資基金。
5.戰略產業鏈整合維度。產業鏈整合是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質而確立的。我們知道,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創意,所以它的產業鏈構成比較復雜,從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再到流動銷售、消費,產業鏈較長。因此,如何發揮我們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先發優勢,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在全球整合配置產業資源,按照產業分工與整合的內在規律,合理布置產業布局與產業鏈布位,不斷在高端、戰略產業鏈整合中占有主動權,是有效利用戰略產業鏈整合策略,整合產業資源,拉長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關鍵。
6.戰略效應維度。文化資源、文化傳統的雄厚與悠久,以及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是我們實施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戰略並產生戰略效應的基本前提。在這裏,影響力的形成不是抽象的,它是共識形成的基礎及產業影響力不斷作用的結果。所以,戰略效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大的方面:
一是基於共識的戰略認同;
二是基於廣泛合作交流的國際形象的樹立及國際影響的產生;
三是基於文化競爭力基礎之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四是通過共建共享機制,彰顯尊重歷史文明,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文化自信與勇氣。(2015-03-28 中國經濟網)
Comment
中國文化部:《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
(2016—2020年)》
為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所制定的《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日前已被推進“一帶一路”工作領導小組審議通過,該計劃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深入開展繪就了路線圖。
同時,由文化部部長雒樹剛擔任組長的文化部“一帶一路”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將有效統籌全國開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
據文化部外聯局局長謝金英介紹,未來文化部將從五個方面推進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一是健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建設;
二是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三是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
四是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五是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
附全文:
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
文外發〔2016〕40號
為深入貫徹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經國務院授權,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願景與行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明互鑒與民心相通,切實推動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創新發展,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認真貫徹落實《願景與行動》的整體部署,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文化交流與合作,傳承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實現親誠惠容、民心相通,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實現《願景與行動》總體目標和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
(二)基本原則
政府主導,開放包容。堅持文化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發揮政府引領統籌作用,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政府間文化交流,著力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國內各省區市優勢,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共同建設。
交融互鑒,創新發展。秉承和而不同、互鑒互惠的理念,尊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精神創造和文化傳統,以創新為動力,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新科技手段,推動“一帶一路”多元文化深度融合。
市場引導,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遵循國際規則和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將文化與外交、經貿密切結合,形成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協調發展態勢,實現互利共贏。
二、發展目標
準確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精神,全方位提升我國文化領域開放水平,秉承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合作理念,構建文化交融的命運共同體。著力實現以下目標:
——文化交流合作機制逐步完善。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政府、民間文化交流合作機制進一步健全,部際、部省等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形成政府統籌、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整體發展機制和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文化交流合作協調發展態勢。
——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基本形成。加快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設立中國文化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設施網絡。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各類藝術節、博覽會、交易會、論壇、公共信息服務等平台建設逐步實現規範化和常態化。
——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效應充分顯現。打造文化交流合作知名品牌,繼續擴大“歡樂春節”品牌在沿線國家的影響,充分發揮“絲綢之路文化之旅”、“絲綢之路文化使者”等重大文化交流品牌活動的載體作用。
——文化產業及對外文化貿易漸成規模。面向“一帶一路”國際文化市場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文化貿易渠道持續拓展,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三、重點任務
(一)健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
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政府間文件,深化人文合作委員會、文化聯委會等合作機制,為“一帶一路”文化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加強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文化部長會晤、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部長會議、中阿文化部長論壇、中國與東盟“10+1”文化部長會議等高級別文化磋商。推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與合作機制。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和世界遺產申報等方面的長效合作機制。支持國家藝術基金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同類機構建立合作機制。
完善部省合作機制,鼓勵各省區市在文化交流、遺產保護、文藝創作、文化旅遊等領域開展區域性合作。發揮海外僑胞以及港澳台地區的獨特優勢,積極搭建港澳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平台。充分考慮和包含以媽祖文化為代表的海洋文化,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紐帶。引導和扶持社會力量參與“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
專欄1 “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建設
1.“一帶一路”國際交流機制建設計劃
積極貫徹落實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簽訂的文化合作(含文化遺產保護)協定、年度執行計劃、諒解備忘錄等政府間文件,加強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化發展,推動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圖書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絲綢之路國際藝術院校聯盟”等,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組織和重點國家逐步建立城際文化交流合作機制。
2.“一帶一路”國內合作機制建設計劃
建立“一帶一路”部省對口合作機制,共同研究制定中長期合作規劃,在項目審批、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對口項目合作機制和目標任務考核機制,研究提出績效評估辦法。
(二)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優先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完善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中心布局。著力打造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國際藝術節、博覽會、藝術公園等國際交流合作平台。鼓勵和支持各類綜合性國際論壇、交易會等設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板塊。逐步建立“絲綢之路”文化數據庫,打造公共數字文化支撐平台。
專欄 2 “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設
3.“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文化中心建設計劃
落實《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發展規劃(2012—2020年)》,優先在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塞爾維亞、拉脫維亞、土庫曼斯坦、以色列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中國文化中心。
4.“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設計劃
將“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廈門國際海洋周”、“中國海洋文化節”等活動打造成國際交流合作平台,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泉州)藝術公園”和“中阿友誼雕塑園”等重點項目平台。
鼓勵中國—亞歐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等綜合性平台設立“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板塊。
(三)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打造“歡樂春節”、“絲綢之路文化之旅”等重點交流品牌以及互辦文化節(年、季、周、日)等活動,擴大文化交流規模。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遴選“絲綢之路文化使者”,通過智庫學者、漢學家、翻譯家交流對話和青年人才培養,促進思想文化交流。推動中外文化經典作品互譯和推廣。
積極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同源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聯合保護、研究、人員培訓、項目交流和聯合申報。加大“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促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考古研究、文物修覆、文物展覽、人員培訓、博物館交流、世界遺產申報與管理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鼓勵地方和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繁榮“一帶一路”主題文化藝術生產,倡導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藝術人才和文化機構聯合創作、共同推介,搭建展示平台,提升藝術人才的專業水準和綜合素質,為絲路主題藝術創作儲備人才資源。
專欄 3 “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建設
5.“絲綢之路文化之旅”計劃
打造“絲綢之路文化之旅”品牌,到2020年,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規模達30000人次、1000家中外文化機構、200名專家和100項大型文化年(節、季、周、日)活動。聯合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開發“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及相關文創產品。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知名藝術家來華舉行“意會中國”采風創作活動,推動沿線國家的國家級藝術院團及代表性舞台藝術作品開展交流互訪,形成品牌活動。
6.“絲綢之路文化使者”計劃
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智庫交流與合作,舉辦青年漢學家、翻譯家研修活動,邀請800名著名智庫學者、漢學家、翻譯家來華交流、研修。實施“一帶一路”中國文化譯介人才發展計劃。與周邊國家舉辦文化論壇。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合辦代表國家水準和民族特色的優秀藝術家互訪、文化藝術人才培訓和青少年交流活動。培養150名國際青年文物修覆和博物館管理人才。
7.“一帶一路”藝術創作扶持計劃
支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機構在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領域開展聯合創作,在國內“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實施“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通過國家藝術基金對“一帶一路”主題藝術創作優秀項目予以支持。
8.“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長廊建設計劃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實施考古合作、文物科技保護與修覆、人員培訓等項目,實施文物保護援助工程。舉辦以“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研討交流活動。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遺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擴展項目。
(四)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機制,加快國內“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以文化旅遊、演藝娛樂、工藝美術、創意設計、數字文化為重點領域,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根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實施特色文化產業項目,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在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與開發中的合作,積極利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創意產品,推動動漫遊戲產業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發展。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推進互聯網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持續推進藏羌彜文化產業走廊建設。
專欄 4 “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
9.“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計劃
鼓勵國內“一帶一路”沿線文化企業跨區域經營,實現文化旅遊互為目的地和客源地,建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基地。運用文化產業項目服務平台,加強對絲綢之路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征集發布、宣傳推介、融資洽談、對接落地等全方位服務。將國內“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符合條件的城市納入擴大文化消費試點範圍,逐步建立促進文化消費的長效機制。
10. 動漫遊戲產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行動計劃
發揮動漫遊戲產業在文化產業國際合作中的先導作用,面向“一帶一路”各國,聚焦重點,廣泛開展。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開展交流推廣活動,促進互聯互通,構建產業生態體系。發揮中國動漫遊戲產業創新能力強、產業規模大的優勢,培育重點企業,實施重點項目,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實現中國動漫遊戲產業與沿線國家合作規模顯著擴展、水平顯著提升,為青少年民心相通發揮獨特作用。
11.“一帶一路”文博產業繁榮計劃
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及“文物帶你看中國”項目,提高“一帶一路”文化遺產與旅遊、影視、出版、動漫、遊戲、建築、設計等產業結合度,促進文物資源、新技術和創意人才等產業要素的國際流通。
(五)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
圍繞演藝、電影、電視、廣播、音樂、動漫、遊戲、遊藝、數字文化、創意設計、文化科技裝備、藝術品及授權產品等領域,開拓完善國際合作渠道。推廣民族文化品牌,鼓勵文化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鼓勵國有企業及社會資本參與“一帶一路”文化貿易,依托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推動骨幹和中小文化企業的聯動整合、融合創新,帶動文化生產與消費良性互動。
專欄 5 “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
12.“一帶一路”文化貿易拓展計劃
扶持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企業圍繞重點領域開展項目合作。開展1000人次文化貿易職業經理人、創意策劃人和經營管理人才的交流互訪。在國內舉辦的國際文化會展推出“一帶一路”專館或專區,支持國內文化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參加知名文化會展。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運用好對外文化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在文化部“一帶一路”工作領導小組指導下,根據本規劃明確職責分工,制定實施方案,強化督促檢查,形成工作合力。
(二)政策法規保障
簽署和落實國際間政府文化合作協定,全面落實國家文化、外交和貿易政策,加強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和完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對外文化貿易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引導企業自覺遵守國際法律和貿易規則。
(三)資金保障
完善財政投入機制,設立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專項資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一帶一路”文化發展建設。鼓勵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發揮優勢探索支持“一帶一路”文化發展建設的有效模式,為“一帶一路”文化項目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
(四)人才保障
培養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外語嫻熟、紀律嚴明、作風過硬的文化外交人才隊伍。加大非通用語人才儲備,引導文化藝術專業技術人才和覆合型經營管理人才投身於“一帶一路”文化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培訓工作,加強“一帶一路”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才隊伍的素質和能力。
(五)評估落實
建立“一帶一路”文化發展重點項目庫,定期對落實情況進行檢查、評估、總結,宣傳推廣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2017-01-05 東方法律網)
西沐:“一帶一路”小微文化金融戰略地位與格局建構
“一帶一路”是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合作協同、和諧發展的共同需求,小微文化金融如何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發揮和構建其戰略地位,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特邀專家、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認為,沒有文化共生建構命運共同體,就不可能實現經濟上的共贏。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框架下,小微文化金融的戰略格局應強調“三縱三橫”。即三縱:平臺、互聯網+與資本機制維度;三橫:資源、產品與產業發展層面。
在 “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我們探討小微文化金融的戰略地位與戰略格局的建構問題,就必須首先明晰三個基本的前提:一是“一帶一路”是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合作協同、和諧發展的共同需求;二是“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面對複雜重大挑戰的全球背景下應對挑戰的戰略框架;三是近兩年來,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科技與社會的快速變化,無論是文化還是文化產業的發展,都面臨一個大的背景的轉變,即:中國經濟進入新的常態;“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戰略挑戰與機遇;在“互聯網+文化+金融”這一大趨勢的推動下,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融合能力在迅速地提升。在這三大前提的規定下,如何落實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融合的戰略路徑,特別是如何認識小微文化金融,認識小微文化金融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的地位與戰略格局的架構,可以說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根據會議的安排,我擬從三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小微文化金融的戰略地位
首先,小微文化金融是當前文化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常態。在很多情況下,可以說小微文化金融的發展決定著文化金融發展的廣度與深度,特別是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架構下,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我們知道,在當下,文化金融主要具有七大功能: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的功能;文化資源配置功能;文化金融資本融通功能,包括文化金融資本的籌措、動員與聚集;風險管理功能;文化資源的價格信號功能;推動國際化文化資本流通的功能;文化消費與傳播的功能。這七大功能的發揮,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面對文化價值觀多元、文化產業多樣及文化資源狀況複雜的狀況,小微文化金融可能是不二的選擇。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建立共贏的命運共同體是走向持續發展的關鍵,表現在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在保持文化資源的多元化、多樣性生態存在的基礎上進行共生、共榮發展,是一個極具挑戰意義的課題,而小微文化金融可以說是推動這一文化生存格局的重要手段,是基於文化資源生存狀態與特性,推動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重要的優化、和諧發展的動力。
第三,小微文化金融是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文化金融發展活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文化資源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由多樣態、多元化、離散化的資源所組成的,那麼基於文化資源這一生存狀態之上的文化金融,其發展的活力與創新能力,一定是基於小微文化金融對這種文化資源狀態的一種激活與資產化推動的能力。
第四,小微文化金融是推動“一帶一路”文化資源資產化及文化消費個性化發展的生力軍。文化資源的生態狀態決定了文化金融是一種基於文化資源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而實施的一種差異化的金融服務,也就是說,海量的、離散化的資源狀態,需求的是差異化的小微文化金融的服務來對應,所以,小微文化金融作為文化金融的生力軍,一提出就被與聚焦。
第五,小微文化金融是保持“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文化及其產業創造性及其活力的重要保障。小微文化金融的發展是文化產業更好地面對多元化、個性化文化市場需求的一個重要保障。發展文化產業的目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同時,隨著消費結構的不斷快速轉型,文化消費需求也出現了多樣化、多元化與個性化的需求取向。面對這種產業形態的轉變,金融服務的同質化問題就會越來越成為一種障礙,而多樣化、多元化、小規模,滿足個性化的小微文化金融服務就很快會成為文化產業及文化金融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產業金融服務狀態。
第六,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發展小微文化金融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事關我們的長遠戰略利益。發展小微文化金融,從戰略層面看,面對全球財富霸權與世界貨幣發行權的爭奪,我們取勝的最大資源基礎不是人力資源,更不是物理資源,也不可能是別的,而是我們的文化資源。所以,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是中華民族最為核心、最為獨立的財富資產與獨特的民族資源,也是中華民族面向未來,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最為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這是我們最大的長遠戰略利益。
第七,小微文化金融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推進文化“走出去”意義重大。在文化“走出去”的戰略重點中,小微文化金融的作用不可或缺,這是由文化資源的特性和互聯網價值鏈的整合特點所決定的。一方面,由於我國文化資源量大、點多、個性取向明顯;另一方面,文化資源生存的狀態,最為核心的是多元化、多極化、多樣態的生態化生存,其鮮活性與創造能力是根本,而這種資源的生存狀態,需要更為貼近的小微文化金融的服務;第三,在資產、金融資本層面,更容易與世界文化及其產業體系對接。可以說,這是當下和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文化金融發展所面對的一個重要產業生態與重要的發展戰略取向。
二、“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小微文化金融發展的戰略誤區
第一,“一帶一路”的戰略框架不是單一向度的功能性戰略而是一個系統的超級的全球綜合性戰略,這一戰略的落實不是追求經濟或是文化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經濟上共贏、文化上共生,建立命運共同體,追求的是戰略利益的最大化。可以說,沒有文化共生建構命運共同體,就不可能實現經濟上的共贏。所以,從目前來看,一是我們對文化及其產業在“一帶一路”中的戰略地位認識不足,戰略前置不夠;二是過分強調大資金、大資本、大機構的金融效能,而忽視了民間的、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金融需求與狀態,對小微文化金融的功能及作用機制認識不清,佈局不夠。
第二,在“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文化金融推動文化及其產業的發展過分地重視資本市場作用這一主線,而忽視了不同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這一發展主線與核心的作用。強勢的資本力量與手段易給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的國家與地區造成文化受到侵害的印象,擔心文化安全與文化利益問題,破壞或阻礙業已形成的共識,出現合作中的反覆。所以,只有樹立文化資源是各民族、各區域地區與國家的戰略性資源與獨特的財富,推動其文化資源的資產化、財富化,真正做到文化共生髮展,才能真正實現戰略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重視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過程中,強調國際社會的大合唱而忽視國內佈局的一盤棋。最主要的就是註意剋服在戰略的研究與規劃的制定過程中,現有利益格局的制導與影響明顯,急需突破戰略研究、規劃佈局與政策制定的既有圈子,真正把文化產業——文化金融——小微文化金融這一主線突顯出來,重視起來,落實下去。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在戰略、規劃、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讓更多、更具代表性的不同利益方參與進來,而不是關起門來讓幾個學者秘書做文章。
第四,轉變文化交流就是政府主導的宣傳、展示與活動的觀念,樹立利用市場機制進行文化交流,傳播的機制,樹立消費本身就是文化體驗,交流與傳播的過程的理念,積極探索在市場機制、互聯網機制與資本市場機制這一平臺上建構文化交流、形成文化共識的新經驗、新做法與新的傳播機制的建構,充分發揮小微文化金融在推動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創造性,以及面對不同文化發展需求,在多元化、多樣態、持續性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三、重視“一帶一路”中小微文化金融戰略格局的建構
小微文化金融的發展,必須放在文化產業發展這個基本的架構下來進行,這個基本的架構就是:圍繞一個核心、一條主線、沿著兩條戰略路徑、實現一個基本融合、達成一個基本目標。即:
一個核心:圍繞發掘文化最終消費這一核心;
一條主線: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這一主線;
兩條戰略路徑:沿著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金融融合的戰略路徑;
一個基本融合:強調國家戰略舉措與政策同市場機制的作用相融合;
一個基本目標:達成滿足社會多樣化、多層次、多目標的文化消費需求的目標。
其中,核心是建立市場主導的資源配置機制,即就是要重視文化產業要素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培育與建設,文化資源價值平臺的構建,以及文化金融產業鏈條的培育與建構。
在以上基本的架構下,我們認為,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框架下,小微文化金融的戰略格局應強調“三縱三橫”。即三縱:平臺、互聯網+與資本機制維度;三橫:資源、產品與產業發展層面。
其中,三縱是指:
1、小微文化金融發展的平臺化機制維度。主要是發揮平臺化機制的效能,在整合金融體系資源與文化產業支持體系資源的基礎上,聚合國際、國內資本實力與能力,通過價值發現、創新服務來滿足“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小微文化金融發展的戰略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需特別重視科技融合,特別是互聯網、通訊及信息處理與管理技術融合,以及大數據、雲服務、終端技術進步對平臺化所提供的更多可能與保障。
2、小微文化金融發展的“互聯網+”機制維度。在充分發揮互聯網機制效應的情況下,重點推進“互聯網+市場”機制融合的發展,並建構相應的機制平臺,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進一步拓展基於新機制平臺的小微文化金融的規模,催生新的小微金融業態,推動相關的金融資源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框架下優化配置,高效率地推進文化資源向產品、產業的整合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機制對資源的滲透、整合優勢及對產品的跨界、融合能力。
3、小微文化金融發展的資本機制維度。資本及其市場是“一帶一路”戰略架構過程中,是目前最具活力與動力的推動力量,其發展按照三維度的分析方法,主要的路徑有:一是沿著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這一核心,積極推動金融體系參與的廣度、深度與力度;二是積極推動文化金融以證券市場的發展為抓手,大力發展股權、債權與資產重組市場;三是圍繞以證券業態為基礎發展銀行(政策、商業、開發金融)、投資基金、PPP模式及互聯網業態的創新,從而進一步完善與壯大小微文化金融賴以發展的資本市場基礎。
三橫是指:
1、小微文化金融發展的資源戰略層面。在這裡,我們主要提倡三個方面的推進:一是利用平臺化機制形成對文化資源的整合聚集;二是在平臺化機制過程中實現文化資源價值的發現與整合;三是面向多元化的資源進行充分的發掘,並使之能夠有效地流動和充滿創造性與活力的融合,從而使文化資源增值。
2、小微文化金融發展的產品戰略層面。即就是圍繞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這一主線積極創新小微文化金融市場與產品,在資本市場這一維度上,積極發展最具吸引力的證券市場,潛力巨大的股權投資市場及最具活力的併購市場,重點是進一步發揮產業投資基金與股權投資基金;在金融業態這一維度上,努力推動銀行業在小微文化金融業務與產品的創新力度,大力推動證券業態與互聯網金融業態及規模。
3、小微文化金融發展的產業戰略層面。即就是小微文化金融在新一輪的產業鏈的重塑與再造,具體有以下四條主線:第一條主線就是,以專業創意與設計國際化為契機,發力產業鏈的重構,正在形成新的文化金融及其產業業態與產業內在結構調整的機會。第二條主線就是,以全球化創意與設計服務市場在“平臺化+互聯網”架構的融合過程中,正在迎來文化金融及其產業發展與服務的新模式與新機遇;第三條主線就是,以“一帶一路”文化金融及其產業市場在創意、設計、生產、產品、品牌及消費等熱點不斷多元化、區域化的過程中,社會與產業分工更為精細、專業,在“一帶一路”架構中,配置資源的基礎與能力正在形成,圍繞授權、創設、生產、流通等環節正在形成不同獨立的新業態,這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發展的產業機會;第四條主線就是,以新的技術與傳媒為基礎的全球產業融合,特別是產業的文化化、藝術化的趨勢,給現有的產業,特別是傳統的製造業帶來轉型與新業態再造的機會。以上四個方面,都是小微文化金融及其產業鏈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中重塑與再造過程中,為我們展示出的戰略機遇,或者是背景。(根據西沐在2015年10月22日第三屆中國文化金融高峰論壇上的發言(深圳)發言整理,經作者授權發佈,轉載請註明來源) 來源:27.10.2015 中國經濟網
中國第四屆文化金融論壇聚焦“一帶一路” 助力中國文化資源“走出去”
2016年10月21日,由中共中央黨校報刊社、中國藝術研究院、包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北京東方國學院、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包商銀行大客戶金融俱樂部共同承辦的第四屆中國文化金融高峰論壇在西安豪享來?溫德姆至尊酒店隆重召開。來自全國政協、文化部、商務部、陜西省委省政府、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相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和業界資深人士共計二百余人出席了本次論壇。
本次論壇以“絲綢之路獨特文化戰略資源轉化與資本智慧”為主題,聚焦“一帶一路”宏觀戰略背景下如何運用資本智慧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中國文化資源“走出去”這一重要課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工具,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重要力量。通過金融的力量對文化產業進行整合、提升和重構是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愛基,凈值,資訊)的重要路徑。本次論壇深入探討了“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絲路文化與金融資本的有機融合、中華文化覆興的金融動力等歷史性課題,對於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具有重要意義。
包商銀行董事長李鎮西先生致開幕詞時指出,本屆論壇選擇在古都西安召開,可謂匠心獨運。作為中華文明之源和絲綢之路起點,西安豐厚的歷史積澱和獨特的戰略資源是中華文明偉大覆興的源頭活水。是激活文化資源和資本智慧的天然平台和思想沃土。論壇圍繞“絲綢之路獨特文化戰略資源轉化與資本智慧”的重大戰略議題展開研討,對於深化和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構想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覆興的“中國夢”的具體路徑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其前瞻思想和戰略主張必將對中國文化戰略資源的未來發展和走向產生重要影響。李鎮西表示包商銀行將通過為文化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解決方案,不斷提升對文化企業金融服務的便捷化、規模化、個性化水平,打造文化金融服務集成商。
陜西省重大文化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陜西省總工會黨組書記、主席、陜西省原副省長白阿瑩指出,在後經濟危機時期,尤其在是“一帶一路”戰略大背景下,研究文化產業和金融業的融合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文化金融論壇作為文化金融領域的專業化高端交流平台,對於中國文化金融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何通過資本的智慧和力量推動以絲路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走出去”,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文化輸出國,是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文化大國、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認為,在“一帶一路”的文化交往中,中國的絲路文化獨具特色。它擁有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脈,自成體系,有著多樣性、豐富性的特點和中華民族文化的面貌。因此,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然而,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我國在文化建設、文化傳播、文化交往、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卻還有差距,但這也意味著今後將大有可為。
陜文投集團、西影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勇對文化金融的特征作出重要總結,並提出在“一帶一路、文化先行”戰略背景下文化藝術資源資產化的創新核心與路徑,從戰略角度提出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最為核心的財富資產與最為獨特的民族資源,全面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是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戰略舉措。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孫慶聚,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質監總局原副局長魏傳忠,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王憲章,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西安交通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院長雷原等領導和專家從不同視角對文化金融做了深刻闡發和精彩解讀,對絲路文化作為獨特戰略資源如何進行創造性轉化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和思路。會議期間,包商銀行分別與陜文投集團、西影集團、泰國好萊塢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這意味著包商銀行“全面金融服務集成商”的商業模式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有力落地和加速推進。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恭教授主持了《2015中國文化金融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的發布儀式,將本次論壇推向高潮。最後,包商銀行黨委書記、監事長李獻平先生為本次論壇做了總結性發言,他對當前文化產業所面臨的總體形勢與本次論壇討論的主要成果作出了深刻總結,並對論壇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期許。
中國文化金融高峰論壇自2013年起舉辦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四屆,論壇的成功舉辦也為其在海內外贏得了廣泛的關註和良好的口碑,並逐步發展成品牌化、常態化的全國性文化金融高峰論壇。包商銀行作為中國文化金融產業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一直致力於文化產業與金融業高度融合和快速發展的推動工作,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正是該行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正逐步升級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而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的提出更是為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註入了一支強心劑。隨著國家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思路的提出,文化產業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將指日可待。而文化金融高峰論壇也將為推動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中國網 2016-10-21)
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小微文化金融
中國經濟網北京2015年10月24日訊 10月24日,由包商銀行主辦,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北京東方國學院共同承辦的第三屆中國文化金融高峰論壇在深圳大中華喜來登國際大酒店隆重召開。本次論壇以「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小微文化金融」為主題,聚焦「一帶一路」宏觀戰略背景下小微文化金融如何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帶一路」的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歷史機遇,「一帶一路」沿線有著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要轉變為產業一定要與資本對接,這無疑為小微文化金融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平台。本次論壇將深入探討「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小微文化金融如何抓住歷史發展機遇、以及如何解決在此過程中自身所面臨的挑戰等系列問題,旨在通過抓住「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機遇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小微文化企業與金融業的發展融合,助力小微文化企業突破發展瓶頸,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包商銀行董事長李鎮西先生致開幕詞時指出,小微文化企業已成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抓住「一帶一路、文化先行」的重要戰略機遇,解決小微文化企業在經營、成本、融資等方面的困難,已成為傳統金融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包商銀行作為中國小微金融和文化金融的先行者對此更是責無旁貸。未來,包商將不斷加大對小微文化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為小微文化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打下堅實基礎。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巡視員施俊玲表示,在後經濟危機時期,尤其在是「一帶一路」戰略大背景下,研究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金融合作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全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使文化產業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當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文化部下一時期的工作重點。
香港大學文學院現代語言與文化學院王向華教授就全球流行文化創意產業與金融業如何更好融合的問題做了主題演講,並從衍生值、聯繫值和兌換值三個價值標準角度描繪了未來中國文化產業市場化的藍圖。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主題演講中指出,在商業銀行扶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不論是投資還是融資,都要對企業進行分行業和分類型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金融與小微文化企業的完美對接,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快速發展。
包商銀行行長助理、深圳分行行長潘慧盛先生在講話中指出,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現代經濟體系中最活躍、增長最快、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而金融業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探討小微文化企業的轉型與發展正當時宜。
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對小微文化金融的特徵作出重要總結,並提出在「一帶一路、文化先行」戰略背景下文化藝術資源資產化的創新核心與路徑,從戰略角度提出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最為核心的財富資產與最為獨特的民族資源,全面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是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此外,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海潤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洋、北京正見陽光國際傳媒集團董事長王齊、著名導演王新民、等有關專家、領導均在本次論壇中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會議期間,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恭教授主持了《2014中國文化金融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的發布儀式,將本次論壇推向高潮。最後,包商銀行董事長助理郭凱軍先生為本次論壇做了總結性發言,他對當前文化產業所面臨的總體形勢與本次論壇討論的主要成果作出了深刻總結,並對論壇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期許。
相關資料:
中國文化金融高峰論壇自2013年起舉辦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三屆,論壇的成功舉辦也為其在海內外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良好的口碑,並逐步發展成品牌化、常態化的全國性文化金融高峰論壇。包商銀行作為金融領域支持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力軍,一直致力於文化產業與金融業高度融合和快速發展的推動工作,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正是包商銀行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正逐步升級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而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的提出更是為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一支強心劑。隨著各地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的陸續出台,相信中國的文化金融產業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文化金融高峰論壇也將為推動小微文化金融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2015-10-24 一讀網站 )
中國文化部出台行動計劃 繪就“一帶一路”文化建設路線圖
中國《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日前公布。此行動計劃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為“一帶一路”文化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繪制了路線圖。
行動計劃以“政府主導,開放包容;交融互鑒,創新發展;市場引導,互利共贏”為基本原則,重點任務是健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具體包括“一帶一路”國際交流機制建設計劃、“一帶一路”國內合作機制建設計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文化中心建設計劃、“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設計劃、“絲綢之路文化之旅”計劃、“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計劃等12項子計劃。
行動計劃提出,積極貫徹落實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簽訂的文化合作(含文化遺產保護)協定、年度執行計劃、諒解備忘錄等政府間文件,加強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化發展,推動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圖書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絲綢之路國際藝術院校聯盟”等,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組織和重點國家逐步建立城際文化交流合作機制。
行動計劃還提出,完善財政投入機制,設立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專項資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一帶一路”文化發展建設。鼓勵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發揮優勢探索支持“一帶一路”文化發展建設的有效模式,為“一帶一路”文化項目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記者周瑋,陝西文化產業網)
王魯湘:不只經濟利益.一帶一路更重文化交流
大中華圈影響力的媒體文化推手、香港鳳凰衛視高級總策劃、鳳凰衛視節目《文化大觀園》總策劃及主持人的王魯湘教授指出,一帶一路註重的不只是經濟上的利益,同時也更註重人心相通也就是文化的交流。
大中華圈影響力的媒體文化推手、香港鳳凰衛視高級總策劃、鳳凰衛視節目《文化大觀園》總策劃及主持人的王魯湘教授指出,一帶一路注重的不只是經濟上的利益,同時也更註重人心相通也就是文化的交流。
他說,在一帶一路的過程中,要保持開放學習和勇於創新兩種態度,那就能成為文明的勝利者,因這是一條“互建互學”的道路。
他周一晚上在星洲日報總社文化廳主講主題為“中華文化與新舊絲綢之路”的座談會上,如是表示。
王魯湘:突破地理局限.中西文化相互影響
王魯湘教授表示,古代文明由於地理上的局限,如歐洲、兩河與華夏地區的文明雖然存在同一塊歐亞大陸上,但也被大海和帕米爾高原阻擋,呈現各自發展的情況。而絲綢之路,就是“突破地理局限,向世界開放”,使中西方在文化上互相的影響和演變。
“通過絲綢之路,域外向中國輸送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還有拜火教,向中國輸送了科學、民主、人權、法治,向中國輸送了因果、報應、輪回、天堂、地獄、原罪,也向中國輸送了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這些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深刻地改變了中華文化。而中國呢?也通過絲綢之路,向域外輸送了儒家和道教,輸送了理學和心學,輸送了中國化的漢傳佛教,輸送了“四大發明。”他說道。
他更在會上專註談及海上絲綢之路,並以歷代“外銷瓷”各個時期的類型、風格、彩繪圖樣等,來印證中西方的交流與互學互鑒的過程。其內容之豐富、旁征博引,令主持人陳再潘也感嘆“猶如上了3集的《文化大觀園》”。(星洲日報 2016-11-02 )
胡泳·互聯網是一片矛盾的海洋
【導讀】起初的軍方試驗田被一群奉行自由至上主義的大學教授和技術極客改造為精英保留地,然後隨著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介入,互聯網已然成為新自由主義分子,開源軟件工程師,大媒體,大商業,民族國家的政府以及其他各種相互競爭的利益的鬥爭場域。
文|胡泳,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原文首發於人民日報
對互聯網,從來不缺乏誤讀。
比如,互聯網是使我們更加聰明了,還是更加愚蠢了?這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根據答案,可以分成“聰明派”和“愚蠢派”。
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Carr)是後一派的領頭羊。他認為互聯網把我們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變得更愚蠢了。他的《淺薄》(TheShallows)一書開頭便指出,2007年,他意識到他自己的認知過程因網絡發生了改變,但並非是朝好的方向。“我失去了我原來的大腦”,他在書中寫道。其原因在於:網絡那些閃爍的鏈接、嘈雜喧嘩的多樣性使人類變得愚蠢。卡爾認為,網絡正在重塑我們的大腦,“網絡弱化了我們對信息進行‘深加工’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支撐我們專註性地獲取知識、歸納推理、批判思考,想象以及沈思的關鍵”。他引用了一系列關於大腦和行為的研究成果,借此證明互聯網不但讓我們能夠進行不同的思考,同時也讓我們的思考能力變得更差了。
另一場大爭論的中心人物是《紐約客》作者、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萊德威爾(MalcolmGladwell),他認為,社會化媒體作為社會變革工具的作用被高估了,因為社會化媒體激發的是人們之間的“弱聯系”(weakties),而不是活動家們需要的、能夠讓人們為之去冒險的“強聯系”(strongties)。格萊德威爾的觀點對那些認為社會化媒體是變革的唯一原因,甚至將這些變革直接稱為“臉書革命”或者“推特革命”的人是一種矯正。
雖然格萊德威爾也不認同那些主張社會化媒體根本沒有發揮任何作用的觀點,但批評者認為,他忽略了社會化媒體的真正意義,即快速傳播另類信息和觀點的能力,而這些信息和觀點本來是難以達到如此廣大的受眾的。即便不能在社交媒體傳播同直接行動及街頭抗議之間建立起強有力的聯系,那也無法否認社交媒體在改變人們頭腦認知、影響公眾輿論方面的重大影響。
僅僅舉這麽兩個例子,你就可以看出,可以說,從互聯網誕生之初,人們就對這種橫掃一切的技術到底對我們這個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眾說紛紜。在這個意義上,詹姆斯·柯蘭等人所寫的這本《互聯網的誤讀》,不過是人文知識分子再次對互聯網發展中或許是內嵌的技術樂觀主義表示反對的一種回響。這種技術樂觀主義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葉,那時互聯網到處都引起敬畏和奇跡感,到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時達到一個高潮,然後迎面撞上斯諾登事件——這時互聯網的“純真年代”終於悲哀地迎來了它的結束。
歸根結蒂,互聯網的誤讀實際上是來自於當初互聯網的一些倡導者的信念,他們相信歷史的發展有其必然會導向的大勢,而這個大勢也是我們這個星球上越來越多的人會順之從之的。所以,在那個“純真年代”,互聯網總是和這樣一些美好的“大詞”相聯系——開放,自由,民主,平等,不一而足。然而今天互聯網已經碎裂了,像柯蘭等人顯示的那樣,它現在是一片矛盾的海洋。起初的軍方試驗田被一群奉行自由至上主義的大學教授和技術極客改造為精英保留地,然後隨著商業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介入,互聯網已然成為新自由主義分子,開源軟件工程師,大媒體,大商業,民族國家的政府以及其他各種相互競爭的利益的鬥爭場域。就連主張原教旨的宗教統治的“伊斯蘭國”(ISIS)都懂得采取復雜的社交媒體戰略,通過高清視頻和關鍵詞推廣,招募眾多年輕追隨者;與拉登當年躲藏起來定期向電視臺發布模糊不清的視頻相比,他們的網絡手段可以說是相當精明。不過就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下,大多數用戶可能還愉快地以為,自己是在風平浪靜的海上航行,相信網絡的訪問是一種不知從何而降的慈善禮物,由他們的ISP包月支付所保障。
憂心忡忡的柯蘭們試圖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網絡用戶提供一部指南。這本書遵循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傳播政治經濟學路徑,用勞動與剩余價值理論分析我們的在線生存。在網絡的葡萄園裏,我們都是辛苦勞作的工人;很多人以為類似臉書這樣的公司在提供服務,而實際上它們所鋪開的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監控之網。除了揭穿“服務即奴役”,《互聯網的誤讀》還花費大量篇幅解構互聯網具有內在的民主特質的神話,這主要是通過對大媒體和大商業的抨擊來完成的。全書有關互聯網經濟和監管的分析非常有力,給上一代的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啦啦隊的不切實際的鼓噪潑了冷水、降了溫。
《互聯網的誤讀》試圖通過還原互聯網應用的社會語境,解構互聯網的各種神話,不僅包括天使化的神話,也包括妖魔化的神話。它的中心主題可以概括為:權力是至關重要的,互聯網既可以用來加強權力,也可以消解權力或是繞開它。所以,互聯網的內在本質既非民主也非專制,而是極大地——如果不是完全地——依賴於部署這一技術的語境。從來就沒有什麽技術的前定主義,一切都是路徑依賴。
最後,該書對如何實現一個更公平和更包容的數字化社會提出了解決之道。遺憾的是,就像大多數批評互聯網的書一樣,作者的診斷能力高於處方能力。他們所談論的有關互聯網的規制與其他人談論的對其他媒體的規制並無太大的不同,並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換言之,作者對互聯網這種新媒體同此前的媒體如廣播和報紙的區別認識不足。這實際上是批評新媒體的人最易犯的錯誤。
作者暗示,互聯網並沒有創造出什麽新的社會現象或社會變革,所有問題都潛藏於社會之中。但新媒體,無論它有多少不足,相對傳統媒體而言,仍然構成了一場量子躍遷。
(《互聯網的誤讀》/詹姆斯•柯蘭、娜塔莉•芬頓、德斯•弗裏德曼著/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7)(2015年7月23日 盤古智庫)
中國如何“領先一步”?重視職業教育至關重要
摩根大通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在京成功舉辦了“領先一步”系列研討會的第三場,主題為“中國人力資源儲備:縮小經濟轉型期的技能缺口”。會上,政界、商界和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一致認同培養並提高人才技能,尤其是重視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對於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應加快從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
挑戰:高學歷與高失業率並存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王曉初在其主旨演講中詳細闡述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就業市場面臨的特殊挑戰:
2012年,2500萬城市新增勞動力進入就業市場,其中半數以上擁有大學學歷。然而,當年城市新增就業崗位1310萬個,同時還有900萬到1000萬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尋求就業機會。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城市失業率為4.1%。
每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從2000年的100萬上升至目前的720萬。但是,快速增長的大學畢業生數量,並沒有解決技能缺口的問題。很多企業都表示,大學畢業生缺乏勝任工作的必要技能,供需雙方之間的差距仍然不斷擴大。多項調查顯示,無論是高等院校畢業還是職業學校畢業生,企業對於他們的工作技能都表示不滿。2013年的一項調查還顯示,35%的中國企業面臨如何填補崗位空缺的難題。同年,麥肯錫公司的另一項調查則顯示,1/3的企業在招聘熟練勞動力方面困難重重,其中61%的企業將此困境歸咎於勞動者缺乏就業所須的技能。更為復雜的是,2014年全國約有2.7億農民工居住在城鎮,由於普遍缺乏當地戶籍,使得他們無法享受到包括教育在內的諸多社會保障福利。
經驗:重視職業教育縮小技能缺口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指出,清華大學一項調查表明,在中國,有2.7億農民工從農村遷往城市,而90%的農民工僅接受九年義務教育,而未接受職業技能教育,絕大部分農民工也沒有獲得職業技能證書,而鄉鎮一級往往謊報職業技能培訓情況,並未嚴格執行中央政府的技能培訓政策。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指出,中國目前累計有350萬出國留學生,其中170萬選擇留在國外,而180萬選擇了回國。出國學習涵蓋了高中、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中國高中畢業的勞動力占到了全部勞動力的86%,中國的勞動力質量有明顯提高。但是目前,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1900萬學生有89%來自農村,5%來自城市貧困家庭,來自問題家庭的超過40%。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仍然得不到社會和家長的認可和重視。
而在歐美國家,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已經十分普遍,“美國模式”和“德國模式”或可作為借鑒。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國務院參事王輝耀先生認為,我國現行的教育改革應考慮企業需求,這對於縮小中國人才的技能缺口十分重要。王輝耀主任還提到:“國家應當給予高等職業教育同等的關註,建議實行雙軌制教育體系。這就意味著在教育機構、高等院校以及行業組織等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督下,企業和學校將以提高學生全面就業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共同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具體而言,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①政府和社會要創造高端服務性工作。
②原是職業高等學院後升為大學的,可恢復成職業高等學院。
③引進更多外國學生,對國內學生進行技能培訓。
④保障務工人員的社會福利,取消地區歧視。
⑤大學生改變觀念,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接受服務型經濟。
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樊綱認為,要縮小技能缺口,一是應重視智力教育而不僅是技能教育,提高學習能力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二是要反思公共教育體系,社會應向勞動者提供技能培訓和終身教育。
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的丁曉良博士認為,要使畢業生技能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就要改變過去的單向傳授的知識體系,大力發展“生本”教育,培養學生表達、交流和團隊合作的能力。通過“過程管理”改變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鼓勵教師對學生進行“啟蒙”教育,開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他還號召中國進行“第三次思想啟蒙”,引進“制度先生”。
轉型:從投資主導到消費主導
過去十多年間,中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年均8%左右,以消費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將對各行業、尤其是服務業,帶來更大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然而,目前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制造業。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企業的用人需求削減,收到的應聘簡歷卻急速增加,令大學畢業生就業前景堪憂。
真格基金創始人、董事合夥人、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認為,新經濟下的電子商務為勞動者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就會,在此過程中很多人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想去傳統的政府部門和國企,而是轉到初創公司。同時政府積極出臺了很多政策鼓勵創新、創業,這種觀念的轉變和政策的刺激將改變中國的經濟秩序。他對此充滿希望和信心。
信中資本集團創始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汪潮湧認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一是要增加新的服務行業;二是要培養新一代服務業勞動力人才;三是要培養管理人才。
而樊綱所長認為,對於新經濟下的電子商務不應盲目樂觀。隨著新經濟的產生,大批勞動力轉移到電子商務,雖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這只是勞動力結構性轉變,中國仍然需要大量制造業的勞動力。中國將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完成這個結構性變化,實現高質量人才的充分就業。這還需要政府和市場同時發揮作用。(2015-05-13,中國網,作者張林,實習生蒲俊)
哈爾濱世界農博會突出“互聯網+”
2015黑龍江國際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博覽會暨哈爾濱世界農業博覽會將於9月17日至21日在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舉辦。這是記者從7月31日召開的黑龍江省政府新聞發布會獲悉的。
本屆綠博會繼續秉承“安全、健康、時尚、娛樂”的理念,與哈爾濱世界農業博覽會合並舉辦,增加外省和國際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參展。旨在培育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品牌及建立長期穩定的銷售體系,不斷提升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市場占有率和優質優價水平。
綠博會期間,將舉辦黑龍江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高峰論壇、黑龍江省物流技能大賽暨全國物流技能邀請賽等活動。本屆綠博會將引入韓國泡菜節,為中外綠色有機食品交流和推廣搭建平臺。本屆綠博會突出“互聯網+”主題,客商可以通過微信平臺與企業互動,引領企業體驗O2O模式的微營銷。(3.8.2015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麗雲 實習生孫寶光)
成都設立青年大學生創業風險補償資金
從成都市科技局獲悉,為支持青年大學生在蓉開展創業活動,成都設立青年大學生創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青年大學生創業可申請額度最高為50萬元、期限最長為3年的貸款。
新出臺的《成都市青年大學生創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是通過創新財政科技資金使用方式,引導銀行創新金融產品,拓寬青年大學生在蓉創業融資渠道而安排的政府性資金。其中,創業風險補償資金的用途包括:用於與銀行合作,撬動和放大青年大學生創業融資信用貸款規模;用於補償銀行向青年大學生開展創業活動提供信用貸款後發生的貸款損失。創業風險補償資金運行中,主要采取直接與銀行合作的模式,即在合作銀行存入創業風險補償資金,合作銀行按不低於創業風險補償資金的1∶5比例安排貸款資金,用於向開展創業活動的青年大學生提供創業信用貸款。對發生的逾期貸款,由創業風險補償資金按不超過逾期貸款本息的80%給予貸款銀行預補償。對已經預補償的逾期貸款,經銀行追索回的資金在抵扣追索費用、違約金後,再按上述比例補回創業風險補償資金賬戶。(科技日報訊 (蒲江 記者盛利)記者29.7.2015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