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不復存在的行業·補碗

還記得那個瓷器敘事嗎?在張藝謀變質於大市場、大卡司、大資金、大製作、大空洞前的好戲《我的爸爸媽媽》。章子怡的那個大碗,因為是心愛的人用過的,破了也千方百計要補好,因為那是記憶,那是一份情深、情長。政局演變,他可能不回來了;大碗是兩人記憶唯一的聯繫。這樣的情懷不復存在;隨那時代而去的,是補碗行業,是惜物的美學。

延續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的墾友也閱讀以下內容 》》

集體記憶系列
》藝·攝影館
》花·攝影館
》愛墾·趣頻道
》1950年代誕生的,是什麼動物?
》時間凝固,故事還在發生中?
》鉛筆的故事
》中藥的故事
》驛站的故事
》愛墾文創 BIG DATA

》Good & Fond Memory of the Baby Boom Generation
》Video:Kingston·A Memory to Remember
》Video:Kingston·When Red Ballons Fly
》視頻:陳奕迅·背包
》視頻:鐵達時手錶 2012年版
》EVOCATIVE OBJECTS:THINGS WE THINK WITH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Views: 36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October 16, 2021 at 9:25am

巴什拉的《空間的詩學》內部精神空間加斯東·巴什拉GastonBachelard[1884年-1962年])20世紀法國重要的科學哲學家、著名文學批評家、詩人。早年曾攻讀自然科學,1927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30年起先後任第戎大學、巴黎大學教授,1955年以名譽教授身份領導科學歷史學院,並當選為倫理、政治科學院院士,1961年獲法蘭西文學國家大獎。在哲學和文學這兩個領域多有建樹。他被認為是一位獨樹一幟的哲人,他既有科學家嚴密的邏輯思維,又有哲學家深刻的哲理沈思,更有詩人的豐富想像力。


延續閱讀 》

設計力創新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陳明發院士·英倫2005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巴什拉致力於認識論和詩學這兩大主題的研究。他在法蘭西學院倍受尊敬,影響了包括米歇爾福柯、路易·皮埃爾·埃爾都塞和雅克·德里達在內的新一代哲學家,被認為是法國新科學認識論的奠基人。



巴什拉的《空間詩學》出版於1957年,一改西方哲學界著重關注“物質空間”的傳統,轉而對“內部精神空間”進行詩學探討,這在所謂“空間轉向”時代,對空間的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福柯曾經評價,“巴什拉的偉大作品與現象學的描述教導我們: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均質和空洞的空間中。相反的,卻生活在全然浸淫著品質與奇想的世界。”


在現代主義晚期建築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圍中,現象學以及象征意義的追求為建築注入豐厚的養分,此書在這樣的時期出現,自然激起建築的許多深刻想像。



諾伯格·舒爾茨(Norberg-Schulz),在他的《存在·空間·建築》這本書中,將《空間詩學》與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住居思》以及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中有關空間的章節等並列為建築必讀的經典。


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里建構出具有存在意義的棲居空間詩學。


巴什拉從現象學和象征意義學出發,充分發揮其“物質與詩意統一的想像觀”,在對家宅、抽屜、箱子、櫃子、鳥巢、貝殼、角落、縮影和圓等意象的詩意觀照之中建構出“棲居的詩學”觀:空間並非僅僅是物質意義上的載物體容器,更是人類意識的幸福棲居之所。



書中,巴什拉認為空間並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他說:“在家屋和宇宙之間,這種動態的對峙當中,我們已經遠離了任何單純的幾何學形式的參考架構。被我們所體驗到的家屋,並不是一個遲鈍的盒子,被居住過的空間實已超越了幾何學的空間。”


縱觀全書,長達32頁的引言部分論述了詩學研究的研究目的——確定空間的人性價值,以及方法論和基本論題,是全書的精華所在。(作者City Reader 原載《新浪》)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September 13, 2021 at 10:22am

椅子是詩人冥想的道具,即使是在交談時也是這樣:“難得一次相逢,落葉時節/庭院裏野草深深/扇子擱在一旁,椅子們/促膝交談,直到風有涼意/我割開水果,想到了詩的生成/無數黃葉在空中翻飛。”這首詩(編註:趙野的《有所贈》)的原型總讓我想起宋代詞人周邦彥的《少年遊》。詩人坐在椅子上,切著水果,但是詩人卻已進入冥想狀態,水果的切割或剝離,果肉或果仁的裸露在詩人的冥想中變成了一首詩或更為神秘之物的生成象征。

老子曾說:糅合陶土成為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否則器具便失去了用處,連一點東西也不能包容。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否則也就毫無用處可言了。英國學者比恩尼(Binyon)在談及亞洲藝術時指出:處於心醉神迷狀態中端坐著的佛的形象,靜得“宛如無風處的火焰”,就是冥想的化身。因此佛教或老子,都強調虛和空,因為冥想必須在虛空中進行。比恩尼認為,這空白的空間似乎充滿著一種諦聽的寂靜。海子曾經冥想過這樣一隻陶器(罈子):“這一隻罈子,我的土地之上/從野獸演變而出的/秘密的腳。在我自己嘗試的鎖鏈之中。/正好我把嘴唇埋在罈子裏。河流/糊住四壁。一棵又一棵/栗樹像傷疤在周圍隱隱出現”。這隻罈子很容易讓我們想到美國詩人史蒂文斯那隻田納西州的罈子,緩慢的冥想的罈子,在死亡與秩序之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點。

寂靜的冥想,是構成詩歌語言緩慢的內在速度的強大通道。法國十七世紀大思想家帕斯卡爾(Pascal)在《隨想錄》中寫道:這無窮的空間底永恒的靜使我悚栗!(向以鮮:緩慢的隱喻——詩歌語言內在速度的文化觀照 / 2019年06月03日《詩刊》)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September 9, 2021 at 2:56pm

懷念1980年代

那時候藥是可以治病的;

醫生是救死扶傷的;

照相是要穿衣服的;

借錢是要還的;

孩子他爹是不用做鑒定的;

學校不是為賺錢的;

有了病是看得起的;

住房是分配的;

白癡是不能當教授的;

已婚者是不能找二奶的;

肉是可以放心吃的;

老鼠還是很怕貓的;

人還是有良心的。

(Feature Photo: 1980年代的玩意兒,My First Sony by Hans Lakuse,http://500px.com/Lakuse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31, 2021 at 3:01pm

陳明發·修鞋記—走一段路去替孩子修鞋子;他說,這是他會考前的最後幾場校際籃球賽了,打完球要全心全意準備考試。

我說買一雙新的吧;他說,會考後就要去上學院,未必會再參與球隊,而且舊的其實還很好,修修就行了。

前幾天拿去購物中心修,索價七十元,他覺得不值得,又提了回來。我說爸爸拿去街邊鞋匠那裡修修看。


在街上銀行前的走廊裡,鞋匠坐在一張小凳子上。兩側是一堆皮料、膠罐、針線、新舊鞋跟,和待修或修好的舊鞋子。他就這樣坐了十餘年了。

他接過鞋子,看看鞋面,看看鞋底,然後說:鞋底膠一膠,粗線縫一縫,鞋面再補一補就很“美”了;十四塊錢。

我頓時覺得自己賺到了一些零用錢,即開心對他說,你慢慢修慢慢修,午飯過後我再回來拿。

(Feature Photo: aged by janaalt morren, www.janaalt.com/


在街角的麵家叫了一碗水餃,坐下來,準備在一潭人聲吵雜沸騰中,看看自己的覺知能專注到什麼程度。

沒多久,便聽見在從店裡的一個角落,傳來雜工抹好一隻碗疊一隻碗的韻律。

真的是一種韻律,他有一定的輕重、節奏;慢慢的,我看見店門口來來去去的顧客,也好像以一定的規律、姿態在進進出出。

就像電影裡那種完全寂靜無聲,只剩下慢動作的鏡頭,似乎預示著有何大事就將發生。


果然,忽然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哭聲。



大家這次真的有那麼三秒鐘的一致沈寂,仿彿被嚇壞了的張著口看過去,想知道是否發生了塌樓之類的悲劇。

主角是一位六七歲的小女孩,闖禍的是坐在她旁邊嬰孩椅上的小弟。

兩姐弟在比賽,比賽規則是:小姐姐把食指伸進弟弟嘴裡,在弟弟還沒來得及咬下去之前,就把手指縮回來。有趣的是,弟弟好像總是那麼慢一拍,而機靈的姐姐總是快一拍。就在伸手指縮手指之間,兩姐弟嘻嘻哈哈玩得不亦樂乎。


問題出在本來忙著和朋友高談闊論的媽媽,嘴巴忽然停了幾秒鐘,才發現兩姐弟怎麼沒吃飯,居然在玩,便出其不意來個突擊式的虎吼:吃啊~~!

姐姐震了一下慢了兩拍縮指回來,而弟弟的牙齒又加速兩拍咬了下去,結果~~

就是整間麵家上下一心幾秒鐘那好奇的寂靜。(8.2013)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9, 2021 at 4:42pm


新加坡巴士車票


1950年代生活在古來的人

依稀還記得有一個時期
我們到新加坡去
用不著護照
小孩子在新加坡坐巴士
不管多遠的路途,多少站
一律只需要一角錢車票
新馬錢幣通用,幣值一樣
196589日以後
因為新加坡脫離了馬來西亞
很多古來人和住在新加坡的親戚
哪怕是兄弟姐妹、叔叔伯伯嬸嬸伯母
都成了兩個國家的人
進出往來都需要護照了
有許多不習慣這樣子安排的老人家
坐車到關卡又回來了
第二天去新山申請
5令吉一本的護照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7, 2021 at 12:15pm


劉勰《文心雕龍》46篇·物色


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蓋陽氣萌而玄駒步,陰律凝而丹鳥羞,微蟲猶或入感,四時之動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沈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

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々”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々”學草蟲之韻。“皎日”、“嘒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連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雖復思經千載,將何易奪?及《離騷》代興,觸類而長,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於是“嵯峨”之類聚,葳蕤之群積矣。及長卿之徒,詭勢瑰聲,模山範水,字必魚貫,所謂詩人麗則而約言,辭人麗淫而繁句也。


至如《雅》詠棠華,“或黃或白”;《騷》述秋蘭,“綠葉”、“紫莖”。凡攡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故能瞻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也。然物有恒姿,而思無定檢,或率爾造極,或精思愈疏。且《詩》、《騷》所標,並據要害,故後進銳筆,怯於爭鋒。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勢以會奇,善於適要,則雖舊彌新矣。是以四序紛回,而入興貴閑;物色雖繁,而析辭尚簡;使味飄飄而輕舉,情曄曄而更新。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若乃山林臯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則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讃曰∶

山沓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

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


解釋·劉勰《文心雕龍》46篇·物色


《物色》是《文心雕龍》的第四十六篇,就自然現象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來論述文學與現實的關系。

全篇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自然景色對作者的影響作用。劉勰從四時的變化必然影響於萬物的一般道理,進而說明物色對人的巨大感召力量;不同的季節也使作者產生不同的思想感情。根據這種現象,劉勰提煉出一條基本原理:“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辭以情發。”相當精辟地概括了文學創作和自然景物的關係。(下接)



https://iconada.tv/photo/3600580:Photo:952538
https://iconada.tv/photo/albums/3600580:Album:53206

無預約,不出遊—加長版“小長假”已近尾聲,不同於以往“說走就走的旅行”,“無預約,不出遊”成為今年“五一”旅遊的新亮點。在“預約制”漸成常態的趨勢下,如何讓遊客“來之能遊、遊之能樂、樂之能返”,實現旅遊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成為遊客和從業者的共同期待。


首個“預約制小長假”:遊客點贊“不一樣的風景”


51日上午8時,在閉門謝客97天後,600歲的北京故宮迎來了它恢復開放後的首批遊客。午門外,查驗健康碼、激活門票、一米線外間隔排隊、紅外測溫……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遊客魚貫而入。

51日,遊客從午門進入故宮。 當日,故宮博物院有序恢復開放,實行預約、錯峰、限流等措施,每日限5000人參觀。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絡售票網站,使用第二代身份證或護照信息預約購票。 

為避免人群紮堆聚集,故宮對每天前來參觀的人數限定在5000人。“沒見過人這麼少的故宮!”首批進入故宮遊覽的遊客高興地說。


“無預約,不出遊”成為遊客眼中今年“五一”旅遊的新亮點。在北京一些熱門景區,遊客忍不住點贊景區“預約制”的實效——“山和花海代替了人山人海”“童年記憶中的北海公園回來了”。

故宮於429日晚間開放門票預約系統,在不足12小時內,51日至55日的2.5萬張門票全部售罄。

提前預約、搶到故宮門票並不容易。北京市民劉女士說:“牡丹花開了,前邊看看建築,後面賞賞花園,往各院落里走一走,平時錯過的風景今天可以一一細品,值得。”


70
公里外,八達嶺長城景區也給遊客帶來“不一樣的風景”。

為了避免人群聚集,八達嶺長城景區制定的分段截流、循環分流、智慧控流三項控流措施,在100多名網格化管理員和420個攝像頭組成的監控系統和無人機的不間斷服務中,逐一落實。

在四川九寨溝景區,“五一”期間每日遊客限流一萬人次,須在前一天18時前預約購票。在陜西,西安城墻、大唐芙蓉園等300餘家景區,均實行了網絡實名預約制度。西安城墻景區升級了預約系統,實名制分時段預約入園,各時段預約滿員後不再接受預約。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7, 2021 at 12:13pm


(續上)

                                         (Photo Credit: Picasso, a drawing)

第二部分論述怎樣描寫自然景物。必須對客觀景物進行仔細地觀察研究,再進而結合物象的特點來思考和描寫。劉勰從《詩經》中描繪自然景色的具體經驗中,概括出“以少總多”的原則,認為這是值得後人學習的。對漢代辭賦創作中堆砌辭藻的不良傾向,劉勰提出了批評,要文學創作避免這種“繁而不珍”的羅列。

第三部分總結了晉宋以來“文貴形似”的新趨向,提出一些具體的寫作要求:首先是要密切結合物象“體物為妙,功在密附”;其次強調“善於適要”,能抓住物色的要點;再次是要繼承前人而加以革新,做到“物色盡而情有餘”;最後強調“江山之助”,鼓勵作者到取之不盡的大自然府庫中去吸取營養。

本篇是《文心雕龍》中寫得比較精采的一篇。除論述的形象生動外,還以鮮明的唯物觀點,比較正確地總結了情物關係、“以少總多”、“善於適要”和“江山之助”等重要問題。


(一)



春秋四季不斷更代,寒冷的天氣使人覺得沈悶,溫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暢;四時景物的不斷變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春天來到,螞蟻就開始活動;到秋天降臨,螢火蟲便要吃東西。這些微小的蟲蟻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見四季變化對萬物影響的深刻。至於人類,靈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氣質有似奇花;在種種景色的感召之下,誰又能安然不動呢?所以,春日景物明媚,人便感到愉悅舒暢;夏天炎熱沈悶,人就常常煩躁不安;秋日天高氣清,引起人們陰沈的遙遠之思;冬天霰雪無邊,往往使人的思慮嚴肅而深沈。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這些不同的景物表現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隨景物而變化,文章便是這些感情的抒發。一葉下落尚能觸動情懷,幾聲蟲鳴便可勾引心思,何況是清風明月的秋夜,麗日芳樹的春晨呢?



(二)



所以,當詩人受到客觀事物的感染時,他可以聯想到各種各樣類似的事物;他依戀徘徊於宇宙萬物之間,而對他所見所聞進行深思默想。描寫景物的神貌,既是隨著景物而變化;辭采音節的安排,又必須結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來細心琢磨。因此,《詩經》裏邊用“灼灼”二字來形容桃花顏色的鮮美,用“依依”二字來表現楊柳枝條的輕柔,用“杲杲”二字來描繪太陽出來時的光明,用“瀌瀌”二字來說明大雪紛飛的形狀,用“喈喈”二字來形容黃鳥的鳴聲,用“喓喓”二字來表現蟲鳴的聲音。還有用“皎”字來描繪太陽的明亮,用“嘒”字來說明星星的微小,這都是用一個字就道盡物理;有的用“參差”來形容荇菜的長短不齊,用“沃若”來表現桑葉的鮮美茂盛,這都是用兩個字就完全描繪出事物的形貌。這類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達出豐富的內容,並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纖毫無遺地表現出來了。即使再反復考慮它千百年,能有更恰當的字來替換麼?及至《楚辭》繼《詩經》而起,所寫事物觸類旁通而有所發展。物體的形貌是多種多樣的,不易完全描繪,因而詞匯便復雜繁富起來;如描摹山川險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現。後來司馬相如等人,於文章的氣勢力求奇特,於文章的音節力求動聽,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詞藻,來描寫山水景物。這就真如揚雄說的:《詩經》作者寫的東西雖華麗,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較簡約;辭賦家寫的東西,就過於華麗,辭句也過於繁多。至於像《詩經·小雅·裳裳者華》中說到盛開的花朵:“有黃色的,有白色的。”《楚辭·九歌·少司命》中說到秋天的蘭花:“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可見凡是描繪各種色彩的字,適當應用,方覺可貴;如果青的、黃的層見疊出,那就過於繁雜,不足為奇了。



(三)



晉宋以來,作品重視描寫事物形貌的逼真。作者深入觀察風物景色的神情,研究花草樹木的狀貌;吟詠景物從作者深遠的情誌出發,而描繪事物的訣竅就在於能密切地符合真相。所以,如果文字用得巧,事物寫得逼真,那就像在印泥上蓋印一樣,用不著過多的雕琢,而事物的本來面目便可完全無遺地描繪出來。這就使人能從作品的字句裏看到景物的形貌,了解到不同的季節。但是事物各有固定的樣子,而作者構思卻沒有一定的法則;有的好像滿不在乎地就能把景物寫得很好,有的卻仔細思索還和所描寫的景物相差很遠。《詩經》和《楚辭》中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抓住客觀事物的要點;後來善寫文章的人,都不敢在這上面和它們較量。卻無不依照這種方法,學其巧妙,隨著文章的氣勢而顯示出奇特來。所以,只要作者善於抓住事物的要點,就能把本來不新鮮的景物也描繪得極其新穎了。因此,一年四季的景色雖然多變,但寫到文章中去要有規則;事物雖然繁雜,但描寫它們的辭句應該簡練;要使得作品的味道好像不費力地流露出來,情趣盎然而又格外清新。歷代作家,前後相繼,在寫作上都是錯綜復雜地演變著,並在一面繼承,一面改革中取得新的成就。要使文章寫得景物有限而情味無窮,就必須把《詩經》、《楚辭》以來的優良傳統融會貫通起來。山水川原實在是文思的深厚府庫;描寫它的文字過簡就會顯得不夠完備,過詳又顯得繁冗。屈原之所以能深得吟詩作賦的要領,不就是得到楚地山川景物的幫助嗎?


(四)



總之,高山重疊,流水環繞,眾樹錯雜,雲霞郁起。作者劉勰反復地觀察這些景物,內心就有所抒發。春光舒暢柔和,秋風蕭颯愁人;像投贈一樣,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樣,景物又引起作者寫作的靈感。

海德格爾《物与作品》

理論與書寫實踐:沈思、再度體驗、郁陶

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

遇上•北婆羅洲 07 孩子的明眸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6, 2021 at 2:53pm


波德莱爾眼裏的精神之屋,詩性在那里

一間屋子,就像一個夢。一間真正的精神之屋。

一種輕微的家具的形狀都拉長、衰弱、疲憊了;它們也是一副做夢的樣子。

人們會說,它們也像植物和礦物一樣,被賦予了一種夢遊的生命。

布簾、花朵、天空、夕陽也在以無聲的語言訴說著。墻上,沒有任何令人厭惡的藝術裝飾品。
對於純真的夢和未經分析的意象來說,實在的、有效果的藝術品是一種褻瀆和侮辱。

這里,一切都沈浸在足夠的光亮與美妙的昏暗的和諧之中。(摘自波德萊爾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郁》一書其中一篇雙重屋子亞丁譯)

                                                              (Source:Studios)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July 24, 2021 at 11:19pm

圭笏:古人的時尚記事本

喜歡看古裝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大臣們上朝時,手上會拿著一個玉質,或是象牙的板子。相信大家都會好奇,這是幹嘛用的?!這就是古代的筆記本電腦!別懷疑!下面就來就來說說,這東西的具體用處!你會驚呆的!

古代臣子朝見皇帝時手中所執的狹長板子,作為指畫及記事之用。朝笏在秦漢之前就已出現,當時要以玉作為製作材料,稱之為“圭”。秦漢之後又經改變形式,依官階大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

朝笏的用途首先是作為禮儀之用。眾臣在朝中手執朝笏以示對皇帝的尊敬;第二是作為記載大事時使用:古代並沒有記事本,遇到朝政大事或對皇帝稟報國事時,便把重要事件寫在朝笏上,以作備忘之用。朝笏興於周廢於清,用玉、象牙或竹木製成,依官階區分,為官階地位的象征。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 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官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

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

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這與當代官員用筆記本不同,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

笏的廢棄使用是從清朝開始的,原因是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於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員原則上一人只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後稱為“笏囊”,因為多了,則需一個隨從背著一同上朝,唐代的張九齡為相時,因為年老體弱,就是從他開始使用隨從背笏囊,沒想到後來竟成時尚,官員紛紛仿效,以顯示公務繁忙。而幫他背笏囊的隨從,就有些像當代官員的秘書了。(搜狐)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July 11, 2021 at 11:29am

孫犁·算盤

我從十二歲到安國上學,就常常吃住在這裏。每天掌燈以後,父親坐在櫃房的太師椅上,看著學徒們打算盤。管賬的先生唸著賬本,人們跟著打,十來個算盤同時響,那聲音是很整齊很清脆的。打了一通,學徒們報了結數,先生把數字記下來,說:去了。人們掃清算盤,又聚精會神地聽著。

在這個時候,父親總是坐在遠離燈光的角落裏,默默地抽著旱煙。

我後來聽說,父親也是先熬到先生這一席位,唸了十幾年賬本,然後才當上了掌櫃的。

夜晚,父親睡在庫房。那是放錢的地方,我很少進去,偶爾從撩起的門簾縫望進去,裏面是很暗的。父親就在這個地方,睡了二十幾年,我是跟學徒們睡在一起的。

父親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以後離開這家店鋪的,那時兵荒馬亂,東家也換了年輕一代人,不願再經營這種傳統的老式的買賣,要改營百貨。父親守舊,意見不合,等於是被辭退了。

父親好寫字。那時學生意,一是練字,一是練算盤。學徒三年,一般的字就寫得很可以了。人家都說父親的字寫得好,連母親也這樣說。他到天津做買賣時,買了一些舊字帖和破對聯,拿回家來叫我臨摹,父親也很愛字畫,也有一些收藏,都是很平常的作品。(《孫犁散文集》父親的記憶)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