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有人說,人生每七年就會停下腳步,重新開始一次職業規劃,對蔣顯斌而言再真實不過。
"我從大學開始每過一段時間, 就會浮到水面上看看自己的方向。確定以後再繼續游下去。從 95 年創辦新浪網,一直到 04 、 05 年那個時間點,感受到自己還有些願望沒達成。"
蔣顯斌說,在台灣長大,一直到大學畢業時期的年代,台灣蛻變的過程驚心動魄,但有關記錄卻相對很少。
"華人世界當初正面臨巨大轉型。台灣是民主轉型,大陸是經濟和社會的變革。但過程中媒體並沒有給年輕的一輩、或者是我們這一輩足夠的養分來充分思考。"
蔣顯斌因工作關係常來往兩岸三地,以文化作為工作邊界。
"全世界看待華人世界崛起的過程,對外人來講是來勢洶洶的經濟體跟文化體,但華人向內的自省卻不是很多。"
影像時代的知識分子在消極批評外,是不是可以再積極做更多事情?
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
"最早我和文化圈的朋友在 04 年討論這件事,想拍一部紀錄片,從政經、文化的層面去紀錄華人社會,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
但後來發現,一部片的力量不夠,應該要成立機構去推動這件事, CNEX 於焉誕生。
"我們有個比較樸素的願望,以十年為一個單位,一年十部片,十年能有一百部片,記錄華人世界的變化。
"每年挑選一個我們認為重要的大哉問對時代提問,用這個主題找到十部關乎華人變化的故事,讓紀錄片導演與我們對話,交出我們的文化脈絡。"
每隔十年 CNEX 再重複一次十個問題,製造時間跨度。
用真誠的態度創造有厚度的作品
每年一個大哉問, CNEX 藉題目激發不少獨立導演回應。原本蔣顯斌擔心提問的方式會讓成果顯得像命題作文,然而有趣的是,後來發現真正優秀的題材背後,導演通常已耕耘多年。
"並非看到題目才開始,而是私底下他們的抽屜早已堆滿三五年以上的故事,但找不到機會完成。我們就像是 wake up call ,給予資助讓導演對最新狀況補齊時間跨度,完成非常有厚度的作品。
"這樣不為金錢的行為,產生的文化利益卻是很大的。"
導演們秉持著最原始的關懷,甚至是個人生命經驗引發出的關心,自發地為紀錄片努力。因誠摯態度引起對事件的跟蹤力量,畢竟是簡單商業操作達不到的。
"獨立導演在華人世界是很珍貴的寶藏,但因為紀錄片的周邊系統還不盡完善,挖掘的過程比較辛苦…所以很多導演都在單打獨鬥。"
CNEX 利用 open call 平台的方式,每年會收到上百個作品提案。接著經由評委制度分兩輪篩選,最後再由五個評委公正選出十個導演並參與監製。
"這樣的公序已實行六年,我們也找到規律。真正做下去才發現華人世界裡有很多很棒的故事,如何把故事說好,則是修練過程。
"所以 CNEX 找優秀顧問、導師等來開工作坊,接觸國際買家,透過很多正面力量讓華人創作者盡可能受更多刺激、培植,挑戰更多觀眾。"
CNEX 採取 "介入並非干擾而是幫助" 的監製原則,在導演原先的工作中加進幾個重要的溝通或檢驗,確認創作方向走在共同認定的軌道上。
(Photo Affection: In the streets of Beijing by Kostas Maros, http://www.facebook.com/kostas.maros)
紀錄片,一種新的視覺文明培育
"當你看慣了劇情片,紀錄片並不容易進入。它沒有清楚的故事線和主角群,對已經習慣被導演帶來帶去的觀者而言,焦點是要自己掌握的。"
商業市場要求娛樂性,而記錄片走的是知性路線,捕捉不在主流媒體鏡頭之下的種種,補強、平衡社會的能見,作為社會發展中的免疫系統,是一種新的視覺文明培育。
蔣顯斌希望紀錄片的作用除了記錄之外,更能對社會或多或少產生衝擊:
" 衝擊未必能帶來答案,但至少能向社會問一些問題。有時候解不開的問題倒不一定是找不到答案,卻可能是問題沒問對。
"每個世代都有不同困境,紓困則是跨世代的工程。世代間需要某種媒介來傳遞,而紀錄片便扮演這樣的腳色,屬於溝通而非娛樂介面,不跟隨主流節奏行進,自己擁有耐得住的、獨特的節奏。
"我們希望藉此作為商業、政府以外的第三種力量來紀錄、反思與支持社會。"
"最早我有意識看紀錄片,是在大一。那時候很亂,從戒嚴到解嚴,很多人離開台灣。我自己也覺得很焦慮,不知道該怎麼看待一切。
"我接觸到小野的《尋找台灣生命力》,總共分四集的紀錄片,把台灣那段時間作了梳理。在那之前我身陷其中,這部片給了我一個比較乾淨的位置去看整件事情。
"我很感激,從此以後我有了另一種視角和思考。但一部片其實很容易被時代淹沒,所以必須成立一個機構去保護這些片。
"每代人不該忘記另一代人的故事。這讓我們更有能力重新定義一些事情。"
華人世界屬於應用型社會,太習慣應用別人的觀念去處理、不追根究柢,這樣沒辦法自己走出一條路。現今資訊傳遞迅速、彈指可得,但從 "知道" 轉化為 "知識" 卻是費力的過程。
"我現在已經有某種強迫症,一旦發現有我不知道的事,就會先查查看是否有紀錄片。對我而言想把事情搞清楚,這是最有效的學習。身為世界公民,應該藉此作為吸收知識的重要手段。"
即使紀錄片目前仍是小眾,這幾年卻漸有進展,台北電影節甚至連續三屆百萬首獎皆為紀錄片。
為了成為未來和大眾溝通的媒介,紀錄片進行了自身革命──製作越來越精良、不再板起學術臉孔,而願意走出來面對群體,以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言說,讓原本沒有接觸這些題目的觀眾能在最短時間內了解現狀。
既然欲作為世代溝通媒介,勢必將嘗試走入主流市場,開始運行帶有商業元素的市場體制。
當一個獨立拍片者踏入商業機制,是否會抗拒、或影響到原先拍攝視角的獨立性?
當商業資金流入製作當中,會不會讓民意觀察的原意和純粹廣告宣傳的界線變得模糊、甚至使紀錄片變質?
蔣顯斌認為這是要靠導演自己把握的事情。"並不是刻意避開品牌就代表中立,擁有品牌也不表示你不中立。端看導演創作核心本身會不會受到資方左右。
"當然很難讓品牌在作品中隱形,重點是成品能如實反應出影片核心。品牌已經成為和政府、宗教並駕齊驅的一種力量,要完全從創作中退出不是很現實。
"我們也並非在真空狀態下生活和創作,所以我個人沒有這種潔癖。其實資本背後的意志是相當強的。
"但 CNEX 支持的案子有大前提即是資金對內容不能有干涉,所以如果導演想反映一個現實,就要很清楚地把資本意志和影片創作中間的事講明白,只要雙方都有默契就 OK 。"
(轉載自:www.biosmonthly.com, 報導:張偉萱, 攝影:李蘄高)
Comment
紀錄片的白話文運動
CNEX 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台灣紀錄片要如何接軌國際,擁有更大的發行管道和資金來源。
紀錄片要挑戰更大的預算,跨區集資勢在必行,國際上已有類似的國際提案大會,但因文化和語言隔閡,一直不是華人能運用的機會。
CNEX 於是在台灣也開始籌辦華人世界的紀錄片提案大會,第一屆非常成功。
“在國外,英、法、德擁有最大的紀錄片市場,但阿姆斯特丹卻擁有世界最大的紀錄片電影節。這樣的誕生並非市場性的,而是對多元議題的包容程度。
“台灣作為公民議題活躍的社會,透過這樣的場合學習國際合作;我希望未來全世界將台灣視為華人紀錄片的 Capital 。”
(Photo Affection: Full Sail University_44 by Alan Flowers, https://www.facebook.com/AFProductions904)
CNEX 創建了培訓平台,讓有心人一起協助價值鏈的運作,希望透過和優秀導演的合作,讓紀錄片培育的運轉能為華人世界留下重要的關照。
另一方面透過這關照使這行業得到更多養分。為此基礎底層的創建便更顯重要。”我們原先是想蓋一座教堂,所以現在正在砌磚吧”。蔣顯斌笑說。
從打底到成果的建成,需要現代和未來世代的努力和延續。年輕的紀錄片工作者或是將要投身的未來導演該如何準備自己?
蔣顯斌說,紀錄片工作不是一個主流的職業選擇,會以此為職志的年輕人應該要有自覺、會想反抗地心引力、願意站在世代的非主流去看待主流。
在事件或是表現方式上讓自己保持在先鋒狀態,對記錄時代要有一定的信仰,值得一個人投入人生的一部分。
“現今因工具發達,紀錄片已開始一種‘白話文運動’。而最終並不是科技造就一部片的出色,而是誰故事說得好、議題掌握得好。
“紀錄片導演要鍛鍊自己的眼睛和敏銳度,訓練思考、讓腦子作重量訓練、挑戰更多議題。套句我們夥伴張釗維說的話,”‘華人的文藝復興要從說故事開始’。”
看看四周那些看的見與看不見的、已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一場有關樸實紀錄的革命正揭竿而起。
文字已經因為新媒體時代宣告來臨而產生非常大的革命,而影像還在試驗。蔣顯斌說,現在微電影和拍客在網路上大量創作,但與傳統導演的交集還不是很多。
當網路影像敘事大規模發展的時候,或許兩方就會出現交叉,而 CNEX 未來也會透過網路增加影片的曝光;目前, CNEX 主要採取的紀錄片推廣手法是影展及校園巡迴。
九月將以<《青春有為》為題目,舉辦主題環繞“青春”與“公民”的紀錄片影展暨影展深度論壇系列活動。
“ 2010 附近幾年,世界各地大量的公民運動都在發生。回顧一百年前滿清到民國的過程,歷史上跑在第一線的都是年輕人,他們翻過時代的一頁。
“年輕人對自己是要有信心的。他們有種超越時代的不服從感,不願意墨守成規、提出大膽的想法與行動,這是社會追求進步時很重要的 driver 。”
台灣記錄重點:如何對 "幸福" 達成共識
CNEX 希望以紀錄片做為華人文化傳承的載體,但就算是華人,兩岸三地針對同一主題的文化紀錄重點也大有差異。
" 台灣已經經歷過最劇烈的社會變革和轉型過程,現在追求的是變革之後的完善;反觀大陸的經濟、社會秩序和公民意識才正要起步。
" 但台灣並不完美,社會分配、貧富差距、民族民權民生等等問題的改善還有很長一段路,如何讓大眾對於 ' 幸福 ' 這件事達成共識,還有好幾代人要努力。"
(Photo Credit: Movie Poster by Mitsuru Moriguchi, http://www.facebook.com/mitsuru.moriguchi)
蔣顯斌發現,包括劇情片在內,台灣導演多關注內心世界,比較像心理學家,紀錄如何能把生活品質跟正確性做到更好。
而中國大陸的導演像是社會學家,作品關注的議題是從生存角度出發,捍衛生存權利並重整社會價值,紀錄重點則多在群體世界。
哪怕僅是一個人的故事,背後可套用的數字都可隨意乘以三千萬。大陸的導演容易從小故事將問題視角擴大至宏遠趨勢,又因為趨勢發生的基礎數量驚人,這股力量是世界不容忽視的。
Filmmaker to Change maker
紀錄片對社會的影響可以多深遠?做為特定社會現象的反映,導演呈現出處境,但不一定做出宏觀現象的歸結,而僅是停留在一則生命敘事。紀錄片能不能為議題找出解決方案?
蔣顯斌坦白說,我們無法期待紀錄片工作者為議題達到什麼程度。
" 導演拍完片後已經氣喘吁吁,不應該把社會變革的責任也丟給導演。要使紀錄片形成一顆砲彈,而讓社會中所有願意關心的人共同使力製造更大顆、更震撼的砲彈,去推動整件事情。
" 國際間已有連結紀錄片工作者與 NGO 的平台,找出社會上的利害相關者,讓對話發生。
" 這過程像是在拼拼圖吧,之後發現,自己能做到的原來有這麼多。如何讓 Filmmaker 成為 Change maker ,需要另外的力量,和專門做社會變革的 NGO 介入 "。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