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風:“獨立書店”--溢出定義的書店(五)

總結 獨立書店之必要、存活與崛起的可能


(一) 為什麼我們需要獨立書店?

許多人都能夠同意,書店能夠鮮明地標誌出一個城市、地區的文化,什麼樣的城市,就有什麼樣的書店風景。過去,臺灣多個城市、鄉鎮,不乏有書街聚集,各 式各樣的書店林立,吸引愛書人目光,瀏覽駐足。透過書店,能夠傳遞的不只是短促的訊息,而是代表著一個國家文化、文明、知識的累積與進程。實體書店的逐一 消逝,並非是因為”時勢所趨“,而是更大層面產業結構性問題,以及人民、政府對於文化性商品,不應交與商業競爭淘汰選擇的立場,過於模糊所導致。


傳統社區型書店,因為對於自身所經營的書種,向來交與經銷商決定,經營風格無特殊樣貌,而是以地區人情往來聯繫社區情感,此外,在輔助業務項目上,也未必 能夠強化書籍的銷售,諸如舉辦各式各樣的推廣活動、自製出版品等;因而,這類型的書店,一旦售價不能與其他各類型的書店競爭,便很容易失去購書客群的支 持,轉向價格更為優惠的書店購買。


然而,在整個圖書產業環境條件下,以經營特色書種、帶有自身經營風格色彩的獨立書店,並未取得比傳統型書店更為優勢的營運條件,以持續地吸引讀者群的支 持。縱然如唐山書店具有30年的歷史,坐落於臺灣最高等學府園區,擁有傲視全台的閱讀人口群、購書群,對於人文知識的推廣傳遞不遺餘力,依舊無法忽視營業 額逐年下滑的事實。


獨立書店與傳統型社區書店不同之處在於,多數這類型的書店主人,都專精於某一範疇的書種,一家書店等於是透過書架、選書,詮釋這些出版品,為讀者勾勒出此 領域豐富的知識圖像。走進每一家獨立書店,讀者都能夠鮮明地感受到,它們的樣貌無法複製,每一間書店皆有其不可取代、摹仿的風格,並且,這些不只是把書當 作商品,而是一個特殊的、挑選具有文化價值商品的書店,力圖透過層層疊疊的書架,透過書,召喚讀者進入、探索,因而能夠讓讀者即刻產生知識震蕩。


獨立書店的消逝,將是一個社會無比的損失。大雁基地董事長蘇拾平先生,以及貓頭鷹出版社的總編陳穎青,曾經在一次的訪談表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這些具有 選書能力的書店,他們對書所負有的專業知識,即是在未來的書業環境裡,最為重要的利基點。遺憾的是,在種種不良的產業結構,以及折扣競爭所帶來的劇烈壓 迫,這些書店,是否能夠在全球實體書店消逝狂潮下倖存,命運未卜。


(二)獨立書店存活與崛起的條件

因而,檢視小型書店到獨立書店所面臨的困境,與數家獨立書店老闆訪談之後的結果,筆者認為,若要減緩甚至有效增加未來獨立書店數量,有三個層面必須具備或改善:通過政府補助、改善圖書產業內部結構,以及獨立書店間之串聯。


1.政府補助

租金補助,或政府藝文替代空間釋放低價承租

多數現存的獨立書店,對於己身經營的社區、社群,皆有深厚的經營,因而,除非逼臨底限,或被迫搬遷,否則一致 傾向於就地經營。然而,這些書店必然多數位於擁有足夠閱讀人口、經濟條件達到一定水平的地區經營。這些地區,近年房市飆漲,造成租金隨時可能漲租的陰影盤 旋。再者,因為折扣戰所帶來的利潤減損、購書人口減少,營業額持續下滑,過往得以支撐租金條件,現今日益吃力。


然而,直接針對租金或人事補助政策,要如何制定,東海書苑負責人廖英良先生表示:“假如政府的認定上,書店永遠只是『營利單位』,那麼任何的直接補助都是 不可能的。然而,對於『文化創意產業』這一項,卻有各式各樣的補助方式、政策制定。政府對於書店的事業分類認定,必須有所調整與改變,類似的補助或政策扶 持,才有可能。”


除了租金補助之外,以台北市為例,藝文團體曾經推動政府釋出閒置空間,低價承租給藝文團體,作為展演、辦公之用,以扶助藝文團體的實質發展而有所成效。而 在地方政府上,如誠品“台東故事館”,是以標案承包;然而,有志於投入書店經營的人才,缺乏相對的財力、人力,以通過競標模式,取得空間。


政府要能夠創造多元、不同風格的獨立書店,應當結合當地的各式規模的閒置空間,以及各文化局處、社區營造單位,輔助、規劃、吸引有志投入書店經營的有志人才加入。


人事補助

獨立書店一般都有人力緊縮的問題。然而,缺乏人力的投入,亦會限制書店開拓其他所需業務。

政府曾經於2009年開始,開放“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各各企業單位申請。多數獨立書店負責人表示,這個方案,不僅申請流程繁複、補助款下達時 間不一,亦僅限於大學畢業生申請。與其耗費精力、時間,與學校單位周旋申請文件、核銷、問卷事宜,多數書店寧可精簡人力營運。因此,針對如人力已經不足的 小型事業單位,要如何達到有效的補助與申請,政府應當改善申請與核銷流程的不便與繁複,補助更多不同年齡層的人才投入書業,才有實質的功用。


推動、補助書店與書商系統串聯

絕大多數的獨立書店,都備有簡單的進銷存系統。然而,倘若能夠推動、補助各獨立書店之間,以及與經銷商間的系統串連,不僅能夠有效掌握書店庫存、銷售,各書店亦能通過系統查詢彼此庫存,更細緻化地服務各地區讀者所需。


圖書業免稅

為鼓勵與資助圖書產業發展,圖書免稅在一些國家已有先例:英國、加拿大、挪威、希臘、埃及、巴西、義大利、葡萄牙……等國。


購書抵稅

2009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藝文消費抵稅受到財政部否決,改以發放藝文體驗卷的方式補助。然而體 驗卷的補助,僅止於針對消費藝文活動上的幫助,對於以販售圖書為主的圖書產業,實質幫助不大。紅螞蟻圖書董事長李錫東先生、出版業人士,以及多位獨立書店 負責人皆表示,支持藝文消費抵稅,納含一般讀者購買圖書抵稅的政策, 對刺激讀者消費購書確為有效的政策 ,期望政府政策能夠再重啓討論、考量納入。


活動補助

多數獨立書店,皆會釋出部份場地以推廣藝文活動,以強化書籍銷售、社群連結。然而,藝文活動的費用支出,對於 獨立書店而言,向來是沉痾的負擔。尤其藝文資源、創意人才、出版社皆集中於台北,台北以外的地區,要辦一場座談,講師費用、車馬費每位至少需支付四、五千 元,越偏遠的地區,負擔越重。雖然目前有各個中央、地方文化部門、局處,可供申請藝文推廣補助費用,然而此類補助申請,屬社區營造一環,各地方非營利團體 在這一塊官方資源的補助上,已嫌不足,要將資源分派到屬營利事業的獨立書店上,相當困難。若能在藝文補助政策的規劃上,將這藝文活動費用補助納入,對於獨 立書店以自身平台,推廣藝文,有相當的幫助。


抑制惡性折扣戰

數位浪潮下,讀者閱讀習慣、消費習慣的改變,再加上折扣戰傾軋、書籍定價節節攀升種種因素,已成為阻礙圖書產 業發展、文化城鄉差距擴大之瘤。由於強勢通路已然成形,足以反噬、控制上游出版生態,產業早已無法透過自律達成書價平衡,因而,近年圖書產業內部呼籲政府 制定圖書統一定價政策益發迫切


2.改善圖書產業內部結構

供書折扣過高:

經銷商或出版社供書折扣,給獨立書店的成本過高。多家獨立書店皆認為,倘若可以比照其給予連鎖書店的折扣供 書,對於他們的直接幫助較大。縱然一些出版業人士認為,此點可納入“圖書統一定價制”中,如美國反托拉斯法即規定統一的進貨折扣,以抑止強勢通路反制產 業,然而,政策制定需數年耗時,對於折扣戰火下,利潤日益緊縮的小型書店,緩不濟急。


經銷書商供書不齊:

台北市偏遠地區,以及台北區以外的書店,在聯繫書商、供書的速度跟齊全度都不足;或者因為訂書條件過高,營業額降低之後,造成供書遲滯的狀況日益嚴重,皆有待解決。


圖書產業工商名冊之建立:

要成立一家新書店,若無常年累積的出版業界背景,一般會不知道該如何聯繫書商,找誰供書,產業內部無任何專業的圖書產業名冊、聯繫窗口可供參考,通常只能找現存的書店幫忙,造成投入書店事業的門檻過高,阻礙產業發展。


圖書月結制轉寄售的可能:

多數的獨立書店皆是月結制,對於轉寄售制,並不是所有書店都有所傾向。一來是銷結帳務系統無法支持;二來是, 原先月結制的進貨折扣便已偏高,轉寄售制是否還會再調高進貨折扣,是書店主要卻步的原因。然而,月結制之付款金額,確實是獨立書店的主要壓力之一,倘若營 收減少,過高的進貨金額將無法支付,多數會以減量進貨、控制進出書籍的數量,無論何者,皆不利書籍流通,造成消極經營的惡性循環。針對經銷商採月結制度的 阻礙,來自於出版社—經銷端仍以月結制度結款,此點該如何有效解決,有待產業內部達成共識。


(三) 針對獨立書店內部之建議:

由於獨立書店向來在臺灣分佈極廣,彼此訊息無法有效傳達,面對圖書產業內部變化沒有平台可供研議、討論,對於外部的補助資源、政策建議,以及面向讀者、出版社、經銷商皆無法有發聲管道,僅能單打獨鬥面對。

有鑒於此,2008年筆者便結合另外七家獨立書店,共同組成“集書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以“集書人文化|獨立書店聯盟”成立一個共通平台,作為獨立書店 內外部聯繫、發聲的管道。然而日益緊迫的環境壓力,以及有限的民間、官方資源的投入下,運作將近兩年餘,不得不忍痛宣布暫時停止營運。

即便如此,聯盟的存在與對協助獨立書店種種發展的影響,無論是獨立書店自身,或者出版業界、讀者的評價都是正面的。未來能否再重啓運作,對於現存以及未來崛起的獨立書店而言,將會是一項積極的任務與課題。


(Photo Appreciation: Top=Ges Rules / Bottom=Anders Emblem)

Views: 4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