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7)

承上所述,利科對l’identité的分析演繹出“相同性”與“自身性”之間的豐富辯證關係。“相同性”作為一種客觀化的維度可運用於總體意義上的事物,似乎與個體的人所具有的“自身性”形成對立,但“相同性”與“自身性”又在對“在時間中持久”的共同訴求中達成和解。“自身性”似乎是與“相同性”絕緣的,但作為自身性的兩要素之一的個性又顯現出自身中所包含的可反復辨認的特性,似乎與“相同性”有著無法割裂的關聯,然而個性又的確是就“誰”的問題而闡發——個性之屬於個體已經預設了“誰”的存在。

唯有自身性中的守諾似乎能作為倫理主體的純粹自身的
標示,這樣的自身本質上卻絕不能抽離相同性的支持而妄加斷言。如若用詮釋學循環的來分析l’identité,它呈現出這樣的特征:一方面,部分不等於整體,似乎兩者間的關係是對立的;另一方面,對任一部分的侵犯又意味著對整體的挑釁。正是l’identité所包含的沖突與斷裂,呼喚著敘事的介入,呼喚在張力之中尋求動態性和開放性的和諧和實現整體和部分之間的相互維存。

實際上,“相同性”與
“自身性”之間以及“自身之為相同性(個性)”與“自身之為自身性(守諾)”之間並非二元對立的關係,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兩者間存在著辯證互動。

敘事
所發揮的作用在於:它展現非和諧性張力的同時也展示出能產性的想象力(l’imagination productrice)的彌合作用,並最終達到對l’identité中涵括的雜多要素進行“非和諧的和諧”式的異質綜合。總之,既包含“相同性”又包含“自身性”的反身性主體需經由敘事化過程才凸現出內在的和諧一致。



敘事身份/認同的倫理維度


20 在對l’identité所做的敘事性分析中,倫理之維已經初現端倪。利科稱,“絕沒有倫理上保持中立的敘事”。21 無論文本中作者的意向隱藏得多深或者敘述的口吻是如何無動於衷,要絕對保持零度寫作的姿態似乎並不可能。

敘事一旦在人類
時間中展開,就已包含著顯在或隱在的價值判斷。敘事者所采用的勸說策略不可避免地將某個世界加諸於讀者,而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會在倫理上維持中立或緘默,反倒或明或暗地促成對世界的及對讀者本身的新評價。

眾多閱讀理論早已表
明,敘事的實踐是一種思想實驗。閱讀中,我們不由自主地估量和評價,情不自禁地做出贊頌性或譴責性判斷,身不由己地嘗試在一個陌生的世界里“棲居”。換言之,敘事作為道德判斷的試驗場(laboratoire du jugement moral)已經為倫理的展現做了鋪墊。

不可否認,雖然敘事隸屬於行動範疇,它運用得更多的是想
象力而不是意志力。但是,閱讀行為中也包含著“激發時刻”(un moment d'envoi)並轉變成“去是”(à être)和“去行動”(à agir)的誘因。激發最終轉變為行動的條件,取決於讀者本身的倫理選擇,它促使某人說出“我在此”和促使某人決定去擔當。因此,利科稱,“敘事身份唯有經過這一決定性時刻才可說是真正的自身性(une ipséité véritable)的等同物。”22

21 Paul Ricoeur, Soi-même comme un autre, Paris, Seuil, 1990, p. 139.
22 Paul Ricoeur, Temps et récit III, le temps raconté, Paris, Seuil, 1985, p. 447. 

上一篇: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6)
下一篇:HUIMING LIU“被敘述的自身”――利科敘事身份/認同概念淺析(8)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