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曲布嫫 朝戈金·民族誌詩學 (Ethnopoetics) (下)

他號召要關注呈現的問題,通過記錄、描述、闡釋來保存傳統,發現它們在演出中自然形成的終極目的,那就是交流。他全神貫注於口頭演述的詩學特質,如口語的範型、平行式、修辭結構等,並通過他的著作《「我想告訴你卻徒勞」:美洲土著民族誌詩學文集》(「In Vain I Tried to Tell You」:Essays in Native American Ethnopoetics)而將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在重申了他認為切奴克人的敘事是詩歌的而非散文的觀點之後,海默斯系統地分析了這些敘事的修辭的和審美的特征。

此外,他在《突破演述》(Breakthrough into Performance)一文中,強調了演述中各種異文的系統研究,他注意到「對美洲本土印第安傳統和演述者個體所進行的嚴肅的文體分析,實事上是極度缺乏的,幾乎沒有將觀察描述的方法論與文化描述的方法論統合到一體而形成新的呈現方式。他直言不諱地承認他本人和特德洛克之間有著某些不同的看法,但他們倆都一致同意:口頭敘事不是段落的組合。

這一學派的研究者認為,民族誌詩學是一種「去中心「的詩學,一種力圖超越前在的西方傳統而走向詩歌的耳識之學。在鮮活的口頭傳統中,訴諸於聽覺和視覺的詩歌聽─讀被視作文本迻譯和呈現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特德洛克認為,民族誌詩學並非僅僅是比照「民族的」和一般的詩學,它同時暗示了任何一種詩學都是民族誌的詩學。「我們的研究重點誠然在於那些遠離我們的族群詩歌,但是這種努力恰恰是為了消弭我們與自身族群性之間的距離,從而真正走進自身族群性的詩學,並獲得較為全面的認識。」

他在回顧學術史時總結到:早期的民族誌詩學將演述與文本之間的聯系視為一種實驗性的田野。那些以手寫方式記錄口述並使之出版的文本,是作為散文被再格式化或再度翻譯了,為的是重新發現它們的詩歌特征。而有了聲學錄音、轉寫和迻譯的條件後,文本不再僅僅被當作聆聽的導向,而且進一步作為演述的音聲或樂譜的記錄。一種民族誌詩學的記號不僅能夠闡述語詞,還能解讀沈默、聲響的變化、音聲的語調, 成為聲音效果的產物,發揮著體語、姿勢與小道具的作用。不論一個記號能夠含括的是什麽,一種固定的文本觀念在民族誌詩學中是不復存在的。語言學家和民俗學家傾向於將注意力集中在演述的規範性方面,這樣只能以一般化的原理去確定特征的闡述。

民族誌詩學則在演述問題上打開了創造性的空間, 用以評估一位特別的藝術家或一次特定的演述場合留下的特征。這個學派還尤其關注演述的對話維度。在最簡單的層面上講,這意味著一位聽眾可能需要回應許多種文類, 或者在兩位或更多的講述人或歌手中存在著角色的區分。但是,這同樣意味著一位單獨的演述人會創造多樣化的音聲反差。一位詩人,並非只是棲居在言詞之中,他還可能將音聲的多種表達方式賦予給言說,因此將語言本身當作最基本的對話。顯而易見,那種認為只有小說家才會發明多聲部的話語而詩歌就一定是獨白的邏輯是不真實的。

學者型詩人傑諾姆•魯森伯格進一步概括說,民族誌詩學有四個核心的構成要素,即聲音(Sounding)、視覺(Visuals)、詩歌(Poems) 和對話(discourses)。他認為民族誌詩學與演述理論有一點是契合的,那就是文本的重現,即將一次既定演述事件的藝術匠心重新體現紙張上,根據對地方語言、言說型式、文類等方面的理解,重新去發現審美的感性。這種方法之所以稱為「民族誌詩學」,在於它能夠復原早期搜集到的資料中所缺失的藝術性。

許多努力都有效地證明了學者肯定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尤其是依據詩歌的節奏、復沓等特征,通過極其謹慎的轉寫,將口頭文本的停頓、聲響、言說型式等語言活力復原到紙張上。這種詩學方法是一種藝術的人類學,也是民俗學的另一種定義。演述理論也承認,不是所有的演述都可以等量齊觀的,「全面的演述」相應地要求藝術性的匹配制作要有標準,盡管其匹配的手段是在每一項田野工作的實際情境中,以當地語言的藝術性為認知才能被發現。

通過對文本呈現方式及其操作模型的探究,對口語交際中表達和修辭方面的關注,以及對跨文化傳統的審美問題的解索,民族誌詩學能夠給人們提供一套很有價值的工具去理解表達中的交流,並深化人們對自身所屬群體、社區或族群的口頭傳承的認識和鑒賞。

(本文作者:巴莫曲布嫫 朝戈金 | 中國民俗學網 發佈日期:2007-12-08;本文作為「關鍵詞」,刊於《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6期,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