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的力量:CCTV《感動中國》十年回顧 (6)

確定節目形態

人物故事短片播放、現場采訪、宣讀推薦詞和頒獎詞、為獲獎者頒獎,《感動中國》首創的“四段式”頒獎儀式結構,後來被國內同類節目廣泛覆制使用。頒獎詞在電視形式上是一次創造,它的源頭來自一年一度的新聞評論部內部年會。

第一屆《感動中國》人物進入最後的評選階段。

近百名候選人,附帶了各地網友的評論,推薦材料的誇張,還有不同媒體的折射,一切事實都呈現出多個角度。如何衡量這些感動?節目組最先陷入了一種“混亂”當中。

評選的票數總結出來,首先就受到了質疑。推選委員們質問這些投票有沒有地方因素?是不是有的地方會組織投票?有些人很少見諸媒體,人們對其無從了解,通過網絡投票來評選知名人士與無名者是不公平的。

網絡投票之外,電話和郵寄信件投票也是受到限制的。窮鄉僻壤中的奮鬥者怎麼可能有更多選票?即便是村民願意多花成本來推薦他們的英雄,但是這和發達地區比還是九牛一毛。

如果完全按票計,恐怕會很快見到“感動”的負面:媒體評選所受的限制,會導致評選是少數人的評選,比如同樣是搶救落水兒童犧牲的英雄,同樣的事跡,誰更令人感動?這很難說清楚,但如果沒有控制,這次評選很快會變成候選人所在地區之間的網絡終端擁有量對比。

《感動中國》當然要感動,也要公平,但是這種公平無法完全通過投票的方式實現。推委會達成了共識:在2002年的現實情況下,公平只能由推委的良心提供。

20名候選人事跡在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節目中依次播出。

推委們的手冊,一本一本地寄回來,票數一一被記錄在案。按照規定,他們每個人應當投十票,這樣才具有統計意義。但推委們相當吝嗇,他們大概非常珍惜自己手中的權力,多數人只投出六七票,最少的只有兩三票。他們會在手冊上寫下自己的推薦語,這時候,他們毫不吝惜自己的熱情。

2003年1月1日,別人都在歡度元旦的時候,節目組在馬不停蹄地工作。十個人終於定下來。對節目組來說,多半在意料中,但還是有新鮮的驚喜。他們是:

勤政愛民的湖南省委原副書記鄭培民;

被譽為“新時代愚公”的河南輝縣上八裏鎮回龍村黨支書張榮鎖;

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王選;

“打破藍田神話”的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劉姝威;

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

舍己救人的重慶魚田堡煤礦103隊隊長張前東;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黃昆;

籃球運動員姚明;

勇鬥歹徒光榮犧牲的烏魯木齊市小西門派出所教導員趙新民;

預防艾滋病宣傳員濮存昕。

10天之後,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感動人物將登上《感動中國》的舞台。節目組的每個成員既興奮期待,又有些惴惴不安,他們,能像感動我們一樣,感動中國嗎?

每個人都曾經感動過。你可能清楚地記得那一刻的很多細節,卻很難清晰描述:到底是什麼?怎樣打動你內心?或者再深一步,打動你內心的哪部分?

越是理性的人越難以被感動。我們可以假設世界上有一個無所不知明察秋毫的人,他了解這個世界的現實,懂得人與人的關系,熟知自己心靈的每個角落,那麼他一定很少感動。

可以說,感動和超脫總是相對的。問題是這個世界上真正超脫的人很少,所以感動人並不算難。


這是《感動中國》節目組最初的認識,也是一切信心的出發點。所以《感動中國》不光是要賺來淚水,還要讓更多人通過節目,認識世界、了解自己。

這是個常識,可是有點空洞,怎樣把它轉化成一種策略,使之貫穿到節目中,讓每個節目能真實觸動所有人的內心,這才是難點。

這將是一個怎樣的頒獎儀式呢?

從整個創作團隊的核心看,他們都是新手,但也是高手中的高手。2002年,他們就是在這種兩個極端的矛盾中合作的。他們的確是第一次涉足晚會領域,他們足夠謙虛,以一個新手的態度向每個人學習,但是他們又很堅持,對自己看好的內容非常堅定,這種堅定的執拗特別像個中老手。

爭執中,總導演和制片人作了一些分工,在別人負責的領域,你只有建議權,但對自己的領域要完全地負責。這也是一種摸著石頭過河,這樣才順利地推進下去。

制片人和總導演的分工是:朱波確定候選人,並負責主持人致辭、采訪,最後的頒獎詞等等;而晚會語言和內容外的東西,包括音樂、燈光、舞美的設計,這都是樊馨蔓負責。

節目的形態也在爭論中定下了輪廓。

頒獎典禮中外皆有,但《感動中國》與所有的頒獎都不大一樣。西方的頒獎通常是娛樂界的最愛,電影、電視、流行歌曲各種獎項爭奇鬥艷,可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不能借鑒。國內有類似的項目,但多數是專業領域內完成,如最有影響的《CCTV年度經濟人物》頒獎,也才不過一年的歷史。而《感動中國》與此不同,它所涉及的是人的精神和道德層面,晚會所要涵蓋的主題和情緒之多、之廣、之覆雜,是別的頒獎所無法替代的。表現一種情緒不是難事,難的是十個人十種情緒,而且你還要完成平順的轉換。

當然,還有條件的限制。《感動中國》不是奧斯卡,不是艾美獎,它沒有那麼多錢,沒有那麼大陣仗,但是所要表現的內容偏偏比這些獎項要多十倍。

樊馨蔓的思路就總是在這些人之間跳來跳去。她總是拿起電話,向一個人解釋音樂的節奏,然後再拿起電話,聽另外一個人講燈光的色彩和塑造。電話不斷地響,她就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之間跳。

節目形態也最終確定下來--“四段式”慶典結構:人物故事短片播放,現場采訪,宣讀推薦詞和頒獎詞,為獲獎者頒獎。


播放人物短片,因為這是電視節目,必須發揮電視之長。把一個人的一生或者幾十年濃縮在5-7分鐘的電視片裏。而拍攝短片表現人物,也恰恰是這個團隊的長項。

現場采訪,同樣是電視的常規動作。《感動中國》擁有最優秀的主持人,挖掘情感,挖掘人物內心,也是《感動中國》的優勢,所以必須得有。

頒獎詞在電視形式上是一次創造,當然也是從其他的頒獎中借鑒來的。因為獲獎的項目涉及覆雜的精神層面,所以頒獎方必須向公眾有一個解釋,告訴公眾我們為什麼選擇它。《感動中國》與此有類似的地方。創新是大膽的,但是成功與否,又很難說了。形式是樊馨蔓來定,而頒獎內容由朱波負責,他們還必須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頒獎環節不用商量必須得有。問題是怎樣才能和別人的頒獎不同,怎樣才能體現一個國家的道德獎項,怎樣才能把對一個普通人的最高敬意恰當地表達出來,讓觀眾拜服,但決不過火。

後來的事實證明,晚會的形式是成功的。因為這一頒獎儀式結構被國內同類慶典節目廣泛地覆制使用。

主持人由白巖松和敬一丹擔任,絲毫沒有懸念,無論是從經驗還是形象上,當之無愧。《感動中國》沒有用新人,因為這是一個和中國人的情感密切相關的節目。需要大家風範,需要良好的公眾形象。兩個人在接到任務後,都很輕松地表示,一定完成任務,表情、語氣和承擔其他晚會沒什麼不一樣。

這讓樊馨蔓有點著急,但朱波很沈得住氣。樊馨蔓悄悄和朱波溝通:“他們是不是有點輕率了?《感動中國》和別的節目是不一樣的,我是不是再和他們溝通一下?”

朱波笑笑,攔住她:“你放心,他們都很明白。他們外表越輕松,心裏越是有數的。好的主持人什麼樣?教材上怎麼說的?舉重若輕!這就是傳說中的舉重若輕,你就放心吧。”

放心了的樊馨蔓開始轉而折磨另外三個人,一個是錄音總設計師陳晨,一個是舞美設計師慕峰,一個是燈光設計師劉文豪。

陳晨是樊馨蔓在擔任《直播中國》導演時認識的,相互信任,合作很穩定。樊馨蔓的執拗還在於,她相信人品和作品是密切相關的,一個在工作中保持誠懇、執著認真的人,他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陳晨就是這樣的人。樊馨蔓相信他推薦的也一定是這樣的人。慕峰和劉文豪就是陳晨推薦的。

而另外被折磨的人也是個新手,解說大象,他的本名叫王向群。大象不是專業的配音,他是一位紀錄片導演,偶爾為自己的作品配音。樊馨蔓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堅持選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家夥。


隨著晚會時間一天一天臨近,各路人馬都開始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朱波開始聯絡邀請各位獲獎人,樊馨蔓開始出晚會方案。樊馨蔓的執著和完美主義在這時候體現出來了。

她首先堅持不進台裏的演播室,要讓這些人物擺脫以往中央電視台演播室的高大全人物的頒獎模式。她說一定要給人一個舞台,一定要讓獲獎者接受所有人尊敬的目光,而演播室的感覺帶有某種娛樂性質。從此《感動中國》10屆做下來,一次都沒進入台裏的演播室。

其次,她堅持不用台裏建議的資料音樂,人物短片音樂和晚會現場音樂全部要原創。兩個多小時的節目,每個人物設計4到5段音樂,這既給作曲增加難度,同時也增加了一筆巨額經費。但樊馨蔓說,音樂並不只是配樂的作用,它有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能塑造一個人精神層面的形象,那種感覺是任何語言和畫面都難以傳達的。所以,一定得在音樂上花很大的功夫。這些獲獎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為每個人物專門設計音樂,一定要堅持原創。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每屆晚會,獲獎人出場、接受采訪、站起來接受頒獎、豎屏上紅綢落下露出名字、再走下舞台,每個人物都設計有4到5段音樂,這是多年來的堅持。

還有燈光,台裏沒有一台晚會是像《感動中國》燈光這麼講究的。樊馨蔓認為,燈光對於一台晚會而言,不是照明而是塑造,不同的人物,他是悲情,是仗義,還是孝順,光的色彩就不一樣。

最後,她堅持用評論部自己的攝像師。一般像大型的晚會,都是用有熟練演播室工作經驗的攝像師,因為各台機器相互配合非常重要。但她卻說評論部的攝像都是拍紀錄片拍專題片的高手,雖然現場的這種配合都比較生疏,但是他們會很好地把握人物的表情,善於捕捉突然出現的人的各種場景。

樊馨蔓是個秀麗的江南女子,外形看起來很柔弱,總是柔聲細語,但一投入到工作中,立即顯出寸步不讓的強勢,那種固執和認真,幾乎是一種燃燒的狀態。

同時,朱波也在和編導們一遍一遍修改人物短片。人物短片是觀眾了解人物的第一環節,非常重要,5到7分鐘的短片要打動人,一定要有相當高超的創作技巧,就像寫500字的人物通訊一樣,要在這麼短的篇幅裏打動人,多難啊。

就這樣,每個環節反覆打磨,追求完美,終於到了晚會錄制的這天。

Views: 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