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獎杯、片頭題字、主題曲的誕生
獎杯由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孫偉設計,寓意“中國結,水晶心”;片頭題字出自90高齡的書法大師啟功之手;主題曲由韓紅作曲、演唱,詞作者卻是評論部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實習生。
當節目策劃小組在四處搜集候選人資料的時候,朱波在忙碌另外幾件事。
頒獎節目是要有獎杯的。萬眾註目之下,獲獎人接受獎杯,這是一定要出現在屏幕上的。那將是一個什麽樣的東西?金的?玻璃?玉或者其他材質?真的獎杯,或者象形?朱波設想了幾種形式,都覺得不滿意。自己既然不是專業搞設計的,為什麽不找專業人士來處理呢?
專業人士很快介入了,在一家咖啡館裏,朱波對面留著大胡子的中年人,叫孫偉,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別人向朱波推薦的時候說,這家夥擅長處理硬材料--金屬、石材,你見了人就知道。果然,這是一個粗獷的漢子,皮膚黝黑,粗糙得如同花崗巖。
男人之間的交流簡單直接。
在見面之前,孫偉仔細看了朱波發來的部分《感動中國》候選人資料,他感覺難度在於,這個題目缺少具體指向。以往為城市創作、為紀念某個人創作,都非常具體,是要把大堆的文字材料消化,然後濃縮成一個簡單的形象。現在,這些候選人雖然是具體的,但還不是全部,或許他們不能最終獲獎,或許將來還有更新的類型,這不是某個人的紀念物,而是一種將要總結出來的某種積極精神的紀念物。他覺得創作很覆雜,但朱波覺得簡單。
朱波說:“怎麽設計你是專業的,我的要求很簡單,第一,主題是感動,也就是說和心有關;第二,形象必須簡單;第三,內涵要盡可能豐富。”
朱波臉上掛著貌似外行的謙虛,好像在說:您是行家,我很無知,拜托您了。
孫偉見過這種表情。不過今天他還隱約感覺到這家夥表情背後的一種小小挑戰:您真行麽?
孫偉明白,形象簡單,內涵豐富,這是最要命的設計要求。第一,這要求貌似給創作者極大空間,但比較模糊沒有確切指向,很難入手;第二,這個要求是符合雕塑設計原則的,說明提出這種要求的人通常了解藝術規律,交稿的時候會非常挑剔;還有,人物的行為是積極的、陽剛的,但創作方向卻是主觀的--向心靈和情感靠攏,這是矛盾的兩個方向。
這僅僅是小小的獎杯而已,設計的酬勞可想而知。孫偉已經為50多個城市設計過大型雕塑,但好像都不如這小獎杯的要求高。
挑戰的意味給他一個小小的刺激。但還不僅如此,他覺得這個獎杯背後所代表的東西是很吸引人的,那些人物的故事一個一個閃過,讓他抓不住要旨,但分明有一種吸引他的東西。孫偉不想簡單地推掉這個委托,畢竟這是一個讓自己心動的項目,雖然是如此的小。
他說:“明白。我會盡力的。”
三個星期之後,孫偉交出了創作稿,草圖中附上簡單的說明。
獎杯的事有了著落,朱波開始琢磨片頭題字。
並不是所有的節目都需要片頭題字,2002年,電腦動畫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電視欄目三維動畫創作已經成為主流。相反,題字倒成為一種老套的方式。有沒有必要題字?有不少人反對,但朱波堅持。他的理由很簡單:這是《感動中國》,中國人的節目,必須有中國元素。如果不在片頭體現,你們給我一個方向?
朱波再次進入了一個自己不了解的領域。其實題字是個非常吃力的事:用哪種風格?請誰來寫?誰的字能配得上《感動中國》?
最貴的字肯定不妥,很簡單,因為《感動中國》沒有錢。朱波巴不得遇到一個今天落難明日成名的書法家,但這樣的傳奇在書法界早就沒有了。就算在中央電視台的金字招牌下,書法家不收錢,朱波也覺得不妥,因為書法市場水深,價格最高的,一定在市場的風頭浪尖,書法和市場結合起來,品格大概就很含糊了。朱波不懂書法,但這道理懂。
有人提議用集字的方式,也就是說,從最優秀的古代書法家作品中找到“感動中國”這四個字,這樣既不用花錢,品格也不會有問題。可朱波的上司梁建增不同意。梁建增當然也不是書法行家,但他的說法也很有力量:《感動中國》是個新節目,是反映當代中國人精神風貌的節目,要的是當代。
幾種意見聽下來,朱波想到了一個人,一個當代著名書法家,他既是書法界的巔峰級大師,品格當然也絕對沒有問題,他的一生操守是配得上“感動中國”四個字的。
這個人就是啟功。
2002年,啟功90歲,也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這一年適逢北京師範大學百年校慶,啟功老人90歲大壽。校方為啟功舉辦大規模生日慶典,老人家只出席了一個鐘頭,切蛋糕的時候,人都沒有露面。這樣的老人肯為一個節目再次拿起筆麼?
朱波沒有緣分見到啟功。為《感動中國》題字的事,是采訪過啟功的《東方之子》節目導演通過啟功的秘書轉達的。
啟功老師仔細聽了《感動中國》的原由,非常願意為這個節目題字。但90歲高齡的老人患有青光眼和白內障,怕自己寫不出最好的水準,特意讓助手在過往手稿中找到了四個字,一一過目挑選後,仔細裝裱,蓋上自己的印章,然後送到節目組,而且分文不取。據說這是啟功先生最後一次對外贈送手跡。
節目組收到啟功先生的贈字,小心翼翼翻開每一張,或大或小,字體清朗雍容,每張紙上都有小小的一方紅印,表達一個老人對“感動中國”這四個字的重視。看到手跡的幾個人誰也沒說話,大家都知道這幾個字的珍貴,一個年過九旬的書法大家如此認真細致謙卑,讓他們更感覺到這四個字的分量,這個節目的分量。
朱波自從接下《感動中國》這個任務,一個多月沒再見到梁建增,但他這位上司卻是無處不在。他們通過電話溝通想法,梁建增總是在關鍵時刻否定他或者推動一下。朱波在電話裏常常抱怨說:“您的想法太多太新,別光貢獻點子,能不能給點實際的幫助?”
這一天,實際的幫助來了。朱波又一次見到了梁建增,他給的幫助是三頁紙。
這是三張彩色的紙,每張紙上都打印著一首歌詞,歌詞有一個相同的名字:《感動中國》。
朱波仔細讀了歌詞,愛不釋手,歌詞清新上口,雖然是對主流精神的歌頌,卻不著痕跡,節目所要傳達的情緒躍然紙上。他選定了其中一首,問:“這是誰的作品呢?”
梁建增笑笑,說:“當然是名家作品,你自己細心體會體會。你確定了歌手之後,我再告訴你。”
對於歌手的人選,朱波早有計劃,從梁建增那裏出來,他就撥通歌手的電話。
接電話的人是他的一個朋友,2002年還沒有大紅大紫,她的名字叫韓紅。
幾天之後,朱波在一間錄音室裏見到了韓紅。按照朱波的風格,他當然是先把韓紅正在錄制的歌貶得一文不值,韓紅知道朱波在音樂方面的判斷力,所以根本不在意,她知道這是在為下面的事作鋪墊,他肯定會隆重推出自己的項目。
果然,朱波給了她三份歌詞,說:“我已經挑了一個,但不告訴你是哪一個。你再挑,看我們的感覺是不是一樣。”
韓紅拿到橙色、藍色、灰色的三張稿紙,覺得奇怪,歌詞多做幾份正常,為什麼會用不同顏色的稿紙呢?她讀了歌詞,問是誰寫的。
朱波故作神秘,讓韓紅來猜。朱波以為按照自己的套路,她肯定會猜到作詞名家。但韓紅讀了又讀,說:“這肯定是一小女生寫的!”
韓紅有自己的道理:第一,除了小女生,沒人會用這種細膩的小把戲,三種顏色的底稿;第二,歌詞的文法是她最近幾年沒見過的,夠新,沒窠臼。
朱波當然矢口否認,可是他的確說不出作者的名字。韓紅說:“別擔心。不是名家的我也接下來,因為這歌詞還真不錯。過兩周我交小樣。”
結果當天夜裏,朱波就被電話吵醒了。那邊非常安靜,只有韓紅激動又興奮的聲音:“哥,我這有旋律了!可以說不是我創作的。你和我說了這事,我就覺得這個題材真得安靜下來想想。棚裏別人早下班了,我一個人在這讓自己安靜一下,一遍一遍地看歌詞。看了坐那兒呆著,過會兒再看。想不出什麼旋律來,我就不想。就這麼呆著,也不困,也不悶。我把燈都關了。就那麼一會兒的工夫,好像是從黑暗中突然自己升起來的。我一下就瞪大眼睛。你知道錄音棚沒窗子,睜開眼睛也什麼都看不到。可那旋律好像就在周圍飄。我想開燈把這些記下來,可是我不敢,怕燈一開,旋律沒了。你聽,我給你哼一下。”
韓紅的歌聲響起來。
安靜的夜晚。朱波靜靜聽完,然後說了四個字:“就是它了!”
韓紅還是敏銳的。朱波後來才知道,這歌詞的確是一個小女生寫的,名叫喻江,當時是台裏的實習生。
喻江後來寫文章回憶過創作過程。
那天下班後,她在台裏遇上自己的實習老師,便要求搭個順風車,沒想到搭上的是去接梁建增的車。梁主任和藹地問她最近在做些什麼,她匯報說在學寫歌詞。梁主任說:“《感動中國》在征集歌詞,要不,你寫一首試試?”
幾天之後,她惴惴不安地把三首不同“顏色”的歌詞交給梁主任。之所以用顏色來形容歌詞,是因為她喜歡按照不同的情緒,在不同顏色的紙上把歌詞打印出來,總覺得這樣的話,不管歌詞本身怎樣,總歸算作“好看”吧。
梁主任表揚了她,說:“你這個行為,本身就挺令人感動的。”幾天後,梁主任告訴她,節目組通過了那首藍色的歌詞。
後來,喻江的實習老師和她開玩笑,說那是一個性價比最高的順風車,是一次“歷史性的相遇”。 喻江則說,新聞評論部以它一貫的寬容精神,給了26歲的她一個機會。她真心感謝梁主任和節目組喜歡這首歌的老師們,沒有因為作者沒名氣而棄之不用。真正讓她感動的,是他們,當時她未曾謀面的節目組的創作者們,他們和她一樣,希望“用第一抹光線的純凈,為世界畫一雙眼睛”,希望“用第一朵花開的聲音,為世界唱一首歌曲”……
後來,她見到了唱這首歌的人,韓紅。韓紅邀請她去錄音棚看自己唱這首歌。喻江喜歡隔著錄音棚的玻璃,看韓紅在音樂的節奏裏陶醉的樣子,她寫道:像一條魚找到了它最喜歡的水域,那麼自然而幸福。是韓紅,為這首歌賦予了生命。
她還寫道:有人說,每一個人都有一雙天使的翅膀,可以飛在愛的天空裏,那麼,我希望,大家都來看《感動中國》,因為,在那裏,我們與生俱來的天使之翼,會因為感動,而飛得更高些,更遠些,會看到心靈天空裏的愛的蔚藍色,會聽到,第一朵花開的聲音,為世界唱出的歌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