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二十六章·道德論
四、社會和道德
所有我們批判過的各種割裂的說法——以前各章所闡明的教育的概念就是要避免這種割裂——都是由於把道德看得太狹隘了。一方面,給道德一種感情用事的偽善傾向,不顧實行社會所需要的事情的有效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過分強調習慣和傳統,把道德限於一些明確規定的行為。其實,道德和有關我們和別人的關系的一切行為同樣廣泛。雖然我們做事的時候也許沒有想到我們行為的社會意義,但是所謂道德,潛在地包括我們的一切行為。因為,按習慣的原理,每個行為都使人的傾向有所改變,每個行為都引起某種愛好和願望。這種強化了的習慣不可能知道何時能直接地、並且可以窺察到影響我們和別人的交往。我們某些性格的特征和我們的社會關系有明顯的聯系,強調地說,稱它們是“道德”——例如誠實、正直、貞操、溫和等等。但是,這不過是說,這些特征和其他態度比較起來是核心的特征,它們帶動了其他態度。這些特征所以是強調意義上的道德,並不是因為它們是孤立的和排他的,而是因為它們和其他我們還沒有明確認識的無數態度有很密切的聯系,這些態度也許我們還沒有名稱給它們。把它們孤立起來,稱它們為德行,就好像把骨骼當作有生命的身體一樣。骨骼當然是重要的,但是,骨骼的重要性正是在於它們支撐身體的其他器官,使這些器官能從事統一的、有效的活動。我們特別稱為德行的性格特征也確實是這樣。道德和整個性格有關,而整個性格又與人的全部具體特性和表現相等。一個人有德行,並不意味著培養了少數可以指名的和排他的特性;所謂德行,就是說一個人能夠通過在人生一切職務中和別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適當地成為他所能形成的人。
歸根到底,行為的道德的特性和社會的特性彼此是相同的。所以說,衡量學校行政、課程和教學方法的價值的標準就是它們被社會精神鼓舞的程度。這麽說不過是明顯地重述我們在前幾章所說的關於教育的社會功能的含義。威脅著學校工作的巨大危險,是缺乏養成滲透一切的社會精神的條件;這是有效的道德訓練的大敵。因為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這種精神才能主動地出現。
(1)首先,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社會的觀念和社會的興趣只有在一個真正的社會環境中才能發展。在這種社會環境里,彼此平等相處,建立共同的經驗。任何人先已和別人有過足夠的交往,學會了語言文字,他就能在相對孤立的情況下,獲得有關事物的知識。但是,要了解語言符號的意義,完全是另一回事。要了解它的意義,就必須通過和別人共同工作和遊戲。本書懇切要求通過繼續不斷的建造活動教育,所根據的事實,就是這種活動能提供社會的氣氛。我們的學校不再是脫離生活,專為學習功課的場所,而是一個雛形的社會群體,在這個群體里,學習和生長是現在共同參與的活動的副產品。運動場、商店、工廠、實驗室,不但能指導青年的自然的主動趨勢,並且包含交往、交流和合作——所有這一切都擴大對各種聯系的認識。
(2)校內學習應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在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只有當其中一方的社會興趣和另一方的興趣有無數接觸點的時候,才能達到這個地步。可以設想,有一種學校具有夥伴的精神和共同的活動,但是,學校的社會生活卻不能代表學校以外的生活,這種生活如同寺院的生活一般。在這種學校里,可以培養社會的興趣和了解,但是在校外就沒有這種精神,不能從校內轉移到校外。那種校外居民和校內師生存在的隔閡,以及學校中的學究式的退隱生活,就是這種情況,因為這樣一來,一個人對過去的生活比對他自己的生活還要習慣。自稱為文化修養的教育尤其面臨這種危險。理想化的過去使精神得到庇護和慰藉;當今的事務則覺得是骯臟的,不值得注意。但是,一般說來,學校之所以和社會隔離,主要原因在於缺乏社會的環境,有了社會環境,學習就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報酬;學校既與社會隔離,學校里的知識就不能應用於生活,因此也無益於品德。
教育上合乎需要的一切目的和價值,它們自身就是合乎道德的。之所以還有人不懂得這個道理,這是由於狹隘的和說教式的道德觀。紀律、自然發展、文化修養、社會效率,這些都是道德的特性——都是教育工作所要促進的一個社會優秀成員的標志。有句古話說,一個人光做好人還不夠,他還必須做一個有用的好人。所謂做一個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個社會成員,在和別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所得到的好處能保持平衡。作為一個人,一個具有欲望、情緒和思想的人,在社會里他所接受的不是外部的占有物,而是有意識的生活的擴大和加深——是對各種意義的認識更加認真,更加訓練有素,更加擴大。他在物質上接受的東西,最多不過是發展有意識的生活的機會和手段。否則,這種行為既不是授,也不是受,不過是事物空間位置的轉移,好像用棍子攪動水和砂一樣。紀律、文化修養、社會效率、個人優雅、性格改善,都不過是高尚地參與這種平衡經驗的能力發展的幾個方面。教育不只是這種生活的手段,教育就是這種生活。維持這種教育的能力,就是道德的精髓。因為有意識的生活是繼續不斷的重新開始。
提要
學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是關於知識和行為的關系。因為,除非從正式的課程所增長的學識足以影響性格,就是把道德的目的看作教育上統一的和最終的目的,也是無用的。如果知識的方法和題材與道德的發展沒有密切的、有機的聯系,就不得不求助於特定的修身課和特定的訓練方式:知識沒有和尋常的行為動機和人生觀融為一體,而道德就變成道德說教——成為各自獨立的德行的組合。
有兩種理論把學習和活動分離,因此也把學習和道德分離。一種理論把內在的心理傾向和動機——有意識的個人因素——與純粹物質的和外在的行為割裂開來;另一種理論把為興趣而采取的行動與為原則而采取的行動對立起來。這兩種分割,有一種教育計劃可以克服。在這種教育計劃中,學習是伴隨繼續不斷的活動或作業而來的,這些活動或作業具有社會的目的,並利用典型的社會情境的題材。因為,在這種條件下,學校本身成為社會生活的一個形式,一個雛形的社會,並且與校外其他各種形式的共同經驗彼此密切地相互影響。一切能發展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這種教育塑造一種性格,不但能從事社會所必需的特定的行為,而且對生長所必需的繼續不斷的重新適應感到興趣。對於從生活的一切接觸中學習感到興趣,就是根本的道德興趣。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