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願意把教育看作塑造人們對於自然和人類的基本理智的和情感的傾向的過程,哲學甚至可以解釋為教育的一般理論。除非哲學仍然是符號式的或是字面上的,或者仍然是少數人情感的放肆,或者僅僅是專斷的教條,那麽,哲學對過去經驗的審查和哲學的價值綱領,就必然要影響行為。群眾性鼓動、宣傳、立法和行政的設施,對產生哲學上所認為的良好的心理傾向的變化雖有效果,但是,這些方法必須具有教育意義才能做到這一點。換句話說,它們必須能改變人們理智的和道德的態度。而且,這些方法至多是由於以下的事實而受到影響,即它們被用於習慣基本上固定了的成人,而青年的教育則有更合理和更自由的行動範圍。另一方面,除非對學校教育在當代生活中的地位能進行像哲學工作所提供的那種廣泛的和同情的考察,使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富有生氣,否則,學校教育的工作往往成為機械的和經驗主義的事情。

實證的科學實際上總包含社會所要達到的種種目的。離開這些目的,無論社會要把科學的發現用來醫治疾病,還是用來傳播疾病;無論是用來增加維持生活的資料,還是制造軍火以消滅生命,都成為無關緊要的事。如果社會對這些事情中的一件感到興趣,而對另一件不感興趣,科學就指出達到目的的方法。因而,哲學具有兩重任務:一方面要根據科學的現狀評判現有的種種目的,指出哪些價值觀念由於掌握了新的資料已經過時,哪些價值觀念因為沒有實現的方法,只是感情用事;另一方面要解釋專門科學的成果與將來社會事業的關系。這兩方面的任務要有所成就,教育上不相應地指出什麽應該做,什麽不應該做,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哲學理論沒有能滿足人們一切願望的阿拉廷神燈①,可以召喚它在理智上創造的種種價值立刻實現。在機械藝術方面,科學成為控制事物、利用物力以達到被認可的目的的方法。憑借教育的藝術,哲學可以創造按照嚴肅的和考慮周到的生活概念利用人力的方法。教育乃是使哲學上的分歧具體化並受到檢驗的實驗室。①此燈可使持有者百事如願。比喻能滿足人一切希望的東西。——譯者注

歐洲哲學是在教育問題的直接壓力下(在雅典人中)起源的,這一點使我們有所啟發。希臘人在小亞細亞和意大利所闡發的早期哲學史,就它所研究的題目範圍來看,與其說是今天所理解的哲學,毋寧說是科學史的一章。它的題材是自然,推究事物是怎樣造成的,又是怎樣變化的。後來,稱為詭辯家的巡回教師才開始把自然哲學家研究的結果和方法應用於人的行為。

當這些詭辯家,歐洲第一批專業的教育家,把德行、政治藝術、城市和家政管理教授給青年的時候,哲學才開始研究個人和宇宙的關系,個人和某種全面的階級的關系,以及個人和某一群體的關系;研究人和自然的關系,傳統和反省的關系,以及知識和行動的關系。他們問道:德行,任何一個行業眾所讚許的美德,能學會嗎?什麽是學習?學習和知識有關系?那麽,什麽是知識?知識是怎樣獲得的?是通過感官,還是通過在某種工作中當學徒,還是通過受過初步邏輯訓練的理性呢?既然學習就是即將知道,它便包含從無知到智慧的過渡,從缺乏到充足的過渡,從缺陷到完善的過渡,用希臘人的表達方法,就是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過渡。這種過渡是怎麽可能的?變化、形成、發展真的可能嗎?如果可能,怎樣才能做到?假使這些問題都回答了,那麽,什麽又是教學和德行、知識和德行的關系呢?

這最後一個問題又引出理性和行動的關系、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的問題,因為德行顯然寓於行動之中。認識,即理性的活動,是不是人類最崇高的屬性?因而,純粹智力活動本身是不是一切優點中最崇高的優點?而睦鄰和公民生活等德行,和純粹智力活動比較,是不是居於次要地位?或者,從另一方面說,自吹自擂的理性知識是不是僅僅空洞虛浮的裝腔作勢,是徒然敗壞道德,破壞社會生活中團結人們的社會紐帶?是不是由於恭順適應社會的習慣做法而贏得的生活是唯一道德的生活,所以才是唯一真正的生活?是不是因為新教育樹立了與社會已有傳統對立的標準,它便成了優良公民訓練的敵人?

在過去兩三個世代內,這些問題脫離了它們原來與教育的實際關系,人們僅討論這些問題本身;換言之,把這些問題視哲學上的事情,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部門。但是,歐洲哲學思潮作為教育過程的理論興起,這一事實仍然是哲學與教育有密切聯系的有力的見證。“教育哲學”並非把現成的觀念從外面應用於起源與目的根本不同的實踐體系:教育哲學不過是就當代社會生活的種種困難,明確地表述培養正確的理智的習慣和道德的習慣的問題。所以,我們能給哲學下的最深刻的定義就是,哲學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論。

所以,哲學、教育和社會理想與方法的改造是攜手並進的。如果現在特別需要教育的改造,如果這一需要迫切要求重新考慮傳統的哲學體系的基本思想,這是因為隨著科學的進步,工業革命和民主主義的發展,社會生活發生了徹底的變革。這種實際變革的發生必然使人要問:這些社會變革包含著什麽觀念和理想?它們要求對舊的、不同的文化所繼承下來的觀念和理想進行哪些修正?我們已經在本書各章偶爾討論到這些問題,在前面幾章明白地討論了這些問題,因為它們影響到精神和肉體、理論和實踐、人和自然、個人和社會等的關系。在本書最後兩章,我們將先就認識哲學,然後就道德哲學,對前面的討論作一番總結。

 

提要

本章首先回顧了前面的討論,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哲學上的爭論,然後把哲學解釋為一般化的教育理論。哲學是思維的一種形式,它和一切思維一樣,起源於經驗材料中的不確定的事情,它的目的是要找出困惑的性質,制定消除困惑的假設,並在行動中加以檢驗。哲學的思維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它所對付的種種不確定性出現在廣泛的社會情況與目的之中,存在於那種有組織的興趣和制度上的要求的沖突之中。因為,要使各種對立的趨勢能和諧的重新調整,唯一的方法是通過改變情緒的和理智的傾向。所以,哲學同時就是明顯地表述人生的各種興趣,提出使多種興趣實現更好的平衡的觀點與方法。因為教育是一種過程,我們所需要的改造可以通過它完成,而不致永遠是所想做的事情的假設,所以,我們有理由提出,哲學乃是作為審慎進行的實踐的教育理論。

Views: 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