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8)

3、越南人媽祖信俗活動具有鮮明的越南式特色

越南人天后廟信眾大多數是當地的越南人,其廟會舉辦時間與華人媽祖宮廟一樣,為媽祖誕辰日的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但廟會祭神典禮是按照阮朝規定的典禮,祭祀主持人穿上越南龍袍,在三聲鼓聲之後用越南文宣讀祭文,祈求平安。祭祀時沒有華人天后宮常有的舞龍、舞獅表演和大鑼鼓聲伴奏,音樂只有鼓聲,儀式後上演的菩薩戲是越南式神功戲。儀式上的祭物通常是由該廟信眾捐錢購買的整頭未煮的豬,偶爾加上雞肉,另外一些花果、農產品等祭物由村民按照自願的原則提供。豬肉祭神之後一半切成小塊,按照信眾捐錢或捐贈的功勞多少而分配,另一半煮菜大家一起用餐,共享神恩。
(三) 明鄉人媽祖信仰文化系統

1、長期受越南文化影響形成混合型的明鄉人媽祖信仰文化系統

明鄉人原是華人,但由於不斷與當地越南京族人及高棉族人通婚,逐漸演變成一個土生族群,已與後來的華人移民有所不同了。歷史上在越南各政權之中,明鄉人的地位介於越南人與華人移民之間,低於越南人,高於華人移民。到了法國殖民時期,法國人為切斷越南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和各種聯系,將有著華人血統的明鄉人極力算入越南人,以區別於華人。經過了多年的在地化和法國的殖民教育之後,這些明鄉人在語言、習俗、文化等方面已與越南的主體族群京族人差異不大了。[11]因此,明鄉人明代時期從中國福建、廣東等家鄉帶過來的媽祖信仰文化在傳承發展過程中也發生了較大的演變,其宮廟建築、廟內外裝飾、神像雕塑、神話傳說、信俗儀式、廟會活動等信仰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大量地吸收了越南文化的要素,形成具有華人與越南人混合特征的明鄉人媽祖信仰文化系統。

2、明鄉人天后宮建築風格已呈越南化,但仍具有宗鄉會館族群凝聚功能

明鄉人主要生活在越南中部順化、會安一帶和南部胡志明市、湄公河地區等,因此,其天后宮主要分布在這些地區。明鄉人天后宮原來基本上是具有中華傳統建築風格的廟宇,但現建築風格已基本呈越南化了。如:位於順化明鄉北部的明鄉天后宮在1685年左右就修建了,當時廟宇建設的原材料完全從中國引進,並由華人修建,廟宇結構由正殿、前殿、右偏殿和左偏殿構成,整體建築風格充滿了中國傳統建築色彩。但是1949年抗法戰爭中,該天后宮被毀,只剩下右偏殿。後經過多次使用了越南原材料和由越南工匠負責的修繕與重建後,前殿、正殿和左偏殿屋頂采用順化當地傳統建築樣式的「重檐疊屋」型,前殿和正殿的裝飾突出順化當地傳統的母性神崇拜主題,具有濃厚的阮朝啟定帝時期的裝飾風格,右偏殿成為跟當地越南人村廟一樣的供奉鄉城隍、地方官員、對村民有功的人、土地公的先賢殿,左偏殿依然保留華人原有傳統,成為明鄉人舉行集會探討族群事務用的「鄉會室」,發揮宗親會館的族群凝聚功能,但總體風格已與越南村莊的一般村廟沒有什麼區別,已處處體現越南的建築風格。[19]

3、媽祖信俗活動保留有一定華人傳統特征,但更具有越南當地特征

明鄉人天后宮仍然把媽祖天后作為主神供奉,但媽祖天后的傳說現與中國的媽祖天后傳說已大相徑庭,有較大的變化。天后宮配祭神通常有華人原有的神靈,如:千里眼、順風耳、觀音菩薩、文昌帝君、福德正神等,也有當地越南人神靈,如:三位胎神、十二接生婆神、先賢、城隍、胡志明、及一些對村子有功的人。天后宮最盛大、最隆重的廟會依然是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天后的生辰祭典。祭典儀式聖潔莊重,一般在三月二十三日當日早上四點就開始。儀式由明鄉村民推舉村里的一位長者擔任主祭。祭禮現基本上是用一只約15公斤的烤豬和一盤糯米飯等越南食物作為貢品,來代替原有的豬、牛、羊三牲等華人食物貢品。祭禮進行時,主祭人恭讀由漢、越兩種文字書寫的祭文。祭禮結束後,祭文將被燒掉。然後,廟方用貢品做飯設宴招待客人,宴會像越南村廟的宴席一樣,按阮朝陳踐誠創立的天后宮祭禮飲食規制來安排。每年天后祭典儀式經常有一些已移居美國、為天后宮捐款較多的的明鄉人回來參加。

[19](越)潘氏华理.明乡天后信仰及其文化涵化过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 51-57. (2)

Views: 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