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本慎一郎《布達佩斯的故事——探索現代思想的源流》(8)

《大轉換》問世

那就是德魯克與卡爾•波蘭尼交往的開始。波蘭尼流亡在英國時期(1933年至1941年,大戰期間還曾一度回到英國)他們之間的友誼一直發展下去。波蘭尼到了美國,是德魯克的介紹,他獲得了兩年佛蒙特州的一所有名的貝寧頓女子學院的教授職位。1941年德魯克不僅給波蘭尼介紹了貝寧頓學院的工作,還為他申請到一筆研究經費。有了這筆研究經費,波蘭尼才寫出了《大轉折》這部名著。總之,波蘭尼在維也納時,能理解這位才十多歲的德魯克;德魯克也已開始就仰慕波蘭尼這位業已41歲的前輩的才能。當德魯克自己也在學界具有很大影響力時,成了促成波蘭尼的經濟人類學的誕生的學術“助產婆”。在英國甘於貧困生活的波蘭尼,如果沒有德魯克的幫助的話,缺少這樣的動力(pathos)鼓勵和場域(tops)存在,這個世界上也就不會誕生波蘭尼派的經濟人類學。關於幫助波蘭尼事情,我曾直接對德魯克表示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他也很高興接受了我的謝意。

但是,我在維也納進行調查時,發現波蘭尼的妻子伊洛娜談起德魯克,從她自己“角色”的立場出發,表示其獨特的看法。她認為,因為德魯克完全不知道左翼革命運動的實際情形,所以他書中許多敘述是不真實的。比如,波蘭尼家在維也納的住所是福爾加爾廷街203號,卡爾與他的弟弟曾交替住在那裏,可以說是波蘭尼家的一個據點。其所在地區並不是德魯克在《旁觀者的時代》一書中描述的貧民區,即使在今天依然完全可以說是中產階級或中產階級偏上的公寓住宅區。

為了拜訪波蘭尼的舊居,我從著名的聖斯蒂芬教堂以北300米左右的、多瑙河右岸的斯維藤廣場乘電車出發,越過多瑙河,行走2公裏半左右下車。途中必須經過一條叫做布拉特爾廣場的馬路,這條馬路很熱鬧,有點像下層市民居住區域那種雜亂的風情。波蘭尼住在那裏的時候,這一帶怎麼樣,就不得而知了,今天那裏還建造了一個兒童樂園。

可能以布爾喬亞出身聞名的德魯克眼光看來那是一個貧民區,而且那天正好是聖誕節,街頭人群擁擠。這市內電車行駛穿過布拉特爾廣場後,在左邊不到500米的地方必然可以望見灰蒙蒙的室內電車的車庫及其密密麻麻的高架電線。德魯克回憶中說是貧民區,必定是這些因素造成的錯覺。在喧鬧的布拉特爾廣場和高架電線的誘導的記憶中,於是寫下這樣的情景:“棚戶的小屋子和廢車場”。實際上是市內電車的停車場及其高架電線。不管德魯克的記憶受到何種幹擾,總之,那一帶即使說不上高級住宅區,至少也可說是中產階級住宅區,所謂住宅區,是指公寓林立,非常閑靜的街區。

Views: 9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