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建·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理論與實踐(8)

它們是在現實社會民眾生活的實踐功利緊密相連下萌生和發展,是我們具體生活技藝和日常生活的展現。在中國城鄉,如剪紙,一般見著於喜慶時空場景、器物的祈願性裝飾。竹編,大抵是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器皿。木雕常見於民居的桌、椅、門、窗、梁、檐、斗拱等物件的構架。磚雕石刻也多見於民居和傳統宮室的門庭、石礎等建築構件。它們本身與民眾生活方方面面連在一起,息息相關,是民眾生活狀貌的鮮活的展現。但是,我們無奈地看到,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大量盲目的建設性破壞,無數傳統建築遭到了滅頂之災,那些精美的建築構件毀於一旦。當前,民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在中國已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各地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各類民間團體紛紛以不同尋常的熱情投入其間。在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中,它們的身價驟然陡漲,一些部門和專家在破損的舊建築中把它們收集起來集中展示,不失為一個搶救性的保護開發,然而,在做這項工作時,卻往往缺少更全面的生活化的文化思考,而使它們大部分淪為器皿、建築的各種單純孤立的文化碎片,失去了活力靜態地躺在館室和倉庫里,與它們原來內在固有的生活文化的整體毫無關係。加上一部分文物販子從中倒賣、破壞,它們應具有的文化遺產屬性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在市場經濟和拜金主義的夾擊下,中國一些地區的剪紙、農民畫等民間美術的創作脫離了原來的軌道,進行商品化的批量生產,制作缺少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產品單一粗劣。如有的剪紙名為“剪”紙,實為成批制作的的“刻”紙,有其名而無其實,失去了保護的價值。


2
.注意民間文化遺產有形和無形的結合


民間文化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它們不僅僅是口頭的和非物質的形態,而是口頭與行為,物質與非物質,有形和無形的結合。將民間文化遺產僅局限於或等同於口頭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是不準確的。

然而,根據我二十餘年來的田野作業,調查研究,奔走呼告的體驗,民間文化一般意義上的倡導保護是不夠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有科學完整的民間文化理念來指導這些工作。


我們的學界似乎有一個的偏誤:一提民間文化,馬上想到生養嫁娶的習俗禮儀,八方風味佳肴,或者兄弟民族的特異風情,總之,都是非物質的狀態的;一說到民居、器物等物化形態,雖說學識學理上是認同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視而不見,或拱手相讓。這是不對的。如民居風水觀念,自古以來明明是民間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可是今天,我們學界又有多少人在關心這個問題?到是我們的建築師們給予了更多的關心。可是我們今天的建築師們也有另外的先天不足,對民間文化的了解太少了,而風水本身是民間文化的總匯,僅了解一些青龍白虎的說道還是不夠的。問題最後的解答,還是要由我們的專家回答。這方面,我也有切身的體會。

Views: 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