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惠敏·生命與意義:論狄爾泰的「體驗」概念與間在解釋學 8

與個體相類似,文學作為以生命為基質的表現,也應當是拒絕闡釋的。這的確是狄爾泰的觀點,是其水到渠成的結論。既然文學作品是生命的表達,那麼文學就一定是拒絕概念、拒絕闡釋的,是「說不盡的莎士比亞」或者「詩無達詁」。狄爾泰一直將生命及其表現與邏輯、理性、概念對立起來:例如稱「在所有的理解中都存在著一種非理性的東西,就如生命本身即存在著這種東西一樣,這種非理性不能經由邏輯運作的公式而呈現出來」;再如說「人性在哪裡都不完整,但又無處不在。

它從來不會經由概念被窮盡」。這意謂著,唯有概念才是完整的,而人性總有逃脫概念之完整性的一面。狄爾泰還說:「一個不折不扣的、體魄強健的人的生命感受,以及他被給予的世界的內涵,不會在一門普遍有效的科學的邏輯關系中被消耗殆盡。個別的經驗內容,它們在起源上彼此相同,不會借助思維相互轉換。任何試圖展示現實中的一個體系而非一個邏輯體系的努力,都不過是為著內容而丟棄了科學的形式。」

顯而易見,在狄爾泰那裡,生命感受、個別經驗、現實世界等等與邏輯、思維、科學、形式等等是對立的,乃至是敵對的、水火不容的。因此,人們不能期待前者通過後者得到完滿的呈現和說明。為此,狄爾泰有時顯得有些悲觀:「自然本身是不可把握的。其之所以如此,絕非出自一個偶然的緣故,而是因為意識之光只能從外部觸及自然這一條件。」

這是從空間角度來說的,意識(主體)在空間上外於自然(客體),而從時間上看,自然無時不在變化,生命體驗無時不在流動,然而認識、體驗世界和生命所依賴的概念或形式卻是相對固定的,我們知道,不固定(以及不抽離而外在)則不成其為理性或科學。於此,狄爾泰形象地比喻說:「這就好似在一條滾滾不息的河流中,劃出航線,描出輪廓,以為持久地使用。在此一現實與知性之間似乎不可能存在任何理解的關聯,因為概念剔除了與生命之流相聯結的東西,它呈現某種獨立於其制定者的東西,因此便是普遍而永遠的有效。但生命之流無論何時何地都只是一次性的,其每一朵浪花都是來去一瞬間。」

把概念之追求固定與生命之天然流動對立起來,這是狄爾泰作為生命哲學家的基本觀點,因而上引言論在他的著述中俯拾即是、不勝枚舉。應該說,以生命為中心的理論都會毫無障礙地走向文學不可闡釋、歷史無法把握或者闡釋不盡、把握不全的論斷。狄爾泰的確直言不諱地表示過:「自從機械論的自然觀念興起以來,文學便一直堅持那種隱秘的、不可闡釋的、在自然中的、偉大的生命感受;同樣,文學也無處不在地保護那被體驗然而卻不能被概念化的東西,使得它雖在抽象科學的分解性操作之中而未至於煙消雲散。從這一意義上說,卡萊爾與愛默生所寫的東西就是有待成形的詩歌。」

延續閱讀:

奇思妙想視界·狄爾泰《體驗與詩》體驗的個體性(內在性)

伽達默爾:「體驗」一詞的歷史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