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雅士與香 (下) 

     上面這段文字描寫的是兩人經常在一起品聞沈香的場景,他描述道,俗人都是把沈香放在火上燒,只見很大的煙,並滋滋冒著油,一下子就被燒完了,香本身的性情並未品味出來,而且還會帶著焦味和腥味。沈香有堅硬的質感,並且有橫紋的油線,稱為橫隔沈,它的香氣特別的美妙,又可以把沈水的沈香磨成粉末,就好像小鬥笠或似大的菌,我們叫它蓬萊香。我們都是把香用隔火熏香之法,不見煙只見香,在屋中聞起來猶如清風吹過棋楠、露珠落在薔薇上、把琥珀磨得發熱、酒灑在犀角上的味道,長時間的熏被子和枕頭,再和著肌膚的香氣,非常的甜美香艷,似夢似幻。

  這裏面不僅告訴讀者很多有關沈香的知識,而且,還非常細致地描寫了如何熏香香氣才更好聞,由此可以看出,冒辟疆和董小宛都是用香高手,而且,還藏有大量的好香。

  “外此則有真西洋香方,得之內府,迥非肆料。丙戌客海陵,曾與姬手制百丸,減閨中異品。然時亦以不見煙為佳。非姬細心秀致,不能領略到此。”

  除了沿用傳統香方外,他們還有幸得到了外國的香方,用的香料也和平時的不同,他們一起做了很多的香丸,消耗了很多閨中收藏的珍稀寶物。熏起來也是見香不見煙的,如果不是小宛蕙質蘭心,怎麽能領略到這麽美妙的感覺呢。

  “色如液金粟玉,細撥活灰一寸,灰上隔砂選香蒸之,歷半夜,一香凝然。不焦不竭,郁勃氤氳,純是糖結。熱香間有梅英半舒,荷鵝黎蜜脾之氣。靜參鼻觀,憶年來共戀此味此境,恒打曉鐘,尚未著枕。與姬細想閨怨,有斜倚熏籃,撥盡寒爐之苦。我兩人如在蕊珠眾香深處。”

  讀罷這段文字,我突然十分艷羨他們的二人世界、閨中生活,他們可以把平凡乏味的日常生活過得如此浪漫美妙,每至夜晚,細細撥弄香灰,置炭,擇香,慢慢熏點,不緊不慢的,二人依偎相擁,情話綿綿,香韻到處不僅鼻觀享受,而且,可以調動全身的細胞共享這梅英鵝黎的芬芳,忘卻了諸多的煩惱,整個身心都沈浸在眾香深處。

  “又東莞以女兒香為絕品。蓋土人揀香,皆用少女。女子先藏最佳大塊,暗易油粉。好事者覆從油粉擔中易出。余曾得數塊於汪友處,姬最珍之。”

  莞香產自廣東的東莞,莞香中以“女兒香”最為珍貴。那些香農采完香都交給一些女孩子揀香,這些女孩子常常把一些極好的大塊沈香藏在自己懷中,偷偷地去換取脂粉。有些好事者又從賣脂粉的人那裏換出來。冒襄曾經在好友處得到幾塊,那是小宛最珍愛的。


  明末清初最著名的“秦淮八艷”中,就有好幾位擅長用香,除了董小宛還有李香君、柳如是、陳圓圓。能入選“秦淮八艷”的除了超群的容貌,還要具有琴棋書畫的技藝,同時還得有吟詩賞香的情調,只有與上層社會的人具有共同語言才能博得那些公子們的歡心。

  明代宣德年間宮中制作出了一批曠世佳作--宣德爐,為我們中華香文化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宣德爐器型規制嚴謹,什麽樣的大小、什麽樣的形狀是做什麽用處的,都規定得很嚴格,如果用錯了就會鬧笑話,關於宣德爐的故事我們後面用了一個專門的篇章為大家講述。

  明代文人陳繼儒《太平清話》有雲:“焚香、試茶、洗硯、鼓琴、候月、聽雨、刻竹、餵鶴,皆一人獨享之樂。”換做現代,“餵鶴、刻竹、候月、洗硯”估計是很難做到了,“聽雨”也不是經常能遇到的,現代會鼓琴的人又不多,只剩下“焚香、試茶”了,扳著手指頭算算,現代人的樂趣越來越少,如果香文化再徹底消亡,那一個人的時候,就只剩用茶漱口了……

  明代屠龍《考盤餘事·香箋》寫道:“香之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塌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避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熏心熱意。謂古助情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驅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這是清代女詩人席佩蘭的著名詩句,恐怕也是知道的人最多的一句描述用香場景的詩句了。“紅袖添香”是多少文人夢想的場景,古人的書房簡陋,一張造型簡單的書桌,一把座椅、一個書架,書架上擺放著要讀的書,入夜,冷風習習,一盞孤燈,影影綽綽的,文人為功名也好,為學識也好,總是要很孤獨地度過那漫漫長夜,如果這時,有一紅顏在側,細細撥弄著香灰,把香炭點燃,仔細地埋好,放上一粒香丸,頓時,滿屋立刻暖暖的,一縷馨香縈繞心頭,那一回頭的淺淺一笑,就會溫暖心頭,立即精神百倍,全心研讀。

  在明清時期香文化得到了普及,出現了更多的香品,如線香、盤香、塔香等,更加便於人們使用。很多香市也很繁榮,如廣東東莞的寮步,有一條牙香街是專門進行沈香交易的街市。《廣東新語》中描寫:“當莞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且每逢中秋“以黃熟徹旦焚燒,號為‘熏月’。莞香之積閶門者,一夕而盡,故莞人多以香起家。”這個時期整個社會各階層均愛香、用香,也是中國香文化的第三個高峰。

  隨後從民國開始一直到解放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中國人民飽受戰亂的折磨,在非常艱苦的物質生活條件下也就沒有什麽人再用香了。因此,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中國人對香的認識也就僅限於到寺廟燒燒化學香而已。

  現代人已經想象不出真正紅袖添香情景,只知有一紅顏在側,但是,添的什麽香,如何添香呢?現代人已經沒有用香的習慣了,即便用,也就是插支線香了,如果能回到“紅袖添香”時代,我相信會有很多人離開電視、電腦,回到書桌前,捧起一卷書,伴著那一縷馨香,潛心研讀,那是何等快樂之事呀!

Views: 10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