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7

也就是說,人是無法真正觸及存在的延續性的。但是,死亡能夠將人無限趨近於這一理想狀態,讓主體在一瞬間隱約體驗到存在的神聖性。基於這一觀點,同時基於多年的人類學研究,尤其是對原始社會宗教儀式的思考,巴塔耶提出了「獻祭」(sacrifice)的概念:

在獻祭中,被犧牲的對象不僅會被赤裸暴露於眾,還會被殺掉……對象死去,而參與儀式的人們便會獲得一種由對象的死展現出來的特性。這一特性就是那些研究宗教的史學家們所謂的、可以被命名為神聖的東西。神聖就是存在的延續性,在一個莊重的儀式里,這一存在的延續性會展現在那些目睹了一個非延續的存在死去的人們的眼前。⑭

人無法真正回歸存在本質的、神聖的狀態,因為回歸這種狀態意味將自我這一孤立的、非延續的存在毀滅,意味著死亡。但是在獻祭儀式中,參與者本身的生命不受威脅,反之通過祭品的毀滅,他們能夠在前者死亡的瞬間感受到存在的延續性,因而暫時從自我所處的社會狀態、孤立的個體存在中解脫,沉浸到神聖的領域之中。獻祭儀式具有這種感染力,能夠將存在於死亡的瞬間所展現出的神秘力量傳遞給參與者。也就是說,參與者完全沒有必要真正死亡,只需要達到「死亡的高度」⑮。

這一獻祭的理論與巴塔耶在《被詛咒的部分》中提出的「普遍經濟」(économie générale)概念不謀而合。如同能量守恆一般,在現代社會的理性傳統與人類神秘的非理性本能之間需要一種平衡。在理性主導下進行的財富積累越是火熱,就越需要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能量的釋放,所以巴塔耶才如此注重非生產性的、純粹的「消耗」(consumation),注重那些能夠將人暫時從工具理性中解脫出來、讓其回歸主體性的各種方式。社會需要這樣的放縱與無序,因為多余能量的釋放會保證社會在有秩序狀態下的平穩發展。他關於獻祭的理論亦可作如是觀:這是一種集體的、有組織的儀式性活動,通過對祭品的純粹消耗,讓參與者暫時擺脫理性束縛。這樣既可以保證人的生命與社會屬性不受威脅,又可以讓人短暫脫離其社會性,體驗自我主體的至尊性,釋放其在社會規訓之中無法排遣的能量。因此,作為定期、有組織的消耗活動的獻祭儀式,反而有助於維系作為整體的社會與世界的運轉。(2019-12-21 《文藝研究》)

⑮Georges Bataille,「Le sacrifice」,dans Denis Hollier(éd.),Œuvres complètes,tôme II,Paris:Gallimard,1970,p.243.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