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64)

第十八章·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電影(一)

(附西班牙、葡萄牙、希臘)(1945-1960)


意大利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勃興是西方世界戰後最重要的現象。在《羅馬,不設防城市》(1945年攝制)中,安娜·瑪格那尼塑造了一個新型的悲劇角色,她傑出地扮演了一個上街遊行參加鬥爭的平民婦女。

1930年之後,有價值的影片為數很少,這些影片主要是勃拉塞蒂和馬裡奧·卡美裡尼導演的。勃拉塞蒂是一個易受影響、很有教養的人,曾攝制過各類影片,包括重現歷史的影片(1930年攝制的《尼祿》和1938年攝制的《愛托烈·費拉摩斯卡》)、頌揚羅馬進軍的影片(1935年攝制的《老衛兵》)、以加裡波第為題材的史詩(1933年得制的《1860年》)、描寫海洋的影片(1936年攝制的《阿伯德巴蘭》)和以武俠小說為題材的影片(1939年攝制的《薩爾瓦特·羅莎情史》)等等。他所攝制的《鋼盔》一片(1940—1941年攝制)是一部仿照《尼伯龍根》的極度誇張的最典型的法西斯影片。這部影片在戰爭期間曾在法國電影院上映,博得了觀眾的哄堂大笑。勃拉塞蒂以前攝制的幾部影片比這部誇張的影片還好得多。

11860年意大利統一運動中的人民領袖。——譯者。


他的那部歷史片《1860年》,可說是此時他最好的一部作品。這部影片不但繼承了《投彈手羅蘭》或《祖母的油燈》的那種意大利的傳統,而且還繼承了格裡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的傳統。自然背景和非職業演員的大量使用,音樂的巧妙利用,以及優美的攝影技巧使這部影片帶有突出的特色,儘管影片有一個當時法西斯政府強迫加入的結尾,但它卻反映了偉大的加裡波第時代的民間呼聲。

馬裡奧·卡美裡尼專門攝制一些輕鬆喜劇和描寫小市民的影片,他的手法和雷內·克萊爾很相近似。在根據馬裡奧·索爾達蒂一部引人入勝的劇本攝制的《男人們多麼愚蠢!》(1932年攝制)以後,卡茂利尼的傑出作品是一部18世紀豪華服裝的喜劇片,名叫《三角帽》(1934年攝制)。

卡美裡尼與勃拉塞蒂的個別的成就雖不應予以忽視,但這些成就卻不能和1914年或1945年出現的意大利學派所獲得的成功相提並論。儘管如此,法西斯政府還是試圖建立一種意大利的學派。1935年,繼設立電影管理機關之後,法西斯政府又在羅馬建立了包括幾家龐大的製片廠的「電影城」。墨索里尼派遣他的兒子維多利奧到那裡工作,後者在1938年攝制了一部實際上是由吉奧弗萊杜·阿列森德利尼導演的影片《飛行員魯西阿諾·塞拉》,由此成為大名鼎鼎的導演。由於法西斯政權和意大利一些托拉斯的支持,意大利故事片產量從1930年的7部增加到1939年的84部,但藝術方面卻沒有多大成就。在攝制這些影片時,曾聘請了很多外國導演(如華爾特·羅特曼於1933年導演《鋼鐵》,麥克斯·奧弗爾斯1937年與路易·特倫克合導《意大利的僱傭兵》,比埃·謝納爾於1937年攝制《復活節之火》)。法西斯政權的野心表現得最明顯的是卡米納·迦洛納於埃塞俄比亞戰爭後導演的那部影片,名叫《阿非利加西庇翁》(1937年攝制)。這部影片攝制時曾動員了大批象群,並用去幾千萬里拉的費用,可是結果比那種叫人看了無法發笑的滑稽片還糟。

與此同時,奧古斯托·傑尼那採取法國表現殖民地影片的傳統樣式,攝制了《白色騎兵隊》一片(1936年),獲得國際上的成功,而阿姆托利·派勒爾米則利用一些古代的動人故事,先在1937年攝制《古代的那不勒斯城》一片,然後在1939年拍了一部從小說改編的《鄉村騎士》。

在世界大戰剛開始時,軸心國的暫時勝利曾使羅馬企圖稱霸歐洲影壇。影片產量大量增加(1940年70部,1941年90部,1942年119部)。法西斯宣傳充斥在傑尼那的《阿爾卡扎爾的士官生》和《賓加西》、迦洛納的《敖德薩在燃燒中》、阿列森德利尼的《德加拉布》等影片裡,而勃拉塞蒂則想以他那部冗長的《鐵花冠》獻給意大利一部類似《尼伯龍根》的影片。但在「白色電話片」1(這類影片來自好萊塢、烏髮公司和匈牙利的通俗戲劇)中,戲劇片或喜劇片數量也是很多的。

1一種專事描寫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主人公不外是富家小姐、公子的影片。因富有家庭使用白色的電話機,故以此為名。——譯者。

意大利電影的真正朋友,即準備使意大利電影走向復興的那些人,幾乎都是和法西斯政權敵對的,他們都被擯斥於製片廠之外。這些人在以影評家巴巴羅和歷史學家巴西納蒂為中心的「電影實驗所」裡和事實上並不像機構名稱那樣擁護墨索里尼的G.U.F.(「大學法西斯青年團」)裡都可找到。青年學生們在那裡可以看到被禁止上映的蘇聯影片和法國影片。

自從促使法西斯政權最後崩潰的戰爭一開始,在這個政權日益窮途末路的時期中,這些有識之士就團結起來,為意大利電影的復興建立起法西斯主義二十年來所不能建立的基礎……

為了拒拍庸俗的商業性影片與宣傳片,「書法派」(如拉都達、索爾達蒂、卡斯戴拉尼、契亞里尼)轉向改編舊的文學作品,更多的是改編上一世紀的作品,拍攝了一些理智的、細緻的、冰冷的故意與現實無關的影片(如《空想家賈柯莫》、《古代的小世界》、《槍擊》、《五個月亮的街》等)。

另一些人在格裡爾遜的影響下,追求「紀錄片的客觀性」。例如海軍上尉德·羅勃蒂斯就是這樣,他拍攝的那部《海底的人們》在自然背景中,用非職業演員再現了搶救一艘潛水艇的情景,接著,他督制羅西裡尼的《白輪船》。之後,德·羅勃蒂斯開始為一個宣傳機關服務,羅西裡尼也不得不為這個宣傳機關效勞,拍了《航空員的歸來》,尤其是《帶十字架的人》這樣的影片;在戰時,官方的「客觀性」也就是「英雄主義」。

和「書法派」以及「紀錄派」同時發展的就是溫別爾托·巴巴羅在1942年稱之為「新現實主義」的流派。這一流派的理論是由《電影》雜誌的反法西斯影評家們提出來的。這批評論家中最有戰鬥性的是德·桑蒂斯,他和抵抗運動暗中來往,要求創建一種現實主義的、大眾的和民族的意大利電影。

魯西諾·維斯康蒂在德·桑蒂斯的協助下攝制了《沉淪》,這部影片是根據詹姆士·凱因的小說《蕩婦怨》1自由改編而成,在此之前檢查機關曾禁止他改編真實主義大師維爾加2的作品。維斯康蒂是讓·雷諾阿培養成導演的。在《沉淪》一片中,黑襯衣與白色電話機已從銀幕上被驅逐出去,代之以意大利的現實——它的街道、它的人民、它的節日、它的悲劇、它的日常生活。一種新的風格出現了,它像戰前法國的成功作品,但又超過後者。這部影片雖然反映一件犯罪的案件,卻沒有直接觸及社會問題,但是由於它含有反社會習俗的思想,使它在上映幾場之後就被禁映。儘管如此,這第一部新現實主義的傑作仍對意大利電影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1一譯《郵差總撳兩次鈴》。——譯者。

2季奧瓦尼·維爾加(1840—1922):意大利小說家,生於西西里島上的卡秦納城,是「真實主義派」的創始人之一。——譯者。

青年情侶演員維多里奧·德·西卡此時已做了導演。經過幾次嘗試之後,他選擇了新聞記者西柴尼·柴伐梯尼作為他的助手。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孩子們注視我們》大膽地抨擊流行的婚姻觀念,也大大冒犯了日薄西山的法西斯政權。墨索里尼垮臺後,在羅馬成為「不設防城市」的日子裡,他們拍攝了《天國之門》一片,這部影片中有幾個素描鏡頭同一個宗教朝聖場面結合在一起,隱喻地表現意大利在戰爭最艱難時期的景象。

柴伐梯尼曾是勃拉塞蒂《雲中四步曲》的編劇,這部影片描寫在一輛長途汽車上,一個推銷員與一名少婦邂逅相識,這個少婦已經懷孕,推銷員同意冒充她的丈夫。這部張冠李戴的喜劇採用了美國輕鬆喜劇的手法,但在題材的處理上卻表現了墨索里尼政權搖搖欲墜時代的氣氛。有許多場戲,人民群眾佔據著畫面,他們擠在一輛古色古香的、吱吱作響的長途汽車裡,這和法西斯政權宣傳的「火車准點到達」的神話是何等的不協調。

倘若軸心國得勝的話,這些新現實主義者必定很快就會被迫就範。但是,決定這個流派誕生的人民浪潮終於擊敗了法西斯主義,從而抵抗運動的戰鬥為解放了的意大利電影提供了最早的題材。

《羅馬,不設防城市》的劇本是羅西裡尼和阿米台依根據一個抵抗運動的領導人的口述幾乎是逐字逐句記錄下來的,後者向他們逐日講述那些為準備解放而進行的秘密鬥爭。羅西裡尼在解放之後,立即著手拍攝這部影片,他在一無拍片許可、二無資金的條件下,在事件發生的地點,拍了這部重現當時情景的影片。影片的真實性、現代性和「當代感」突破了銀幕的老框框。《羅馬,不設防城市》在國際上贏得的巨大成功使新現實主義與意大利電影在全世界確立了地位。

羅西裡尼在攝制《游擊隊》時,拒絕應用攝制棚、服裝、化妝、演員,甚至連劇本也幾乎不用。羅西裡尼、阿米台依和年輕的記者弗德裡科·費裡尼一起作了一次調查,結果拍出了一部包括六個電影短篇故事的影片。片中的游擊隊員、修道士、美國兵、平民婦女、擦鞋童等等,都是從兵營、女修道院裡或街頭拍下來的,這些人在攝影機前重現了他們過去的生活插曲。

這種拍片方法並不排除優美的形式和細緻的加工。《游擊隊》一片是1946年意大利影片中花費最貴的一部,它的貧乏只不過是表面現象。有人把新現實主義的誕生歸因於意大利當時普遍的貧困,這種解釋是荒謬的。這部影片對「美術攝影」的蔑視實際上正是一種高超的技巧,創造了一種新穎的風格,這種新的風格很快在全世界各地被倣傚。

Views: 1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