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1990年代的臺灣新民謠)我比較悲觀。民謠歌手的派別性太強了,他們太註重自己的格調、路線而不肯做些改變。但畢竟要走進商業、最終要走進唱片行或出版商那裏去,主流畢竟是第一路線。因為兩難,所以悲觀。我們不能去罵觀眾不懂音樂、不去關註音樂的深刻內涵;我們也不能去罵那些"杠子頭":難道為了商業改變一下、化個妝什麽的會死嗎?!--音樂人陳升
作家譚石(王浩威)曾將臺灣1990年代以來的新臺語民謠風視為第二次民歌運動,並從兩者分析出如下相同之處:專輯皆由創作歌手主導;消費對象多為知識分子與大學生;隨後皆為主流音樂所吸納;兩次民歌運動都衍生自民族主義的思潮。
這一章取名為"鄉愁",來源於卑南族歌手陳建年創作的《鄉愁》,他唱道:"鄉愁,不是在別後才湧起的嗎?而我依舊踏在故鄉的土地上,心緒,為何無端地翻騰?只因為父親曾對我說,這片土地原來是我們的啊。"當初漢人帶著"忠孝節義、禮儀廉恥"八個字來到這片土地,卻從來沒有實現過他們的承諾(胡德夫語),唯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原住民才能走出悲情,不再壓抑。
或許我們還應該想起李雙澤的《少年中國》: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鄉愁是給沒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國也不要鄉愁,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
1930年代至1990年代,從臺語歌謠的創作中就可以發現,臺灣人的鄉愁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臺語歌曲在1950年代後逐漸沒落,與臺灣政府大力宣傳使用普通話有關。1976年臺灣通過了"廣電法":電視臺對島內播音語音,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所有電視節目及電臺廣播中的"方言"節目不能超過百分之二十。此時只有臺語電視主題曲和臺語布袋戲可以公開在傳媒中播放,使大部分臺語歌很少有機會在官方媒體上被推薦。
這一次,不知道水晶唱片可以走多遠。正如曾慧佳所說:"新臺語民歌面對的不再是政治上的打壓,而是龐大音樂工業體系的吞噬所造成的威脅。"選擇在晴空萬裏的這一天/我背著釣竿/獨自走到了東海岸/徜徉在海邊/享受大自然的氣息/忘卻所有的煩憂/心情放得好輕松/雲兒在天上飄/鳥兒在空中飛/魚兒在水裏遊/依偎在碧海藍天/悠遊自在的我/好滿足此刻的擁有/ya-uho-hi-yan/ya-uho-hi-yanhi-yan--《海洋》詞曲唱:陳建年在水晶唱片停擺的日子,1998年秋天,另一打著獨立音樂旗號的角頭音樂誕生了。"我的故鄉在雲林,一向以生產流氓著稱,加上獨立唱片就是要做有棱有角、具有個性的音樂,才能在潮流前端領頭,所以就取名為角頭。"本名張議平的角頭創始人張四十三如此說。
把臺語與原住民的音樂放在一起,是相對國語流行音樂而言。從日據時代"皇民化運動"就壓制臺語民謠,到1950年代"推行國語運動"造成日語、臺語流行音樂退出各種主流媒體,到1970年代"凈化歌曲運動"造成國語流行音樂的中斷,都明顯帶有政治幹預的色彩。至於客家或原住民歌謠,則更是始終居於弱勢的地位。
一向致力於臺灣傳統歌謠發掘的陳達,曾到處尋訪臺灣各地方的民間音樂,並歸納整理這些民間的音樂作品。此後他也開始自己的音樂創作,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思想起》。
一直到鄉土民族主義興起,配合傳統民謠的發掘(如陳達的《思想起》),在1970年代後期,一些早期的閩南語流行歌曲才以"鄉土民謠"的鄉愁形象漸漸受到重視。
臺灣的創作者沒有水平,因為臺灣創作者沒有立場。
臺灣民謠學者同時也是民歌手的簡上仁曾經說:陳達天生註定是個悲觀人物,甚至過世也是被車撞死的。
1980年代初期洪榮宏的《一支小雨傘》,江蕙的《惜別的海岸》、《你要忍耐》,沈文程的《心事誰人知》,陳小雲的《舞女》,葉啟田的《愛拼才會贏》,郭金發的《行船的人》曾經掀起一股熱潮,成為國語流行音樂外的新興勢力。但這並不意味著臺語歌曲已成為主流,在1986年解嚴之前,主流媒體依然限制臺語歌曲的傳播,這也造就了1980年代臺語歌曲的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夜市走唱與餐廳秀的表演。隨著錄像機的普及,餐廳秀開始發行錄像帶,使得臺語流行音樂得以開辟另一個傳播渠道。
1980年代政府解嚴後,許多新的創作、演唱人大量出現,少數知識分子加入作詞的行列,彌補了人才斷層的弱勢。由於解禁,閩南語的政治抗議與反對運動歌曲不斷出現,但並未成就以往的輝煌。直到1989年《抓狂歌》問世,以臺語搖滾的曲風,對臺灣政治現象作直接的批判,臺語歌曲才開始再次受到大範圍的關註。
黑名單工作室成立於1989年初,是由四海唱片制作人王明輝、陳主惠、司徒松共同組成,他們立誌為"臺灣歌謠開辟一條全新而宏觀的道路",並開始新臺語歌的試驗。工作室出版的第一張專輯《抓狂歌》,為1990年代的臺語歌曲掀起了新旋風,跳脫了臺語歌曲悲情的影子,將社會百態融入歌詞中,把臺灣社會政經混亂的現象赤裸裸地呈現出來。
在至今發行的三十多張唱片中,角頭音樂推出過陳建年、董事長樂團、波賓樂團、恒春兮、夾子電動大樂隊、好客樂隊、廖士賢等多張唱片,歌手包括福佬、客家、原住民、琉球人等,音樂風格上則以民謠與搖滾(包括地下樂團)為主。成立近十年,角頭音樂多次獲得入圍臺灣金曲獎及年度十大專輯的專業肯定,從另一角度顯現出臺灣主流之外的另類文化的發展空間。
張四十三曾經在主流唱片公司當策劃,之後經營過地下電臺,最後還是決定回到唱片業,並以獨特的眼光發掘著臺灣本土最具草根意味的音樂人。創業之初,張四十三借了四百萬啟動資金,其中二百萬花在角頭自己的錄音室上。對於非主流音樂人,有一間屬於自己的錄音室是必不可少的。"(他們)多半具有自由、隨性的風格,常需要比主流藝人更長的錄音時間,才能醞釀出好音樂。外面錄音室以小時計費,錄音時又急又趕,對非主流廠牌來說,不但花費大,錄出來的東西也不自然。"1999年,為了追求自然,尊重創作,角頭制作人鄭捷任特地從臺北南下臺東為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臺東原住民警察錄音,只因為"那是他覺得最自在,最能忠實表現自己的地方"。這位歌手就是陳建年,這張名為《海洋》的首張個人專輯一舉囊括第十一屆金曲獎最佳男演唱人、最佳作曲人獎,為角頭音樂贏取揚眉吐氣激動人心的一刻。
有人說,在臺灣你找不到第二個林強。他身上那種叛逆與悠然、鄉土與城市等看似矛盾的元素融合,導致他擁有偶像般的個人魅力。
角頭另一特殊處,是不簽長期經紀約,而只針對每次作品發行時和歌手簽單張合約。"訂長期合約,最後常變相地鉗制歌手的發展,再說我們也沒有能力長期照顧他們。"張四十三說,"合約內容與歌手版稅,一定白紙黑字清楚載明,不能因為是非主流,就讓人家吃虧。"角頭與樂手基本是夥伴關系,即使主流唱片來挖,張四十三也覺得無妨,誠心祝願他們能有更好的發展。"很多人喜歡角頭替歌手巴奈出的專輯,卻不知道主流唱片公司曾簽了她六年,卻連一張專輯都不願意出。人的一生,能浪費幾個六年?"事實證明,不少曾被主流唱片挖角的獨立音樂人,最後還是選擇回到角頭,繼續他們的音樂路。
李宗盛曾經說過:"即使在經濟不景氣,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你也得聽一聽林強。"冷冷個風/吹阮紅紅個目箍/清清個溪/照阮白白個頭毛/沈重個跤步/對春分行甲冬尾/啥麽儂蔔來牽/蔔來牽阮個手/阮來個時/行著白白個沙浦/阮來個時/行著父母個跤步/是毋是懵懵少年無煩惱個心/予阮想起/阮來個相思路/是啥麽款個日子/是汝生活個滋味/是蓮心個苦和甘蔗個甜/是啥麽儂予阮想起阮來個故鄉--《紅目達仔》詞曲唱:陳明章1990年1月,陳明章在水晶旗下推出首張專輯《現場作品》,專輯收錄了1989年5月18日在臺灣文化大學舉辦的小型演出的實況。同年,陳明章推出了首張錄音室專輯《下午的一出戲》。陳明章在作品中以傳統的五聲音階來表現極具現代韻昧的臺灣歌謠,作品中大量使用了簫、笛、琵琶、南胡等傳統樂器,歌曲題材從民間生活出發,忠實而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而後,陳明章推出了籌劃兩年的專輯《勿問阮的名》,其中《幸福進行曲》是配合"二二八"紀念電影《天馬茶房》而作。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