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來源於小時候的記憶。我們小時候媽媽說,隔壁那個村子曇花要開了,所以她就開始鹵肉,開始腌香腸,準備哪一天要去看曇花,就好像野餐一樣。有一天吃完晚飯,她就帶上我們這堆小孩子,還拿了小板凳。結果到現場發現已經有好多人在那邊圍觀,等曇花開。曇花真的就是大概七八點鐘開始慢慢開,花苞開出一點點口,你可以用肉眼觀察它,它就一直這樣開開開,大概到十一二點就完全往外開,然後雄蕊全部突出來,完全往外翻。十二點以後它就開始合了,最後垂掛下來,就死掉了。很多人把它剪下來,去燉冰糖吃。

所以我們講“曇花一現”,時間很短,大概只有四五個小時。那四五個小時裏面所有人都在贊美、嘆息,最後還有一點感傷。到底在贊美什麽?嘆息什麽?感傷什麽?最後你會發現是自己。因為我們在那麽短的時間裏仿佛看到自己的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要誕生,含苞,一切的期待、渴望,然後到燦爛、極盛,完成你的使命,最後慢慢衰敗,死亡。整個生命全部在一朵花裏講完了。我們會發現在那個時候人的震動,是因為你自己有一個東西跟花在一起對話了。我們會發現美絕對不只是客觀的,美也不是一個單純的主觀。美是主觀跟客觀的對話。以後你再發現有一個美的感受,常常是因為這個客觀的對象,忽然讓你感覺到你自己主觀生命跟它之間有了互動,這時美才發生,美才誕生。

我想這樣一個美的概念和意念,可能會變成我們在這個系列中解答一切問題最基本的東西,就是美的客觀性和美的主觀性。各位有機會可以看亞裏士多德、康德、黑格爾的美學,他們一直在討論美,美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問題。柏拉圖的美學,說一個人愛一種美,覺得那個東西好美好美,是因為自己不完美,所以你會愛那種美。他曾經有過這樣的解答。其實我倒覺得不一定,我們是在花裏看到我們自己的完美跟不完美。莊子講的“物我兩忘”反而是最好的解答。你在看花的時刻,忘掉你在看花,而好像在看自己,其實這就是“物我兩忘”的關系。所以在古今中外所有美學家裏我覺得最厲害的是莊子,因為他是從經驗出發的,他是能經驗到美的。

審美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主觀的主體—— 個人生命,和客觀事物之間的復雜對話關系。這就是為什麽剛剛我提到,一個母親在看一個年輕孩子會快樂,孩子在看老年母親也會快樂,因為人看到生命的兩個部分,而這兩個部分我們都有。生命裏若沒有這個部分,你就沒有辦法在她身上發現美,而其實在那裏你是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全部的。所以花為什麽會變成代表?因為花代表了全部。

我剛才只講一個曇花。曇花是短暫的,可曇花把一切意義都象征了。這個花如果插在你家裏一個禮拜,它還是一樣的對不對?它從含苞,到最後枯萎、謝了,都是一樣的。我在書裏面也特別提到說,我很喜歡我們漢字裏稱一朵花的死亡叫做“謝了”。“謝”這個字,其實很重要,是活過了一生,又有很多的感謝在裏面。這沒有辦法用其他語言來代替—— 這個生命活過了,它也完成了自己。

花雕謝以後,又會有一個你不太容易註意到的東西:它的種子又要開始重新出來,就是果實。家裏如果種過絲瓜的話,你會發現這很明顯。絲瓜開黃色的花,對不對?黃色的花要開始枯萎、收縮的時候,後面就開始結大大的絲瓜。花與果實的關系,常常清楚地體現在絲瓜上面。

所以我很希望各位回到大自然裏面去,去觀察,去發現;花的生命的結束,是果實延續的開始。果實結束是種子在延續—— 其實它是在循環的。種子、花、果實,種子、花、果實,一直在延續,而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的,也是在這樣的循環和延續的過程當中。最後你會發現美,是借著花來做了一個全部的象征。花是種子的延續,花又是果實的起點,它是在這個循環當中最燦爛的部分。我們用它來做美的象征,是因為我們在花裏面看到了我們自己生命的狀態。所以我想這個部分,應該是我們今天解答“美”的一個最基本的觀點。

Views: 25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