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林·詩性符號景觀與話語領域及生活世界的詩性轉折 6

更為有趣的是,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於20世紀80年代初打出「新歷史主義」的旗號,正式在「歷史」與「文學」之間架起橋梁,發展出「文化詩學」。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的一系列歷史著作,在21世紀的中國,既被當作歷史來閱讀,更被當作文學作品來接受,受到小說家和文學愛好者的追捧。還有人通過對歷史著述的話語分析,將其歸結為文學制品或想象之物,比如楊周翰就曾不無幽默地指出:「如《史記》中的范雎入秦、荊軻刺秦王、鴻門宴、韓信請為假王,以及西洋史家如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李維、塔西陀等等,都是一些死無對證的事」[22]56,它們不過是「歷史敘述中的虛構」或「作為文學的歷史敘述」。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任何一種歷史敘述,無論其顯得多麼客觀、公正、中立,都無法掩飾其文本性、敘事性和修辭性。歷史「復數」的後面,是「詩性」在持續發酵。也就是說,歷史文本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詩性文本,歷史學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不了與詩學的關係。

美學與詩學應該說是鄰居,彼此之間還有模糊與交叉地帶,但即便是美學也被帶向「詩性轉折」。

韋爾施(wolfgang welsch)堅信「現代美學有一種走向詩性化和審美化的趨勢,現代世界則有一種與日俱增地將現實理解為審美現象的趨勢」[18]43。心理學同樣轉向詩性,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的心理學研究取向,更加靠近文學,靠近敘述。影響深遠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離今天的認知心理學不知相距多遠,卻詩意盎然,其相關著作《夢的解
析》《圖騰與禁忌》等,被詩人、藝術家、文學研究者所廣泛閱讀、引用。

詩性轉折還不僅僅發生在人文學科領域,大有向自然科學、形式科學和社會科學突進的勢頭。的確,「不論是符號學還是系統論,不論是社會學、生物學還是微觀物理學,我們處處可以看到,沒有原初的或終極的基本原理,相反恰恰是在『基本原理』
的范域之中,我們陷入了某種審美的建構」[18]31。誠如韋爾施所指出:「在過去的兩百年間,真理、知識和現實越來越具有審美的外觀……此一趨勢發端於康德的超驗美學,延伸到今天自然科學的自我反思……有關認知和現實的存在性質是審美的性質
的觀點,已愈益堅固地確立了自己的地位。」[18]32韋爾施將「審美外觀」和「審美的性質」都給予了「真理、知識和現實的存在」,讓這些東西都披上了「詩性」和「詩性景觀」的外衣。

話語擁有「建立客體領地的權力」,它運用排除和控制的規則,不僅為「詩性」在20世紀以降的文化領域建立起自己的「秩序」,標示出一個世界,「而且還成為一種慣例,指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方式」[6]202。個體、文化社群乃至整個生活世界,受此話語權力的制約,同時又行使這一話語權力,從而發生某種相應的「詩性轉折」。事實就是這樣,當詩性轉折發生在話語領域的時候,生活世界也在悄然發生詩性轉向。
生活世界並不神秘,就是我們個體、社群生活於其間的具體環境。它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勿容我們敘述和反思就可得到,並隨每一個體和社群的不同而發生改變。它就存在於那里,全部由經驗之物構成,並能被我們直觀地把握。它是原初的、感性的、活生生的、伸手可及的。它是我們認知的前提和基礎,並為一切科學奠基。它以「日常生活」的面目展現在我們面前。因此,生活世界的詩性轉折落腳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趨勢。費瑟斯通(M. Featherstone)在論析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的時候,從三個層面指認了這種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表現。一是指「藝術的亞文化」。

[6]沃爾夫岡·伊瑟爾.怎樣做理論[M].朱剛,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8]沃爾夫崗·韋爾施.重構美學[M].陸揚,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3]楊周翰.鏡子和七巧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56.

[24]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94-99.


(第33卷 第2期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年4月;收稿日期:2021-02-22;作者簡介:唐小林(1965— ),男,重慶人,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符號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引述:唐小林.符號媒介論[J].符號與傳媒,2015(2):139-154 [關鍵詞] 詩性符號;話語領域;生活世界;詩性轉折)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