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林·詩性符號景觀與話語領域及生活世界的詩性轉折 5

其根本原因在於,「詩乃是一個歷史性民族的原語言(Ursprache)」,我們只有「從詩的本質那里來理解語言的本質」,而「原語言就是作為存在之創建的詩」[14]47,「人類此在在其根基意義上就是『詩意的』」,在這個意義上,人類應該「詩意地棲居」[14]210。德曼(Paul de Man)則從「文學性」的角度透視語言的「詩性」,他引用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語言就是修辭」的觀點,認為「修辭性」「文學性」是語言的本質特①參見劉小楓《詩化哲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

征[15]357,「轉義」構成語言最真實的本質,研究語言就應該研究「轉義的修辭學模式」[16]151。他甚至斷言一切話語都是文學話語[16]155,他發現「文學原來
是哲學和它所向往的那種真理模式的主要課題」[16]157。

顯然,在海德格爾和德曼那里,「詩」已經不是與小說、戲劇、散文並列的一種特殊文體,而是語言學、哲學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詩性」也不再是文學語言的特有屬性,而被看作是語言的原初本性,涉及人類思維的源初本質,是人類把握世界的基本
方式。為此,詩性問題成為哲學討論的主要問題。

正如羅蒂所(Richard Rorty)指出的,「在今日英美國家,哲學已經在其主要文化功能方面被文學批評所取代」[17]194,「詩性轉向」作為語言轉向的一部分,成
為西方哲學的一場深刻革命。

詩性轉折在哲學上的一個具體表現,是哲學以詩化的方式言說,哲學文本演化為詩性文本。在一些哲學家那里,詩與哲學很難區分,詩人身份與哲學家身份界限模糊,或者說他們本來就是「兩棲」作家:詩人哲學家,或哲學家詩人。他們的哲學也被
稱為「詩化哲學」,①他們的文論亦被稱為「哲性詩學」。②哲學的詩性轉折,很讓習慣於「形而上學」表述的哲學、詩學研究者為難。

後期海德格爾就曾以詩化的方式言說。他的哲學往往是在對詩、對藝術作品的闡釋中詩意地展開的。比如,他對格奧爾、彼特拉克、里爾克、荷爾德林詩的解讀,是他後期闡發其哲學、詩學思想的重要途徑,他在《荷爾德林詩的闡釋》中,把「思」與「詩」奇妙地結合起來。他後期還親自實踐寫詩,他的那些哲學文本、詩學文本無不具有鮮明的詩性特征。再比如,維特根斯坦後期(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不僅「把哲學作為詩文來寫」,而且還口出金言,說唯有「像詩創作」,才是真正的哲學寫②參見王岳川《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作,完全與柏拉圖放逐詩人,將哲學奉為至尊背道而馳[18]62。 巴特(Roland Barthes)、拉康(Jacques Lacan)、福柯、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等哲學家,「都是以作家身份出現的」[19]21,在他們那里,哲學成為詩學寫作,詩學寫作成為哲學寫作[15]376。

歷史話語領域也發生了詩性轉折。「歷史」在人文學科中,原本離「詩」最遠,它是以史實為根據的。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指出,歷史是記錄已經發生的事情,是按「已然」的方式敘述,而詩是描述可能發生的事情,遵循「應然」的邏輯,並認為詩比歷史更久遠[20]81。歷史與詩的差異,是紀實與虛構的差異,是實在世界話語與可能世界話語的區隔,可謂相距霄壤。可是,20世紀以來,隨著非歷史主義思潮、新歷史主義思潮的相繼出現,尤其是隨著20世紀70年代「敘述史的復興」,以及之後「大歷史」的興起,隱藏在「歷史真實」背後的歷史與「解釋」、歷史與「文本」、歷史與「敘述」、歷史與「文學」、歷史與「虛構」的關係被層層剝開,歷史的客觀性被解構。在這時,歷史不可避免地與「詩」「詩性」聯系起來。波普爾(Karl Popper)認為「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實表現過去』的歷史,只能有各種歷史的解
釋」,而且沒有一種解釋是最後的解釋,每一代人都有權利去做出自己的解釋[21]259。吉諾韋塞(Elizabeth Fox-Genovese)認為歷史是一種文本,「真正的歷史,不可回避地帶有結構的特征」[22]101。

[14]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5]趙奎英.中西語言詩學基本問題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6]保羅·德曼.解構之圖[M].李自修,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7]理查德·羅蒂.哲學和自然之鏡[M].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94.

[18]沃爾夫崗·韋爾施.重構美學[M].陸揚,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19]約翰·斯特羅克.結構主義以來:從列維-斯特勞斯到德里達[M].渠東,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21.

[20]亞里士多德.詩學[M].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81.

[21]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第2卷)[M].鄭一明,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59.

[22]海登·懷特.評新歷史主義[G].//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第33卷 第2期 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年4月;收稿日期:2021-02-22;作者簡介:唐小林(1965— ),男,重慶人,文學博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符號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引述:唐小林.符號媒介論[J].符號與傳媒,2015(2):139-154 [關鍵詞] 詩性符號;話語領域;生活世界;詩性轉折)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