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情」「偽」的對照下,「情」由於其真實性而被賦予獨特的美學價值。這種真實性無關個人修養,是由人類生理機制決定的。除上舉《性自命出》《詩大序》外,類似論述又見於《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喜氣內畜,雖欲隱之,陽喜必見;怒氣內畜,雖欲隱之,陽怒必見」。(48)內在情緒的激發必然帶來表情、聲音或肢體動作的變化,無法隱藏,故《孔子詩論》認為「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呂氏春秋·音初》認為「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於樂,不可隱匿」,《禮記·樂記》則言「樂不可以為偽」。(49)由此看來,詩樂的生成過程正是人性內在「忠信」之道的反映,故《性自命出》又言:「忠,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情出於性。」(50)哪怕這種情志不符合儒家樂天知命的精神追求,只要發自肺腑,便無所愧怍,(51)故孔子稱《詩》「可以怨」,孟子則稱「《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52)
最後,「天籟說」機制下的文本生成過程具有公共性,詩、樂由此具有觀風望俗的信息價值和普遍的教化價值。《性自命出》認為「四海之內其性一也」,(53)以人性欲惡普遍無別。由於「情」「志」的形成受製於內在之「性」與外「物」的互動,既然「性」成為常量,則外「物」就成為影響「情」「志」的唯一變量,而詩、樂的情感風格也就與世情變化密切相關。《左傳》中季劄觀樂而辨國俗,《國語》中範文子言「古之王者」命「在列者獻詩」,(54)顯示歌詩的信息價值已為春秋貴族所關注,故孔子稱《詩》「可以觀」,《禮記·樂記》《詩大序》《呂氏春秋·適音》則明確建立起詩樂的藝術風格與世風治亂的對應關係:
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俗定而音樂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觀其音而知其俗矣,觀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於音樂以論其教……(55)
這種對應在《毛詩序》中得到實踐,如《周南·兔罝》言「《關雎》之化行,則莫不好德」,《周南·漢廣》言「文王之道被於南國……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這是治世安樂之音。《邶風·擊鼓》言「怨州籲也……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王風·揚之水》言「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這是亂世怨怒之音。《王風·中谷有蓷》言「閔周也。夫婦日以衰薄,兇年饑饉,室家相棄爾。」(56)這是亡國哀思之音。詩歌的藝術風格與詩序塑造的社會環境非常契合,讀者由此深切感受到某個時代的共同情緒,至於詩作者的個人身份則可以完全忽略。當然,上舉「三音說」只是籠統而言,任何政治都難免百密一疏,任何時代也都不免出現哀怨之音,但只有在「言之者無罪」的「有道之世」,詩、樂才能充分發揮至誠無偽的特性,成為人君體察民情、拾遺補過的依據。《尚書大傳》言天子巡狩,宜「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俗」,(57)班固與何休則先後構建出兩種「采詩說」,(58)其所言采詩流程雖有不同,但均強調詩作出自眾庶,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參照。另一方面,詩、樂的生成基於普遍人性,其接受同樣不存在任何知識基礎或社會身份的限製,是一種具有普遍感召力,又足以直擊人心的獨特藝術,故《性自命出》稱「凡聲,其出於情也信,然後其入撥人之心也厚」,(59)詩、樂由此成為移風易俗的教化之具。
當然,上述價值只有遇到富於智慧與道德的闡釋者才能實現,否則佚名的歌詩將如同四時枯榮的草木般隨生隨滅。《性自命出》在描述詩、禮、樂的最初形成時認為「其始出皆生於人」,強調其為人類日常生活的產物,但在描述其經典化時則強調「聖人」的關鍵作用:
聖人比其類而論會之,觀其先後而逆順之,體其義而節度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後復以教。教,所以生德於中者也。(60)
(48)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92頁
(4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3頁;釋文「隱」字參見李學勤:《談〈詩論〉「詩亡隱志」章》,《文藝研究》2002年第2期;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第143頁;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3330頁。
(50)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80頁。
(51)王弼《論語》注:「情動於中而外形於言,情正實而後言之不怍。」(皇侃:《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71頁)
(52)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486、5997頁。
(53)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79頁。
(54)徐元誥:《國語集解》,第387頁。
(55)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第116頁。
(56)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590、591、630、700頁。
(57)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8頁。
(58)《漢書》卷24,第1123頁;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第4965頁。
(59)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80、182頁。
(60)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第179頁;釋文參見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第137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