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中國藝術鄉建二十年:本土化問題與方法論困境(6)

彭兆榮先生在《藝者農也》一文中指出:「今天我國藝術(學)界對『藝術』概念、定義、分類、話語、學科等,多以西方Art為原型、為根據、為範疇、為形製、為體系。總體上未能回歸中國農耕傳統中的『農—藝』的本來、本義、本源、本象、本真,既未能彰顯『農—藝』原始之道理,亦沒能很好地善待和傳承。『藝』與『農』源通意合,既是風土的產物、完整的技藝手段,亦形成了成熟的藝術符號美學。」(52)「藝」與「農」的思想資源、知識依據、感性經驗,為本土藝術鄉建的理論建構勾勒出清晰的輪廓層次和價值取向。

 

1.農本

 

中華文明以農立基,「天時地利人和」之農本主義思想構成了農業社會的基本底色。與西方農本主義主要圍繞「經濟」「財富」核心,將農業、農村、農民視為附屬於城市文明「大傳統」(great tradition)下的地方「小傳統」(little tradition)(53)不同,中式的「原農本主義」以其天地人三位一體的養和之道,承載著中國農業思想獨特的文化整體思維方式。(54)在本土歷史文脈中,「農」之要義乃是表彰傳統中國理想的生活方式。即便城市,「也是在以農為本的文明框架內興起的」(55)。

 

「農」的甲骨文(林)(辰,蜃製農具)(手握)。關於(辰)形的表意,一說是由堅硬銳利的貝殼製作的工具,一說為拂曉開始勞動的時辰。而金文造字(田地)(割草肥田),意指在神田共同耕作(神田是專門生產向神貢獻的貢品之田)。(56)這一造字本源充分體現了中國農本精神的神聖性與綜合性——農事與天象、氣候、物候、人事組織、祭祀活動緊密聯系。就經濟功能而言,小農經濟模式首先是自給自足,男耕女織。「耕以供食,桑以供衣,樹以取材木,畜以蕃生息。不出鄉井而俯仰自足,不事機智而用度悉備。」(57)就政治功能而言,在社稷國家中,神農教耕而王天下,農為第一政治。「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誌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58)就文化與審美功能而言,天有時,地有氣,物有情,悉以人事司其柄。天人合一,禮序樂和,美用共生。「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59)

 

2.鄉土

 

而中式「原農本主義」的本質特征乃是土地。土地是我們的命根,土地是最近於人性的神。因此「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60)。這也與西方從城市為中心的傳統認知出發,將鄉村(country)(61)作為「文化的他者」「他鄉」(62)的表述形式及其「落後」定位大相徑庭。因此用native(土著的、本地的)、soil(土壤、土地)、vernacular(方言的、民間的)對「鄉土中國」加以分析闡釋,皆是對其歸旨的誤讀。在中國「城鄉連續統一體」的結構中,西方形態化的「城鄉差別」在社會文化的意義上並沒有占據重要地位。(63)

「鄉」字最早見於甲骨蔔辭,本義是在氏族聚落中進行的集體飲食活動。(64)(兩人對坐)(祭禮餐具),後來演化為指代領地的「皀」左右加上「邑」(村落),造成了篆文的,用來指代鄉村、鄉里、故鄉。(65)所謂「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66)。「鄉土性」作為傳統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與文化深層結構,不僅要求人們遵循與「天時—地辰—物候」相配合的自然節律,更以血緣宗族之「情本」「孝道」,組織凝結著「人—土—居—業」一體化的社會機製。它構造出中國人的文化之本與生命之根,既無城鄉區分,亦無雅俗之別。

 

3.藝道

 

任何藝術定義都不可能放諸四海皆準。從模仿論、快感論、理想論到經驗論、真理論、自由論,或「藝術即理論」「藝術即文本」「藝術即後殖民」,西方對藝術本體及價值認知本就是一個開放性表述。羅素曾在中國的演講中提到:「中國人有藝術的意思,有享受文明的度量,未來可以給沒有休息將發狂癇以亡的西方人民一種內部的寧靜,最終引世界於進步。而不僅中國,世界的再興都靠這一特性。」(67)

(52)彭兆榮《藝者 農也》,《民族藝術》2019年第2期,第93-96頁。

(53)Redfield, R. The Little Community, 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0, p.1.

(54)彭兆榮、張穎《論「原農本主義」》,《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第104頁。

(55)[美]喬爾·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88頁。

(56)[日]白川靜《常用字解》,蘇冰譯,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352頁。

(57)[清]楊秀元《知本提綱》,王毓瑚輯《秦晉農言》,中華書局,1957年,第1頁。

(58)(59)[戰國]呂不韋、[漢]劉安《呂氏春秋·淮南子》,楊堅點校,嶽麓書社,1989年,第241、第245頁。

(60)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第6-7頁。

(61)country(鄉村)一詞源自contra(相對、相反),最初指土地在觀察者的眼前鋪展開去。13世紀轉變為其現代含義,既指大片的土地或地區,也指國土或國家。農村的(rural)和「鄉村風味的」(rustic)從15世紀起被用於對鄉村的物理描寫,16世紀開始獲得社會性含義,主要體現「質樸的」(rustic)和「質樸」(rusticity)。[英]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韓子滿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413頁。

(62)[英]W.J.T.米切爾編《風景與權力》,楊麗、萬信瓊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第23-25頁。

(63)施堅雅主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葉光庭等譯,中華書局,2000年,第114-129頁。

(64)楊寬《古史新探》,中華書局,1965年,第89頁。

(65)[日]白川靜《常用字解》,蘇冰譯,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88頁。

(66)[宋]朱熹撰《孟子集注》,齊魯書社,1992年,第66頁。

(67)袁剛、孫家祥、任丙強編《中國到自由之路:羅素在華講演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04-305頁。

Views: 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