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箴·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澎湖傳統飲食(5)

這樣的工法在清代之後不斷發展,隨著貿易與農業技術的增加,到了日治時期,儘管惡劣的自然環境依舊,但人們已能種植更多種類的蔬菜。

從日治時期文獻可看出,蔬菜種類頗有增加,瓜類包括:金瓜、冬瓜、匏瓜、苦瓜、菜瓜、西瓜。葉菜類則有韭、蒜、芹菜、甕菜、荇菜、芥菜、油末、同窩菜(茼蒿)、波菱菜(菠菜)、荃荷菜、隔籃菜、空心菜。豆類則有:豆薯、肉豆、風藤豆、菜豆、九月豆16等。17 另外,菜頭及白菜特別受到日本人歡迎;而在1900年代初期開始種植的高麗菜,則「極受本島人喜愛」。18 再參照日治中期1929年出版的《澎湖事情》,書中記載的主要種植蔬菜包括:南瓜、西瓜、越瓜、絲瓜、蘿蔔、甘藍、豌豆、豆薯、蕃茄、蔥、花菜、紅蘿蔔、菠菜、春菊(山茼蒿)19,較前述又多了絲瓜、蕃茄、花菜、紅蘿蔔等。

這些蔬菜看似種類不少,但並非如同今日般可以經常收成食用,因此在收成時,其中許多都會以醃漬或曬乾方式儲存,以在冬季無新鮮蔬菜時仍有蔬菜可食。例如高麗菜乾、花菜乾、越瓜乾等,都是重要的菜乾。而在沒有冰箱的情形下,以鹽醃漬蔬菜也可以將之保存較久的時間,如豆類收成時先以鹽醃變成鹹豆,若有鮮魚時再煮湯食用,便是一道鮮美的菜餚,「人家說吃了眼睛會『轉輪』,就是眼睛會變活潑啦!」20

另外,南瓜色美味甘且保存時間較長,是澎湖十分重要的蔬菜,但今日澎湖著名的

「金瓜炒米粉」過去其實不常吃到,算是一道奢侈的菜,通常僅在請客的時候才會烹煮。家常菜中有一種吃法是把發育較差的小粒南瓜切成小塊、先醃後晒製成南瓜乾儲存,要烹煮時再與魚同煮,是一道運用醃漬類蔬菜而產生的菜餚。不過若是在蔬菜收成的時節,可豪邁地將金瓜加上花生、番薯、菜豆等共同烹煮成一鍋鮮美雜煮,則是道充滿鄉土特色的美味。21 

 

15林文鎮,〈澎湖的菜宅與魚灶〉,《西瀛風物》7(1999年12月),頁95-96。

16九月豆即米豆,「九月白豆(一作米豆),可和米作飯(「鳳山縣志」).皮白腰長,九月收,

「泉州志」即呼為九月豆(「噶瑪蘭廳志」)」見:《臺灣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卷12,〈土產〉,頁62。

17少潮,〈澎湖紀略(五)〉,《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10月14日,第4版、〈雜報 /澎湖通信(二十日)蔬菜狀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1月24日,第5版。

18〈雜報/澎湖通信(二十日)蔬菜狀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年1月24日,第5版。

19澎湖廳編,《澎湖事情》(澎湖廳,1929),頁43-45。
20澎湖外垵人韋慶陽先生訪談,2013年3月8日於澎湖外垵。

21張詠捷,《食物戀》(臺北:野人,2005),頁70

Views: 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