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4)

(四)虛和實之二 化景物為情思


上面講了虛實問題的一個方面,即思想家認為客觀現實是個虛實結合的世界,所以反映為藝術,也應該虛實結合,才有生命。現在再講虛實問題的另一個方面,即思想家還認為藝術要主觀和客觀相結合,才能創造美的形象。這就是化景物為情思的思想。

宋人范唏文《對床夜語》說:“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從首至尾,自然如行雲流水,此其難也。”

化景物為情思,這是對藝術中虛實結合的正確定義。以虛為虛,就是完全的虛無;以實為實,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動人;唯有以實為虛,化實為虛,就有無窮的意味,幽遠的境界。

清人笪重光《畫筌》說:“實景清而空景現”,“真境逼而神生”,“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清人鄒一桂《小山畫譜》說:“實者逼肖,則虛者自出”。這些話也是對於虛實結合的很好說明。藝術通過逼真的形象表現出內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寫的東西表達出不可以描寫的東西。


我們舉一些實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三岔口》這出京戲,並不熄掉燈光,但夜還是存在的。這里夜並非真實的夜,而是通過演員的表演在觀眾心中引起虛構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這是一種“化景物為情思”。

《粱祝相送》可以不用佈景,而憑著演員的歌唱、談話、姿態表現在四周各種多變的景致。這景致在物理學上不存在,在藝術上卻是存在的,這是“無畫處皆成妙境”。這不但表現出景物,更重要的結合著表現了內在的精神。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實,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實。這又是一種“化景物為情思”。

《史記·封禪書》寫海外三神山,用虛虛實實的文筆,描寫空靈動蕩的風景,同時包含著對漢武帝的諷刺。作家要表現的歷史上真實的事件,卻用了一種不易捉摸的文學結構,以寄托他自己的情感、思想、見解。這是“化景物為情思”,表現出司馬遷的偉大藝術天才。

范唏文《對床夜語》論杜甫詩:“老杜多欲以顏色字置第一字, 卻引實事來。如‘紅人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是也。不如此,則語既弱而氣亦餒。”“紅”本屬於客觀景物,詩人把它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覺、情感里的“紅”。它首先引起我的感覺情趣,由情感里的“紅”再進一步見到實在的桃花。經過這樣從情感到實物,“紅”就加重了,提高了。實化成虛,虛實結合,情感和景物結合,就提高了藝術的境界。

詩人歐陽修有首詩:“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賴客思家。”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飄浮著景物。一種憂郁美麗的基本情調,把幾種景致聯系了起來。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於是成就了一首空靈優美的抒情詩。

《詩經·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滿了形象,非常“實”,是“鏤金錯采、雕繢滿眼”的工筆畫。後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靈,是“虛”。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動起來了。沒有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個廟里的觀音菩薩像。有了這二句,就完成了一個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人形象。

近人王蘊章《燃臘余韻》載:“女士林韞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濟寧(山東)道上得詩雲:‘老樹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約起炊煙,再添一個黃鸝語,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依此繪一便面(扇面)者,韞林曰:‘畫固好,但添個黃鸝,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在這里,詩的末二句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為情思,完成詩境,亦即畫境進入詩境。詩境不能完全畫出來,此乃“詩”與“畫”的區別所在。畫實而詩為畫中之虛。虛與實,畫與詩,可以統一而非同一。  


以上所說化景物為情思、虛實結合,在實質上就是一個藝術創造的問題。藝術是一種創造,所以要化實為虛,把客觀真實化-為主觀的表現。清代畫家方土庶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際境也;畫家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在筆墨有無間”(《天慵庵隨筆》)。這就是說,藝術家創造的境界盡管也取之於造化自然,但他在筆墨之間表現了山蒼木秀、水活石潤,是在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是一個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沒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藝術家都要做到這一點,雖然規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須有新的東西,新的體會,新的看法,新的表現,他的作品才能豐富世界,才有價值,才能流傳。

Views: 11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