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明訪談·張承志莅訪馬来西亚(4)

我們希望的,只是在這樣的思路上,抓住根本,修正偏差,糾正中國的畸形教育造成的大片知識空白、偏見、以及認知上的愚昧。 

現在,只看誰能領悟聖訓講的學習的命題。如果你把學習作為穆斯林生活的一項目的,像穆聖講的"學習從搖籃到墳墓",真有決心,尤其要有熱情——這不是一種苦刑,而是一種愉快的過程——那麽你的作家夢還有被成全的可能。否則,恕我直言,你追求的不過是一種卑微的個人主義。

 

袁:透過您這一段敘述,還有透過您的作品,以及您走過,考察過的地方—— 一共十多個國家的脈路上和足跡上來看,我的一個感覺,對您的思路一半是驚喜,一半是擔憂,為什麽呢?我會看到一個巨大的差異。你其實是在告訴大家,我們作為一個有責任心的穆斯林,應該具有一種國際的眼光和胸懷;否則,就只是在自己的小范圍里打轉轉,兜圈子,甚至在內耗。 您以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向大家提示的國際眼光和視野,與我們現實中存在的這種巨大的落差,是一個讓人憂慮的事情,特別是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關於這一方面,您覺得應該給年輕人一個怎樣的忠告? 

張承志:中國穆斯林的基礎,是一個在城市以城市貧民及其子弟;在農村以農民和他們的子弟構成的,如此主體的一個民族,總的來說並不是一個知識構成和認識水平高的民族。一種以小農小商為主體的的民族,在今天這全球矛盾發展激化的世界上,表現出準備不足是很自然的。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的社會環境非常寬松,對於穆斯林至少在知識界,沒有如今這樣的歧視,有很多人不了解穆斯林,但是覺得好奇和感興趣。憑良心說,漢族知識界對於穆斯林的作品都覺得歡迎和高興,想把稿子搶來發表在他們的刊物上。那樣的氣氛也使我童言無忌。雖然水平很低,對問題沒有想透,就寫了很多作品。我到處公開自己的穆斯林身份,公開到清真寺去禮拜,而在當時的社會氣氛中,大家都覺得羨慕和喜歡。但這個形勢很快就變了,變化的過程沒有必要由我來倒敘。到了今天,我越來越清楚公開自己的穆斯林身份所造成的困境。但我早習慣了,幾所北京的第一流大學都曾請我去任教,但等我真的聯系,或有人幫我聯系時,卻因為穆斯林作家的身份問題而受阻。 

但人就在這樣的境遇中被前定繼續塑造。作為一個公眾知識分子,敢於公開自己的穆斯林身份使我擁有了強大的自豪感。至於政治上、經濟上受到的一些壓力,丟掉的一些零碎的"好處",不值一提。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