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關於設計藝術職業技能教育的斷想(3)

其實,中國的工藝美術或設計藝術教育一直帶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只不過在教學內容上多年沿用美術教學的路子發展,形成一種自以為是設計藝術教學的模式,但對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方面顯然是欠缺的。而近二十年來工藝美術或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表明,有些注重藝術表現的傾向,而對設計理論與技能有所忽視。

在技能、技術的培養應該說是專業的核心內容,如培養陶藝師不讓學生體驗泥的性質和陶的火候,其再好的設計也是紙上談兵;廣告設計的學生在學習創意方法和表現形式的同時若不了解市場消費知識,廣告表現的材料與工藝,軟件的知識與與應用,甚至印刷工藝等相關技術知識,其設計的廣告只是脫離實際和唯美自賞的方案而已。


設計是作品又是產品的方案,既是藝術的表現又是技術的載體,如果在現代設計上對此問題仍沒有清醒的認識,那麽我們就不可能培養社會真正需求的設計家和設計師。也就是說,我們培養人才的用意是好的,但培養的結果很可能把目標定錯了位,從這些方面應該總結一些經驗才有利於下步的定位與發展。


另一方面,對於理論修養的培養並非僅僅指專業方面的理論,即使是專業理論也有層次之分。原理性的理論盡管晦澀難懂,但它是學科與專業發展的前沿和指導,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而作為實踐性的或技法性的理論一般能為學生所理解,但有時顯得缺乏深度,如果僅僅局限於此,有可能陷入技巧表現而缺少創造性。


除了專業理論,對於藝術或設計藝術院校師生來講,對人文學科的教育也往往缺乏,包括歷史、哲學、文學、心理學、法學等相關的學科和專業知識。人文科學的素養不僅對於培養一個人健康的人格心理素質和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等具有重要義,而且也是設計藝術專業必修的基礎。


盡管我們的設計藝術理論還比較薄弱,但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也不容忽視,從另一方面來講更需要有系統性、完整性較強的設計藝術理論作指導。在市場經濟和條件下,按市場需求規律,學校的招生對象與教學培養日標如何定位,其實踐性與技能性的原則應該是培養人才的主要標準之一。


西方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是企業加學校的形式,這是社會市場經濟的要求,它強調競爭,強調社會平等。 在德國、奧地利、丹麥等國家較為典型。德國的職業教育以“雙元制”教育模式為主,是德國戰後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它解決了普教到就業之間的兩道高門檻。

德國“雙元制”的學習只有60%-70%在企業,包括生產崗位、培訓中心、跨企業中心而只有30%在學校進行。這種教育模式是教育針對性原則在職業教育中的體現,它是一種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專業設置以職業分析為基礎,課程設置以職業活動為核心,考試考核也以職業資格為標準,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以受教育者為中心的原則。


相比之下在中國的設計藝術院校中,即使是職業教育等機構對於職業技能的培訓和教育也遠遠不夠,而設計藝術教育則更是如此。表面看來院校的學生好像在設計藝術實踐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熱衷於技法、技巧的訓練和設計藝術的表現,但這些實踐都是虛設的,不僅缺乏針對性,而且缺少真正的實踐環節,也就導致了學生在就業時的“專業不對口”。

原題《藝術與技術並重——關於設計藝術職業技能教育的斷想 》

Views: 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