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義:當前海外華人民間信仰跨地區交往和結盟現象研究(4)

此後旅居菲律賓宿務的深滬人又從馬尼拉分靈香火,創建宿務寶泉庵正爐。1990年,旅港深滬人也從滬江寶泉庵分靈香火到香港,創建了香港寶泉庵正爐。由於香港寶泉庵正爐、馬尼拉寶泉庵正爐、宿務寶泉庵正爐、滬江寶泉庵、臺南學甲慈濟宮和白礁慈濟宮都是奉祀保生大帝,且有著明確的香火傳承關係,這就使得改革開放後,福建、臺灣、菲律賓馬尼拉、宿務、香港等地的華人在信仰紐帶上的跨地區交往成為可能。

 

(二)當前海外華人民間信仰跨地區交往和結盟現象的促發因素:海外華人通過民間信仰的跨地區交往和結盟來應對當地的文化認同危機

 

20世紀80年代後海外華人民間信仰在發展中出現跨地區交往和結盟現象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有了促發因素,即海外華人在當地遭遇到的文化認同危機。為了克服文化認同危機,海外華人有意識地利用了民間信仰的跨地區交往和結盟的辦法。 

海外各國的情況雖各不相同,但處身其中的華人都遇到文化認同危機問題。如何解決文化認同危機呢?國外學者有關認同的研究帶給我們啟示。韋克斯(Jeffrey Weeks)指出,“認同乃有關於隸屬(belongings),即關於你和一些人有何共同之處,以及關於你和他者(others)有何區別之處”。[6]是否具有共同點,是人們之間形成認同的首要條件。但是,認同並不僅限於彼此之間具有共同點這一靜態的概念,它更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心理學家米勒(Miller,N.)指出,認同是“主體性選擇與社會關係的互動過程,個體只有融入社會團體並與該團體的其他成員進行交往,才能實現個人的認同”。[7]從米勒的觀點來看,認同還包括將那些具有共同點的人們卷入一個互動網絡中的過程。如果僅有共同點,沒有彼此交往,認同顯然無法完成。具備共同點而又相互交往的人們,才能實現真正的認同。當前海外華人遇到文化認同危機,從客觀上講是華人處身其中的政治、經濟、文化諸要素構成的社會環境造成的,但從主觀方面講,華人在信仰方面擁有共同點,但卻因為缺乏往來和互動而導致真正的認同無法形成,也未嘗不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5]蘇慶華:《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選集》,馬來西亞創價學會,2004年版,第116頁。

[6][7]轉引自粱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l5、13-14頁。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