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衛平:這個時代的憂患與幽暗意識(上)

“憂患意識”在報刊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所處的位置越來越突出,顯然想要引起更多人們的重視。這是一個值得關注也值得歡迎的提法。因而需要察看這個來自我們文化傳統的精神資源,經過了怎樣的歷史演變,以及在這個提法的周圍,是否還能夠發展出其他有意思的維度。 

在漫長的歷史中,與此有關的表述在不同的人那裏,因立足點不一樣,所強調的側重點、內容也不一樣。

 

經常與“憂患意識”一道並用的“居安思危”,應該出現得更早,在《左傳》裏面就有了。典故是:春秋時期,晉、宋等12國聯合攻打鄭國,鄭國向其中之一的晉國求和,給晉國送去錢財若幹。晉悼公把貢品分給眾人享受。此時大臣魏絳勸諫他的主公,不要貪圖眼前的享樂,要考慮長遠,並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對主公來說,這位大臣是智慧、明達、有遠見的。其中至少包含了兩個富有意義的維度:其一,辯證法的思想,認為事情會起變化。不要僅僅看到眼前,還要看到未來。其二,提倡一種有節制、有度的做法,其中包含了倫理的內涵。但人們同時也發現,“居安思危”更加適合已經“安居”的人們,尤其是已經掌握權力和資源的人們。它的主要立意在於“自我保存”,所考慮的是如何維持目前的格局和自身權力,將它們延續下去。

 

對於自身之外的世界,對於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安危,暫時不在這個表述的考慮之內。 

今天廣泛使用的“憂患意識”,應該直接與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關。

 

孟子提出這句話的上下文很有意思。他先講了一系列的故事,都是貧寒的個人後來如何身居高位。然後就有了那幾句名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如此這番,最後說道:“然後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他的大意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窮困在前,發達在後。他這裏所說的“憂患”,主要指的是某種“不利條件”:某種艱難困苦的生活,能夠使人得到激發和激勵;相反,條件好了,反而喪失活力和生命力。孟子的想法中也有可貴的辯證法的思想,認為在好與壞之間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他本人站在“條件困苦”的人們一邊。 

說到底,孟子這個人,有一種可貴的平民眼光。體恤社會底層,同情老孤寡幼,所以才有“君輕民貴”,才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寶貴想法。站在民眾一邊而不是權貴一邊,從這樣的源頭出發,形成了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但我們也看到,孟子講述的那些故事,以及“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這樣的東西,主要也還是一種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而不是關於自身之外的那個世界。

 

也許--在“居安思危”與“生於憂患”之間,還存在一點小小的沖突:在孟子那裏,“安樂”是負面的;而在“居安思危”當中,離開了“居安”的“危”才是負面的。當事人不一樣,語境和含義便不一樣了。 

後來的人們,實際上是將這個命題往前推進了。所謂推進,是指有一些超越於自身的表達--不僅關心本身的自我保存,而且關心自己之外的世界;不僅關心自己的安身立命,而且也強烈關注人民群眾的艱難疾苦;不僅使自己如何做一個好人,而且還希望有一個好的世界,好的社會秩序。(2010-08-09 爱思想平台)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