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文化與心理:探索及意義(1)

 2009年3月21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和心理學系彭凱平教授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人文與社會”系列跨學科講座邀請,在北京大學第二教學樓階梯教室發表了題為“文化與心理:探索及意義”的演講。講座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主持。

 

  

在講座正式開始前,汪丁丁教授引述了蔡元培先生請梁漱溟先生到北大講學的一段往事,以闡釋人文與社會講座的主旨:在五四運動九十年之後,回應當時在北大發生的關於中西文化的辯論。他引述梁漱溟教授晚年的話:如果我們不能尋找出孔子學說對應的心理學,則我們去講孔子實際是空話。他說彭凱平教授今天的講座,實際上是在解決梁漱溟先生提出的根本性問題。

  

以下是彭凱平教授講座的主要內容。

 

在展開詳細討論之前,有兩個問題需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研究中國人的文化和心理?有趣的是,對中國人性格的討論,一直存在很多互相矛盾之處。有的人說中國人的性格是中庸,有的人說是創新,有的人說是保守。這些人往往通過歷史上一個名言,一個哲學家觀點,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印證自己的觀點。問題是,如何驗證這些說法正確與否?心理學家覺得,這些討論的個人意味太重,歷史故事太多,科學邏輯的分析太少。這次講座希望用科學的方法探索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心理。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麽要做跨文化比較?為什麽要在全球視角之下分析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心理?有句話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法國人托克維爾所著《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是公認的對美國文化、對美國人的心理最精辟的觀察和分析。為什麽他能做到比美國人觀察自己更加準確?據托克維爾自述,是時時刻刻都把美國和法國進行對比。如果需要對中國人的心理和文化做精辟的分析,可能要跳出中國人的身份,在全球範圍之內比較中國人和其他國家人的差別。只有通過一面鏡子,人才能知道自己的模樣。

  

認識這一點可以通過一個實驗,叫做自由聯想,就是我給大家說一個詞,你馬上告訴我你頭腦里面出現的東西。我說“我們”,你可能聯想到的是“同學”;說到“聽課”,你可能聯想到“擠得要死”。如果我說“他們”,你可能聯想到是“清華大學”。我們進行文化分析和反省時,下意識里的自由聯想是不同的,自由聯想其實是不自由的。這就是我們要做跨文化的研究原因——超脫自我的局限,超脫文化的局限。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