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2)

()     《感覺的邏輯》中的事件層次

齊澤克在評價德勒茲時說“在他對於電影和文學的分析中,德勒茲強調效果的非實體化:在一件藝術作品中,一種效果(例如乏味)不再歸於實際的人,而變成了一種自由流動的事件。” “事件”(événement)作為現代性哲學視域中的核心概念,被德勒茲賦予了本體論的地位。事件在哲學中意味著什麽?直白地說, 事件發生會耗費時間,哲學關注的就是事件在時間性中凝聚著的創生過程。德勒茲用“事件”替代了“存在”(being),他強調從“生成”(becoming)出發去理解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差異層次的“共振”否棄簡單的“二元對立”,把“把握真理”的傳統哲學改造為“實現潛能”的哲學。《感覺的邏輯》也體現出如此的旨趣。德勒茲認為繪畫是擺脫了再現命運的、直接表現出“力量”或“純粹感覺” 的繪畫,因此繪畫實現了自己的潛能,真正達到了藝術的真善美境界。


那麽,具體而言培根的繪畫中的“事件”是什麽,它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對此,《感覺的邏輯》並沒有直接給出“事件概念”與“繪畫內容”的明確對應。在分析培根的繪畫-事件時,德勒茲采用的是一種“創造性的流動的符號繪圖法”——將概念與具體的內容以一種準音樂的方式結構在一起。全文 17 個章節如旋律線般各自展開概念的模進,同時它們之間又不斷進入更為複雜的對位關係,一起構成了一種與培根的感覺結構平行發展的概念結構。德勒茲的非線性的討論方式使得我們不得不放棄以“有機組織性的整體-局部聯合”方式去尋找培根的創作與其概念的對應。因此,我將從繪畫-事件實現的兩個過程,即創作與審美出發,抽出這兩個過程中的核心事件——“意象-事件”與“感覺-事件”,說明培根如何通過走“繪畫的第三條路”實現了前者,運用“無器官的身體”成就了後者,並看到意象-感覺在無器官的身體中得到統一,從而將繪畫實現為一種繪畫-事件。在論證方法上,除了對《感覺的邏輯》文本細讀外,我也會切換藝術史視角並調用德勒茲其他重要概念,去解讀培根的繪畫如何成為了德勒茲“事件” 的標本。

 

() “事實”與“事件”概念之辨

 

在分析培根的繪畫時,德勒茲為什麽把意象和感覺寫做“意象-事件”與“感覺-事件”?這是因為以破折號連接兩個含義相關的概念,能夠更直觀地表現出其雙向共謀的關係。這里的破折號,一方面提示我們把事件當做意象和感覺的特質,將其看做一種生成的動態運動;另一方面,也是借藝術中意象和感覺範疇,去拓展“事件”的含義,指出生成運動不是物理意義上的機械性活動,而需要被把握為一種生命力的蓬勃運作。在進入培根的“意象”和“感覺”之前,我們需要先從概念更進一步地明確“事件”的含義。

2 Slavoj Zizek. Organs without bodies:On deleuze and consequence.5.
3 《感覺的邏輯》,德勒茲著,董強譯,序言部分。

(本文原载: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Views: 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