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達·關於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幾種資料(2)

從這篇墓誌銘裏我們可以知道,鄭和原來姓馬,又按回教之例,凡朝天方而歸者稱為哈兒只,猶言師尊,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名哈只,哈只即哈兒只。大約李至刚不懂回回教規律,以致將稱號误作名字,曾祖拜顏,妣馬氏,拜顏想即是伯顏,大約先世乃是西域人氏,至其祖父華化而後方改馬姓,故曾祖母仍為馬氏也。他的一家既信回回教,鄭和大概也是回回教徒。所以永樂十五年,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的时候,曾到泉州仁風門外回教先賢塚行香,以求靈圣庇佑。如不是回教徒,大概就不會這樣了⑴。鄭和家世我們所知止此,關於他的形貌,和他同時的人袁忠徹所著《古今識鉴》中曾約略說及,袁忠徹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相袁柳庄的侄兒。他在所著《古今識鑒》卷八說起鄭和道:“內侍鄭和即三保也,云南人,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法反(我所見景泰本《古今識鑒》如此,諒有誤)此者極貴,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後以靖難功授內官太監。永樂欲通東南夷,上問‘以三保領兵如何?’忠徹對曰‘三保恣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遂令統督以往,所至畏服焉。”

黄省曾《西洋朝貢典條》“爪哇國條”所論鄭和,就是根據《古今識鑒》一書来的。據說現今暹羅尚有三寶廟,而南洋三寶壟大覺寺中尚有鄭和像,不知道廟貌比之袁忠徹所說的相去幾何?


又按《圖書集成》“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一卷“江寧府部匯考.江寧府祠庙”說道:“靜覺寺在府治三山門內,明洪武間敕賜,宣德年重修,鄭和題請其子孫世守之。”

而袁嘉谷的《滇繹》也說道:“宋孝廉(昆陽宋藩)云,聞鄭和家有和著作,當訪之。”這樣看來,郑和一家現在尚有後人;昆陽固然是有,就是南京以前也曾有過。至於鄭和家中所藏鄭和的著作,不知是些什麽,我們很望在云南的好古之士去尋訪尋訪,為之表彰出來。明胡文煥刻《格致丛書》,將費信的《星槎勝覽》題为鄭和著,那是耳食之談,不足為据;觀其所刻百名家书,作費信不作鄭和可知。

自张騫開通西域以後,中國人對於西方的地理,漸漸有一點明確的知識。西方的苜蓿、蒲桃也传人中國。當時張騫足迹約及中亞一帶,後來甘英也只到波斯灣而返。吳時大秦商人秦倫來到中國,但是中国人的足跡有沒有到過大秦,在文献上卻無可考了。法顯、玄奘诸人遊蹤都不過現今中亞西亞和爪哇一帶。到了唐代,大食勢盛,東西兩大帝國势力接觸。於是中國商舶常常發見於波斯灣一帶,中国工匠也已到了大食。如杜环所紀京兆人樊淑、劉訛,河東人朱醱、呂禮,就是一例。可是當時足跡及於大食,所有紀述如今尚可看見的不過殘闕的杜环《經行記》所記,寥寥幾则而已。

中國和西方的交通,唐以前大都是陸上為多,六朝時候,海上交通方始萌芽,唐宋以后,才大盛起來。但是那時候中國人在海上的足跡,西邊大約只到阿拉伯,南邊不過爪哇。元代雖曾一時間中西交通大盛,陸上東西往來可以無阻,海上如馬哥孛羅(Marcopolo)返國也是從中國乘海船歷經印度、波斯一帶,然後從忽魯謨斯上陸回國。但是要講中國人对於亞洲西南一帶地理知识的廣博和明確,所傳的材料之多而可靠,那就只有明朝鄭和下西洋的一舉了。還有以前所有的材料如趙汝適《諸番誌》之类,大都得諸傳聞。而鄭和下西洋一役,費信、馬歡各以親歷所至紀述一萬餘言。(鞏珍所著《西洋番國誌》也是紀述親历,原書未見。參看下第二節論資料)這是前所未有的盛事。

明成祖想耀威異域,於是打發鄭和去下西洋,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前後七次。成祖這種政略,只算是繼承太祖的遺緒。太祖有鑒於元代征伐日本之失敗,知道中國將來在海上一定要有番舉動;所以在鐘山設桐園、漆園,植樹數千萬株,以備将來造船之用;立四夷館,養成通譯人才;太學中收受外國學生⑵,以華化外國人。

Views: 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