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運用十二年擔任全職大學教授時發展的技巧,在報紙的新聞編輯室成長磨練,加入編輯的觀點,與數十位作家合作數百篇故事的反覆驗證,世上最頂尖的研究所也做不到的實務教導,是有意精通敘事的作者最好的學習來源。
第一章故事:關於永恆、普遍的形式
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喬恩.富蘭克林說:「所有故事都有一組共同特質,依某種特定的方式編排。」如果你想寫出成功的故事,有一半的搏鬥是去了解自己在尋找什麼。要具備發現故事的慧眼,就必須了解其基本要素是普遍的,並學習在真實世界中辨認出這些要素。本章解說許多人奮鬥半生才能找到的普遍理解或實踐故事的秘密。
第二章結構:技藝完全存在於文字的編排中
結構的視覺性比邏輯性強,各部分所形成的模式,蘊含著一套讓細部就位的規則,而作者大多會為故事的組合創造出某種視覺指南。他們就像建築師,將結構概念表達為某種藍圖。他們必須用圖像的方式看待故事結構,那就是「敘事弧」,故事傾向形成某種形狀、行動與生命的結構,將結構視覺化,故事就自然成形。
第三章觀點:這究竟是誰的故事?
小說家史特勞斯堅稱︰「觀點不過是角色在述說或體驗故事時千迴百轉的心思。」觀點可以簡化為三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是透過誰的眼睛體驗故事?從哪個方向?哪種距離?作者可以在各角色之間變換觀點,但別把讀者弄得暈頭轉向,即使是黑澤明的《羅生門》也只用了四個觀點,用四種不同角度來說同一個故事。
第四章 聲音與風格:聲音將作者帶進我們的世界
如果我們想找到一位嚮導,保證能帶我們穿越真實世界,帶來啟發人心的旅行,那我們想找的是一位有權威與專業的領導者。如果我們想做長途旅行,一位能給人好感、為旅行帶來人味的夥伴更好。聲音允許溫度、關懷、同情、恭維、共同的不完美等存在——如果這些真實感受付之闕如,寫作就沒有人味,偏離人生。
第五章角色:作家的本分是人性,講人的故事
角色、行動與場景是傑出敘事的三大支柱,人物排在第一位,因為它驅動另外兩者。人類是他們的價值觀、信仰、行為與所有物的總和。他們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們用某種方式看東西、說話、走路。只有去了解較大的脈絡如何定義著他們,我們才能認識他們。
第六章場景:化骨架為生命的血肉
場景布置的力量,來自它有多少能力帶我們進入故事,並自行乘著敘事弧前進。我們透過自身經驗篩濾作者提供的細節,所以故事說得好,就能誘發我們產生強烈情感。事實全來自作者,但情感是我們的,那些愛、惱火、畏懼與憤怒,就和我們在現實中親身體驗的一樣強烈。
第七章 行動:敘事不是靜物,敘事是影片
動態是令故事搏動的心臟。動詞表示行動,如果你想維持故事動態,就要用很多動詞。這條法則似乎簡單得很,但有志寫作的敘事作家用無力的動詞與軟弱的句法稀釋敘事效果的情形,卻屢見不鮮。作家如果不知道如何運用動詞,最高潮迭起的事件也可能讓人昏昏欲睡。
第八章對話:對白不是交談,是人們對彼此的作為
對白比任何其他手法更能讓讀者完全沉浸其中,但過於明顯設計的對話讓人起疑,必須讓它留在最能發揮功用的地方。賦予對白力量的不只是角色在說話,還因為它發生在場景的脈絡中。內心獨白、重建對白或發生在重大時刻的短對話,往往替焦點高潮那一刻畫龍點睛。
第九章主題:敘事是通向我們內心深處的後門
在完整的故事中,行動線是為了服務主題而存在;主題給予觀眾充實的時間感,也讓報導及寫作更有焦點。許多人都同意只有幾種或幾十種反覆流傳的故事原型,追求完全原創的主題也不能遺漏普世性元素。我們都必須長大,擺脫孩子氣,找到代表成熟的價值。我們都必須用毅力與謀略來面對挑戰。我們都必須與自己的缺點與短處妥協。我們都必須面對死亡。
第十章報導:要獲得故事,你也必須說故事
報導在所有說書領域扮演的關鍵角色,與其說是被忽略,不如說根本沒有人理解。親自到現場觀察、聆聽、嗅聞並感覺,就是做沉浸式的報導。雖然不是所有非虛構寫作都牽涉沉浸式報導,這種技巧卻是非虛構寫作的標竿。沉浸式報導能發人深省,揭露傳統記者所無法發現的多層意義,有時更是接近對象的唯一方式。
第十一章故事敘述:作者如同工匠,工具琳瑯滿目
釋義性敘事往往缺乏主角等基本要件。在記敘文中,敘述者就是主角;事件回顧完全是重建;小品文則完全是觀察。不管多麼陡峭的敘事弧,還是能容納所有基本要素。靈感常常來自想不到的地方,顯示偉大的敘事就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
第十二章釋義性敘事:拿出勇氣離題
選對時間離開行動線,保持戲劇張力。如果作者在事情懸置不決時中斷描述,營造驚險元素,讀者通常會流連不去,等著看回到敘事時事情進展如何。反過來說,在戲劇性不高的時刻中斷,離題的篇幅就要偏短,降低突兀感。
第十三章其他敘事:敘事不是故事的同義詞
在最基本的層次上,敘事只不過是在描述一連串行動,不需要洞見點、高潮或糾葛,可以來自觀察性報導或重建性報導,可以寫成書,也可以只用幾句話交代。小品文、書擋敘事、個人隨筆、專欄文章、第一人稱的議題散文,數百字至千字,單一觀點或少數幾個場景,甚至沒有主角,只要有效運用敘事,都能打開理解的大門。
第十四章道德:盡可能接近事實,是唯一道德的做法
創意非虛構作家決心用創作寫出真相,他們的處境比其他作家更危險。忠於事實的記者與學者傾向避開記憶與想像的曖昧,忠於故事的小說作家無憂無慮地虛構有趣的世界,但立意寫出真實的好故事的創意非虛構作家,卻必須在道德及藝術的清晰度之間掙扎。太多報導是學術或新聞寫作,太多想像則會變成虛構作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