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命運共同體》第三集:文化的旅行

當東方絲綢誕生的最初一刻,人們不會想到,它會在一夜之間紅遍亞歐大陸。從絲綢之路打通到今天,兩千多年間,您知道絲綢走進了多少國家,成為了多少“國服”的不可或缺元素?而全世界對絲綢的需求又有多大? 


細數絲綢的前世今生


今年夏天,浙江湖州名叫“錢山漾”的古村落被認定為世界絲綢的發源地。前不久從錢山漾選出的一套精美絲織品,沿著古絲綢之路,穿越亞歐大陸,抵達了世界時尚之都——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就在這套絲織品經過的同一條線路上,時光倒流2100年,漢朝的張騫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這種來自東方的奢侈品,一時成為風靡歐亞大陸的時尚。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挖掘網絡大數據,篩選之後發現,與“絲綢”關聯度最高的時尚熱詞指向了——“紗麗”。您知道嗎?在孟加拉,在印度、在巴基斯坦,紗麗都是最有特色的國服﹐它的歷史已經有五千多年﹐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畫中能經常見到身披紗麗的婦女形象。到了今天,孟加拉的女性和南亞很多國家的女性一樣,她們把紗麗穿在身上,不用一針一線、一個紐扣,就能裹成一身漂亮的長裙。

在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斯裏蘭卡,“真絲紗麗”的搜索熱度超過了其他任何的絲綢制品。在印度,女人們對真絲紗麗的熱衷,使得這個僅次於中國的產絲大國也成為世界上消耗絲綢最多的國家,每年的蠶絲缺口能達到10000噸左右,這相當於6000多萬條紗麗。這個缺口,主要依靠相鄰的絲綢大國中國來補充。每年中國出口的40%,也就是價值2.6億美元的蠶絲和絲綢,會運往印度的服裝加工廠。而與此同時,價值2.4億美元的中國絲綢則被運往另一個絲綢消費大國——巴基斯坦。

如今的阿扎姆市場,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穆斯林服裝批發市場。(視頻截圖)


中國絲綢帶來的商機

今年35歲的瓦瑟姆,是巴基斯坦東部城市拉合爾的一名面料商。他從小就跟著父親一起做絲綢生意,這幾年,瓦瑟姆的生意跟中國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瓦瑟姆告訴記者,她們從中國買來布料,然後刺繡裝飾好圖案,刺繡的機器也都是中國進口的。

阿紮姆紡織批發市場經理沙迪克手拿一件袍子說,這樣的一件袍子在巴基斯坦,要2000盧比(約合120元人民幣),但從中國進口成本是200盧比(12元人民幣),能掙到錢,希望這樣的貿易能越來越多。

如今的阿紮姆市場,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穆斯林服裝批發市場,幾乎所有中東、非洲以及印度、東南亞,甚至中國新疆的穆斯林客商都會到這個市場來采購傳統的穆斯林服裝。來自中國的美麗絲綢不僅裝點了人們的生活,也給這個國家帶來了豐沛的活力。

事實上,全世界的絲綢99%以上都來自中國和印度。現在全世界人均絲綢消費量已經達到55克,相當於72億人每人每年買一件真絲上衣。不過讓人意外的是,生產全世界80%以上絲綢的中國,人均絲綢消費量卻僅為9克,也就是一塊絲綢手帕的重量。這跟日本的人均217克、瑞士的人均70克比,差距明顯。


茶怎麽讀:讀音cha和te竟都是來自中國


茶葉這種發源於中國的古老植物,也曾經是絲綢之路上最古老的貿易品。讓人想不到的是,一片茶葉從中國的口岸出發,歷經了到東南亞、歐洲、美洲、非洲的世界旅行後,有一天又以最時尚高端的飲品的姿態,回到中國。但是,全世界的茶,讀音上卻都留下了故土的印記,你知道各國都怎麽念“茶”字嗎?您知道全世界究竟是紅茶、還是綠茶更受歡迎?

斯里蘭卡的紅茶最早是由英國人從中國帶入,但到了今天,斯裏蘭卡卻成了世界最高品質紅茶的產地。(視頻截圖)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兩千多年來,茶文化漸漸滲透到了亞洲、歐洲、美洲甚至非洲。大家都愛喝什麽茶?在各國茶葉口味的分布地圖上,紅色代表愛喝紅茶,綠色代表愛喝綠茶。從地圖統計來看,紅茶占據了“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半壁以上的江山。那麽,它又是怎樣博得了如此多國家人民的青睞呢?

說到純粹的紅茶,在新加坡其實並不算非常流行,但是如果說到“拉茶”,連每個到過這裏的遊客都會印象深刻,這種在紅茶裏添加了煉乳,在兩個杯子中間飛來飛去的飲料如今已經成為了新加坡的國飲,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樣一杯濃香四溢的奶茶,就是茶文化在“一帶一路”傳播過程中的產物,發明它的,是馬來西亞人。

在馬來西亞,有種飲料被稱為Teh tarik,意思是飛茶,其實這個讀音就來自於中國廈門方言中的茶,當年印度人將這種茶加香料和奶混煮的做法傳到這裏,而馬來西亞人又發明了這種極具觀賞性的調茶方法,但不管手法如何花哨,這其中濃郁的茶香,一直是不變的主角。所不同的是,今天馬來西亞人所使用的紅茶已經不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自斯裏蘭卡。


茶葉的世界之旅


在北京的馬連道茶城有一家紅茶店,專門經營斯裏蘭卡的紅茶。其實斯裏蘭卡的紅茶最早是由英國人從中國帶入,但到了今天,斯裏蘭卡卻成了世界最高品質紅茶的產地。僅去年一年,中國人就喝掉了6100噸來自斯裏蘭卡的紅茶,如果用這樣500克包裝的紅茶盒一個個排起來,可以從北京排到上海。

當我們把視角擡高到全球,會發現茶葉的遷徙早已從遠古的單向流動,變成了多方向的交換。過去四年裏,全球奔跑著價值超過230億美元的茶葉,如果將這些茶葉鋪開,可以鋪滿一個北京市。

當茶葉在各國人民的生活中落地生根時,“茶”的讀音上,卻永久地留下了來自故土的印記。中國最早運出茶葉的口岸——廣州和廈門,廣東話茶字發音為“cha”,在泰語裏,茶的發音是chaa、尼泊爾ciyā、孟加拉cā、土耳其çay、阿拉伯語shāy‎;而在另一條路線上,廈門方言發音為“te”,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同樣讀teh、而在拉脫維亞、冰島等地茶則讀為te。

茶葉,絲綢的中國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遠方的特產來到中國,也把海外的鄉音帶進了漢語詞典。(視頻截圖)


12000個詞匯都是外來戶:芒果、豆蔻老家是哪?

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豐富多彩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溝通和交融,源源不斷在產生更新的文化形式。正是因為文化的交融,“芒果”和“冬不拉”之間有了聯系,而《一千零一夜》和《聊齋志異》之間,也具有了某種共性。哪個國家最愛看中國電影?越南和印尼年輕人又在玩著哪國的網絡遊戲? 


文化的交融:漢文化中的外來詞


茶葉,絲綢的中國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遠方的特產來到中國,也把海外的鄉音帶進了漢語詞典。比如芒果和蓮霧現在已經是中國人熟知的水果了,但大家一定不知道這幾個詞其實都是來自於馬來西亞語的mangga、lam和durian。而不僅僅是水果,像俄語中的巴揚琴、哈薩克語中的冬不拉、阿拉伯語中的豆蔻等等,這些都是通過彼此交流,如今進入漢語系統的文化印記。根據中國權威工具書出版社的統計,目前已經有12000多個外來詞,進入了漢語的詞典中。

而除了詞匯,文學著作也是文化傳播的種子。《五卷書》是古印度最經典的一部名著。而當這顆印度文學的種子灑進阿拉伯文化的土壤,生長出來的就是《一千零一夜》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了。《一千零一夜》無疑是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神話傳說了,大數據告訴我們,迄今為止,這個故事集已經被世界各國翻拍成了30多部電影電視劇。

在2013年九月,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暢想之後,三種在“一帶一路”沿線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統一形成了一個十年之內的最高峰,其中阿拉伯語的波峰尤為明顯。(視頻截圖)


走出國門的中國電影和遊戲

在影視圈內,能跟《一千零一夜》的翻拍次數一較高低的,有一本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集——《聊齋志異》。我國到目前為止的國產電影票房冠軍——《捉妖記》,它的創作靈感就是來自《聊齋》。這部電影不僅暑假期間在國內收獲了20多億的票房,還在海外各國上映。

《捉妖記》懸掛在北京電影院裏的海報,也張貼在有56年歷史的新加坡老牌影院。全球有15部電影目前正在這家影院上映,這其中,就有《捉妖記》《太平輪》《破風》三部來自中國的電影。你知道走出國門的中國電影會是誰的最愛嗎?大數據分析出“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國電影的搜索熱度,發現最熱愛中國電影的國家大都集中在新加坡,越南這些東南亞國家。

與此同時,另一種比電影更新潮的時尚娛樂,正在打破各國年輕人之間的文化差異。近年來,中國制造的《夢幻西遊》、《將魂》等遊戲在印尼的市場份額逐年攀升,在雅加達的一家網吧裏,你能親身體驗到中國網遊的受歡迎程度。遊戲玩家告訴記者,遊戲故事裏,劉備和幾個朋友相互合作,本來其實不是本地文化,但是因為本地人對原來的故事了解比較多,所以也能玩得很好。

從三國到西遊,從印尼雅加達到越南河內,在“一帶一路”沿線,每天都有億萬玩家在虛擬的東方故事裏遊歷探索,尋找另一個自己。

我們使用了“一帶一路”上最為廣泛使用的英語、阿拉伯語和俄語,抓取了關於絲綢之路這一關鍵詞的搜索頻率。我們發現,在2013年九月,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暢想之後,三種在“一帶一路”沿線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統一形成了一個十年之內的最高峰,其中阿拉伯語的波峰尤為明顯。而如果以同樣一個時間點為界線,“絲綢之路”這幾個字也有了全新的變化。

大數據抓取了圍繞著絲綢之路的一張大關鍵詞墻。在2013年9月之前,伴隨著絲綢之路最多的是美食,旅行、路線、歷史、紀錄片,文化元素占據了關鍵詞墻上最顯著的位置;而就在2013年9月,“一帶一路”暢想的提出之後,投資、經濟、亞投行、基礎設施、貿易等等紛紛提高身價,成為關鍵詞中的主角。而這,代表著“一帶一路”的暢想所激發出來的願景,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文明關注,也代表著沿線的各個國家, 即將迎來更緊密的命運交織。(本紀錄片刊發於2015年10月5日 央視網)

Views: 63

Facebook Facebook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