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健:禪的故事:常識啟蒙(下)

 

在禪的生活里,洋溢著許多基於常識的智慧故事,令人反思發蒙。在《不吝指教》一則里,是這樣敘述的:東京有位年輕醫生楠田,一天遇到了一位學禪的朋友,醫生問他禪是什麽,朋友說,我也說不出禪是什麽,但是一旦會了禪以後,你就不用怕死了!於是楠田請教到哪兒去找老師學禪。朋友指示他去找南隱大師。於是楠田就去拜訪南隱大師,不過他帶了一把九吋匕首,想要試試大師是否怕死。 

可是南隱大師一見到他,就叫道:“啊,朋友,久違了,近來可好?”楠田因此大惑不解,說:“我們素昧平生,怎麽說久違了呢?”大師說,“抱歉,我把你當成另一位在此學禪的大夫了。”有了這樣一個出乎意外的開頭,楠田無法考驗大師是否怕死了。於是他勉為其難地請求得到開示。 

南隱大師說:“禪不難學。如果你是一位醫生,好好對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禪。”楠田三顧茅廬,可是大師總是叫他回去:“一位醫生不該把時間浪費在這里。快回家照顧你的病患去!”但是楠田還是執著於怎樣祛除怕死的心理,第四次參見時,他就抱怨說:“我的朋友曾經表示:人一旦學了禪就不再怕死。每次我到這里,你總是要我照顧我的病患。對於這點我很明白。但假如這就是你們所謂的禪,我以後就不必再來了。” 

 南隱微笑著拍拍醫生的肩膀說:“我對你太嚴格了。讓我給你一個公案試試吧。”他給楠田介紹了一則叫做“趙州無”的話頭,教他用功去參,那是“無門關”一書的第一則開示悟入的古則。 

楠田苦參了兩年,以為終於達到某種境界了。可是南隱大師評論說:“尚未入作。”楠田又專心致志參了一年有余,他的心地澄明了,難題也消失了,“無”字已經成了他心中的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為善待;他已脫離了生死的掛慮。——最後,他去叩見南隱時,他的老師只是對他微笑而已。 

我覺得禪的故事基於常識最好的地方在於:真理都是自悟自度的,絕不通過老師強加於人耳提面命地教導訓誡,你自己能夠悟得到就是你的天分和誠心所致,得不到就是你的天命限制。這樣的常識就是告訴人類:不要去做人家的導師和救世主。這樣的啟示尤其對知識分子最有針對性。 

這個《不吝指教》故事的關要就在於:“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為善待;他已脫離了生死的掛慮。”——這就是“佛法不離人間法”的具體案例。當你刻意去追求某物的時候,你肯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你刻意追求不怕死的時候,你就是怕死的;你刻意成為革命家的時候,你就是想革當權者的命,來取代他成為新的權貴統治人類,從而否定了你自己所主張的堂而皇之的偉大使命。帶著其他目的、功利打算的慈善,是偽善;即使是為了下一世因果報答的慈善,也不是善。——當你自然而然地從本性純凈心理出發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是刻意為了光榮目的而發生善待,不知道正在做好事,無為而為,全心全意去做正確的事,不為因果善報,沒有目的的善,即為“無”,這是善的本身,禪的本性。“無”就是常識。 

《金剛經》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換個說法就是“佛法不離人間法”。習俗以為修行要逃離人間喧囂,出家躲到深山里面獨修,其實那是盲修瞎練,因為沒有了證悟的因緣;在人間與眾生廝混,因緣反而多。但這也不是要我們混在人間死了心去除煩惱,不起愛憎心,反而要我們在各種煩惱里面,在各種愛瞋,及不愛不瞋的活動中去體會。佛性在一切法中存在,要把祂找出來,深入觀察,就會發覺祂跟一切法不即也不離,這便是真的中道。——這正如基督教說的:上帝與我同在。 

另外一則故事我覺得表現了勉為其難的求禪,那是違背常識的。那是《了然大悟》。日本著名武士信原的孫女了然,生於1797年。由於詩才和美貌,使她在17歲的時候,成了侍候皇的宮女,而她的名聲還在蒸蒸日上之中。 

突然之間,皇后病故了。了然的美夢也隨之破滅。她深深體會到人世的無常,於是就想去習禪。但是她的家人不同意,而且強迫她與人成婚。家人開出了一個條件:等她生下三個孩子之後,即可出家為尼。了然勉強同意了。結果在她25歲時,她生完了三個孩子,毅然出家,削發為尼,始名了然,開始踏上了修行的道路。 

她前往江戶,請求鐵牛禪師收她為徒,但是鐵牛大師一見到她,便拒絕了,理由是她長得太美了。於是了然又去求見白翁禪師,白翁不但以同樣的理由回絕了她,而且說她的美貌只有帶來麻煩。 

了然就用一塊燒紅的烙鐵灼燒自己的面孔,片刻,她的美貌化為一縷青煙消散在空中,一去不覆返了。白翁禪師這才收她為徒。 

在我看來,刻意求佛不是佛的本意,毀滅自然便是殺佛。人和自然一樣,必須善於遵循本性,讓本真自然而然存在,就是佛意,讓純凈本性澄明地流露,面對這個世界,做一個恰到好處地守護本性的純凈人,才是禪的常識。了然求禪而不能容忍自己的美麗,就是違背禪心。為了求禪而毀滅美,這樣殘忍,禪在何處?對自己殘忍,同樣會對他人殘忍。即使沒有禪師為你指導,應該鍥而不舍地追求,而不是采取極端的做法。最後就算沒有人敢於接受,應該取得禪的開示,自我習禪。還有,了然放棄作為一個母親的責任,這也違背禪心最基本的原則。她不能承認自己的命運,一定要用過度的方式向命運挑戰:在最具世俗誘惑的美貌和最出世的禪學二者之間,存在著極端的沖突,這是難以逾越的困境。有些人的天資就是不適宜做某些角色和事情,這也是禪意的常識之一。了然習禪確實夠真誠,具勇氣,但是沒有基於常識直接面向事情的本質和自己的本性。 

 

 三 

基於常識,看似是普通底線,其實很多人做不到,越是理想主義者越是做不到,越是激進知識分子越是沒有常識。極端主義者往往會做出恐怖的事情,因為他們主張極權和思想一律,永遠強調道德至上的高調,反對獨立和自由。如果你要求和全人類享受同類的普世價值,他們會用民族主義的特權道德來聲討你;如果你希望享有個人自由,他們則會用國家主義的集體原則來壓制你。二者都是違反常識的:不準你享有全人類的同等權利;不準你獲得特立獨行的自由權益。前者反對人性論常識,後者剿滅個人生活常識。——關鍵是沒有法治的前提,無法無天,極權就是惡法。 

為了證明普世價值的常識,再引一段《距佛不遠》的故事來見證: 

一位年輕的大學生在拜訪峨山的時候,問道:“你讀過基督教的聖經嗎?”峨山答道,“沒有,試讀給我聽聽。”學生打開聖經,翻到“馬太福音”,讀道:“求則得之,尋則見之,叩則開之。因為,不論何人,皆可求得,尋見,叩開。”峨山聽了說道:“很好。說這話的人,不論是誰,我認為他是一個已距成佛不遠的人。” 

 這就是開放的胸懷和重疊共識的智慧,一切都基於人性的經驗,所以有共鳴,不會排斥人性的共享和個性的獨上峰頂。說明基督教精神和釋迦牟尼智慧是建基於共同常識之上的。有這種修養的人,聽到異域的聖經,便會打通自己的靈智,引為自我理想的知音。——常識使多元文化和諧平等。 

 普世價值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而人類的“心”與“智”則是共通與共享的,此即錢鍾書先生一生所追求的學術目的:“打通”。將各個學科、整體與細節、理性與感性、雅與俗、行為與心理,還有東海與西海,悉數打通。常人喜歡說特殊和不同,錢鍾書則探索全人類和所有事物中間的共通。——共通和共享但並不思想一律,保持個性,這就是公平和自由。 

 慧能說過一段方法論:“若以相待之見看諸法,便無解脫可得,明對暗,煩惱對覺悟,除非以般若照破對待,便不能了解大乘之義。若立於任何一端而不能把握佛性一如,便是外道…主要是莫思一切善惡,只要讓心自然活動而發揮其無盡作用,這便是與清凈心體相合之道。”(《壇經》)——超越對立之心,趨向圓覺的大智慧。 

 “般若”即“超越的智慧”意,乃禪學的根本。慧能的意思是:如果你要看到你的本性,就要使你的心擺脫對立性思維方式,因此才見到自心多麽清凈、又多麽富有生命力。不要老是想著善惡道德這些戒律,要讓心自然活動,在真實常識的人生中,覺悟你的本性。——去除蒙蔽多麽美好啊! 

 ——————————————————————

  引用書籍:

 【美】李普士:《禪的故事》,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6

 【日】鈴木大拙:《禪與生活》,劉大悲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6

Views: 9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