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開誠·藝術審美的心理機制(下)

第三個問題講一講審美過程中的聯想和想像。審美過程當中,由於審美者面對的是很富有吸引力的、啟發性的一種美的形象。所以會自然地喚起對事物的種種聯想和想像。這些聯想和想像是在對審美對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們反過來又會加深感受和理解。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在中國是歷來被強調的。當然古人不搞心理學,他不能用聯想想像這個名詞,但是他早就有說法,比如中國古代詩論,一概強調寫詩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你寫了一個象,你要使人想到這個象外面還有豐富的形象。你寫了一個景,這個景不窮,還有很多你沒寫的,我給你補充。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這個景是很難寫的。可你一筆下去,馬上這個景生動地浮現在你面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言外之意,意味無窮。作者一方要求這麼來寫,欣賞者一方也自覺地運用聯想想像這些功能。法國巴爾紮克在小說《幻滅》里面講的話,“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只透露了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的心中去發展”。這就叫弱刺激變為強刺激。這是審美的主觀能動性。

書法也是如此,沈尹默曾經講過一段話:“不論是石刻或者墨跡,表現於外的總是靜的形式,形象定下來了,書法形象刻在石頭上、寫在紙上定下來不變了,但是構成這麼一個形象,這麼一個靜的詩,它卻是動的結果。這個動的詩現在留在靜的形當中了,現在要求你觀賞者通過想像的體會活動,使動者覆活,通過你的想像,使原先包含在靜的形當中的詩覆活起來,重新出現在你的眼前。在這瞬間,你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可以感覺到音樂般輕重快慢的節奏”。這個話是有道理的,欣賞書法是要有這個過程。為什麼書法被稱為無聲之樂,無色之畫?沒有聲音的音樂、沒有色彩的繪畫。它就是想像的力量很強。而其中有一條就是沈尹默先生所講的,那些動作形式包含在形里頭,你通過它,想它是一種什麼形式,把一個死的字、靜的字,變成一個動的字、活的字。

在審美過程當中,聯想和想像當中,有一個較為特殊的問題需要專門論述。就是我們欣賞語言藝術,是要通過再造想像的。想像有創造想像、再造想像、自由想像。什麼叫再造想像呢?再造想像就是根據語言、符號、圖樣它的描述和指示,你在頭腦中構想相應的形象。譬如一個建築師拿到一個建築設計圖,想像未來的高樓大廈是什麼樣的,這就叫再造想像。這個再造想像很重要,你像白紙黑字,你要講形象感,它比起小說戲曲和電影差遠了。你這不是白紙黑字嗎?他那不是表演嗎?穿得花花綠綠的,還帶動作,應該是那個形象感強得多。恰恰相反,我不知在座的同志們你們怎麼看,反正我見到的人,談起名著改成電影或者戲劇,從來只有一個反應:沒有原著好看。你《紅樓夢》拍得再好,你也沒有原著好,《水滸傳》拍得再好,也沒有原著好看。那原著白紙黑字,那個東西,花那麼大功夫,怎麼會呢?白紙黑字是白紙黑字,它通過你再造想像,它給你的形象感豐富得多。那你首先就要再造想像,這個再造想像由於文字和形象的長期聯系,它的自動完成的。腦子有時候就覺察不到,但實際上是存在的。這是等於一次翻譯,我跟你講,這實際上是第二次翻譯。頭一次翻譯誰來完成的?作者完成的,作者把他頭腦里邊形象的活動變成白紙黑字。然後欣賞者拿來了,再看著白紙黑字重新把它變為形象,兩道翻譯。一般來說,你是很自然而然完成,沒有覺得我在進行翻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二十八個字,往你眼前一擺,一幅生動的鄉土民俗風情畫展現在你面前,你根本就沒經過什麼翻譯,立刻就浮現出來。只有當翻譯發生困難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個翻譯比較不容易了。

語言藝術的審美必須要通過再造想像。有的人看書囫圇吞棗,根本沒有把握住再造條件是什麼,腦子里也沒出現有關的人物,充分出現有關的人物形象,走馬觀花,囫圇吞棗,那就不叫藝術欣賞。特別是讀中國的詩詞曲賦,這些語言藝術作品,它含有更大的特殊性,因為它有很多典故,這個典故如果你的文化素養能夠通曉,你這個典故不但有形象感,而且還能夠聯想想像。特別是唐代以後用的典故,它都是意向化的。典故本身就構成形象:“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它的本身就有形象,但同時也有典故。假如你沒有這個文化知識來理解它,你對這個詩所反映的這個形象也不理解,在詩中的關系也就更不理解。所以我說要提高聯想想像能力,要增加生活經驗,要增加文化知識。

第四個問題審美過程當中的情感活動。情感活動是審美心理當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任何審美過程,如果不能動人以情,那就不能使人產生美感或者至少說這個美感是不深刻的。你對客觀事物產生了態度,這個態度變為生理感覺,這個生理感覺又被你體驗出來了。那麼這就叫情感,只有對事物有了認識,你才會有對事物的態度。只有有了態度,你才會有生理變化和體驗,有了體驗你才進入了情感狀態。歸根到底來說,這個情感和認識它是不能夠區分的。它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不會無緣無故的。什麼叫緣故?緣故就是對事物的認識。我們如果片面強調情感活動,而不知道這個情感是怎麼產生的,排除認識,排除情感的認識內容,使得情感變成不可評估的,不知道它的性質的一種抽象的生理活動,那種情感活動沒有,也有無緣無故、莫名其妙的惆悵。也有的,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精神方面有病引起的莫名的那種躁狂;還有一種就是在潛意識里頭、在思想里、心靈的深處,你不能覺察,但它實際上有,所以引起你心理不痛快,惆悵、孤獨等等。總是有原因,這個原因就是認識方面,那麼這個認識可以是形象的,可以是性質的,性質的就是抽象的。比如說京戲《捉放曹》。曹操出於誤會把呂伯奢一家全殺了,誤會搞清楚了,還要斬草除根,把呂伯奢殺了。後來陳宮就責備他,你怎麼這樣?他說了兩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是極端利己主義,性質上極端利己,所以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原諒曹操。捉放曹以後,京戲舞台上曹操臉上多了一條斜紋,就是破臉了。這就是戲曲演員不能原諒他、廣大觀眾也不能原諒他。在捉放曹以前的曹操扮相和捉放曹以後的曹操扮相不一樣,加了一條破臉紋,這就表示人民群眾對他不能原諒的一種行為。所以性質引起感情的東西,可以是形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審美使人動情非常的重要,不能使人動情的美感,或者不叫美感,至少說是不深刻。那麼在美感引起的情感活動當中,有兩種基本的情感:就是“驚”和“喜”的結合。“喜”就是審美愉悅,就是賞心悅目,就是一種快感。這個在意識表層人人都感覺到的。有些人說不對,我看有些東西我還掉眼淚了,我沒什麼愉悅,比如上海越劇的廣告上登的那樣:太太小姐多帶手絹。到越劇院里就是為了要去哭的,哭完以後同樣心里是痛快的。因為情感宣泄,所以也歸入愉悅行列,這很容易感知。

為什麼要強調“驚”呢?“驚”是對藝術作品的驚異之感、敬佩之情,它在意識的深層,你往往無所覺察。但是,卻是審美評估里的很重要的因素,因為藝術美當然屬於多種因素的和諧結合,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一個創造力量的外化。人的本質力量是人所特有的,創造力量表現為藝術形象,當一個人看到這個人怎麼能做出這麼一個創造來?了不起!這就是審美當中很高的一個境界。謝謝朋友們。

主持人: 我想金先生給我們講課的大概意思,也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你是在經歷一種什麼樣的藝術審美的過程。那麼這個過程完成了以後,你的藝術審美的境界,我想也就達到了一個很好的層次。就是對一部文學作品也好;對一部音樂作品也好;對一部繪畫作品也好;你能夠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他。最後,讓我們再一次感謝金先生為我們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演講。

Views: 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