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柱:文化,讓生活更美好

在2005年的媒體上,“文化”一詞的使用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了。顯然,進入小康以後我們有了更多的財力來搞文化;此外,現在的經濟好像也越來越要借文化的光,文化可以成為經濟的催化劑,所以有了文化產業、創意經濟等等概念。

文化和經濟的結合當然是皆大歡喜的美事,不過,不久前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行的聯合國創意經濟論壇上,來自英國的“創意經濟之父” 約翰·霍金斯卻故意給與會者潑了點“冷水”。他說,1997年英國文化大臣提出創意經濟一說,只是想對他內閣里的幾位同事強調一下文化的重要性,不料首相聽了大感興趣,馬上拿去變成國策,一轉眼就傳遍了世界。這當然是件好事,但總覺得有點把文化變成了經濟的幫襯,因此,比之創意經濟這個概念,霍金斯更喜歡復數的“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英文industries其實既包括“產業”,也包括我們所說的“事業”。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文化有兩種,賺錢的和“燒錢”的。機械復制的文化產品容易賺錢,廣告和網絡遊戲是最突出的例證,也常是文化人最無奈的選擇;勞動密集的表演藝術則多半要貼錢,而且社會越富裕,人力成本越高,越需要社會的贊助——所以我們農村的草臺班子可以賺錢,而歐美的劇團大多是接受贊助的非營利性組織。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將是中國最高檔的劇院,每年要補貼的錢也必定最多。這是經濟規律使然,可能會讓一些指望靠文化賺錢的人失望的。

其實不應該失望。從古時的聖賢到當代的農民都很明了,衣食足,知榮辱,也更需要文化,富裕起來的社會自然更有能力來贊助和享用文化。賺錢和貼錢的文化我們都需要,前者因為有錢可賺,可以成為“產業”,市場自會去推,政府只需監管,不必過於操心去“抓”;而後者我們定位為“公益事業”,如果沒有政府幫一把,就很難健康發展。政府的幫助也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撥款派人,二是用減免稅收的法律鼓勵富人和公司為文化事業捐款。到迄今為止我們用的基本上都是第一種方式,希望在2006年能夠看到第二種方式啟動。什麽時候中國也有了民間的基金會,我們的文化就更有希望了。

即便有了基金會,政府撥款還是必不可少的,但重點似乎不宜放在“精品”上。新中國歷來有個很好的制度,從文化部到基層的文化館文化站,就是為群眾的文化生活服務的。現在有了很多高檔的文化消費,但老百姓最需要的還是中低檔的文化服務。上海有1800個業余合唱團,大多在公園里露天活動;至於公園、小區里的戲曲清唱和舞蹈/健身組合更是不計其數。自己拉場子自娛自樂,當然賺不了錢,也絕對與精品無緣,但這些活動對眾多上海市民來說,卻是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化部門能不能建設些簡易的設施,例如搭些半露天的舞臺,為他們遮遮風擋擋雨呢?這要不了很多錢,遠比有些地方動輒幾百上千萬的沖獎費用便宜,但能對老百姓有持久的助益。還可以派些專業人員(包括藝術院校學生)去幫助他們,例如把戲曲清唱發展為登臺扮演,進而組織起多種多樣的業余劇團來。但凡經濟文化發達的國家都有很多非職業劇團,我們2010年世博會期間也應該有很多民間演出,才能和國際接軌。有了劇場,再簡陋也可以收門票,哪怕五元十元也是收入。盡管賺不了錢甚至收不回本,也是創意經濟、GDP的一部分,而且是絕無汙染的GDP。更重要的是,這將使基層文化活動走上可持續有序發展的軌道,有助於構建和諧社會。

文化既可以幫助經濟,也可以幫助社會,讓生活更美好。這好像是世博會的口號?那口號挺好。《解放日報》2006-1-1(發表時有刪節)(愛思想網站 2008-06-07 )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